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如果教師拘泥于“一支粉筆一本書,口講不足手勢補”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就會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的創造性失去生命力。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探索創造性教學的新模式,以實現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關鍵詞】物理教學 創造性思維
在當今社會,要成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有一定真才實學的人才,就必須具備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培養創造性思維乃是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下面談談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探索。
一、教師創造性的思想和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師的創造性是學生創造性的源泉。”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與教師創造性教學的水平直接聯系,互為反饋,如果教師拘泥于“支粉筆一本書,口講不足手勢補”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就會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健康發展,使學生的創造性失去生命力。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探索創造性教學的新模式,以實現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1.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思想觀念
教學工作是受教學思想所制約的,創造性的教學思想是工作的指南。我國長期以來一直采用灌輸式教育模式,知識積累第一,能力培養第二,未能把能力教育滲透在知識傳授之中。因此便形成了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老師循循誘導,學生亦步亦趨;重視照文理解,輕視懷疑求新;重視邏輯推理,輕視發散求異;重概念內涵、輕形象直觀,重知識積累、輕能力培養;重師道尊嚴,輕學生心理感受的現象。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唯書,唯上,唯名人。概念推理能力強,動手實踐能力弱,缺乏求異求新和求實的創造思維。
要克服這些現象,關鍵在于教師的思想觀念。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摒棄傳授知識為主的觀念,樹立培養能力為主的思想,把培養能力、增長才干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為培養能力而傳授知識。第二,無論在課堂設計上、內容選擇上,還是在教學重點上、教學方法上和成績考核上都要體現以培養能力為主的思想。第三,教學過程應著重體現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綜合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方法能力培養的教學思想。講課時,應給學生自由聯想的時間,充分發表不同意見,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和求索的精神。
2.教師應精心設計創造性的教案
在物理教材中,科學的物理概念中的定理、定律,是通過前人大量的科學實驗總結得出的。中學物理教材提供了豐富的創造性教學內容,所以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潛能。靈活地運用各種教法,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靜態教材內容變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問題,誘發學生探索,啟發學生探求物理的方法和思維,使學生成為探索學習過程的“主人”。
例如:設計自由落體運動的教案時,可以一反物理概念——原理——規律的教學常規,采用先引導學生實驗:①石塊和紙片同高同時釋放下落。②小紙片和大紙片同高同時釋放下落。③小紙團和石塊同高同時釋放下落。④提出問題思考,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對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使學生帶著疑問觀察教師做的牛頓管自由落體實驗,并利用快速攝錄方法記錄下落過程。然后利用慢鏡重放使學生看清:鐵塊和羽毛同時下落的過程,最后讓學生自己去總結物理概念、規律,教師則指導學習重點、關鍵和學習方法。通過實驗求索導學,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推理、判斷、總結,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3.教師要精心設計發散型的物理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變化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構建一系列的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發散型物理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向多角度多例面發展。在課余作業布置上,教師應著重設計具有發散性、創造性的思考練習題。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懷疑探奇索引,尋根問底,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4.教師應精心組織科技小組活動
科技小組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們在科技小組活動中,組織學生進行電路安裝、維修、收音機、電報機模型的組裝、物理儀器的制作、無線電遙控的組裝、物理實驗的改進以及最新科技講座,組織學生觀看最新科技影片等等。通過科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從中尋覓和探索物理的奧秘。
二、有效的思維激發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創造性思維乃是多種思維形式高度結合的結果。它的主要思維形式有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發散思維又稱為輻射思維,就是從一個目標或思維起點出發,沿著不同方向,順應各個角度,提出各種設想,尋找各種途徑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方法,它具有三種特性,即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而集中思維則是對發散思維提出的各種可能性進行比較并集中到某一可能性上。
1.類比啟發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類比啟發是根據兩個不同對象的部分屬性相似進而比較啟發。通過類比啟發可以借助已知的熟悉對象達到對未知生疏對象的某種理解和啟發,起到由此及彼,觸發聯想,使對陌生的知識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恰當的類比,抓住知識系統中同類要素的聯系,實現知識的順利遷移,從而獲得扎實牢固的新知識和技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流暢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知識本身的結構規律通過類比遷移,把所學的知識由點變線,由線變面,形成知識網絡。
2.一題多解多變,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具有較高的靈活程度,能善于沿著不同角度,順著不同方向,選擇不同方法,對同一問題從多方位、多層次、多側面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自始至終,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不拘泥于狹隘的解曬思路,突破單一的思維模式,誘導他們轉換角度多方思考,探索多種解題方法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鼓勵求異,培養求異思維的獨創性
求異探索是一種富有創見性的辨異思維。思維獨創性指敢于超越傳統習慣的束縛,擺脫原有知識范圍的羈絆和思維定勢禁錮,善于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信息重新組合,產生具有進步意義的新設想和新發現,教學中牧師應著力引導學生敢于突破陳規,提出大膽設想和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另辟蹊徑,探尋到具有創新意識的妙法,達到培養思維獨創性的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1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