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腦”:從右想到左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如果你生在一個“顏值即正義”的環境,丑顏直接影響人生幸福時,你有啥想法?泰國男子Suradat Tubtimdang的決定是:整容。在用時兩年多,花費74萬泰銖,做了30次手術后,他如愿以償地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帥哥,從此人生像開了掛。
不過像他這般選擇用“換臉”來改變命運的人多半還是靠臉吃飯的人,可對現實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寧愿選擇靠“腦”。連古人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那還是讓知識來改變命運吧!
當WePhone開發者蘇享茂遇上白富美翟欣欣,他以為愛情的春天到了。然而,僅僅半年余,蘇享茂在WePhone推送了一條“公司法人代表被毒妻翟某害死,WePhone即將停止運營”的消息后,凌晨4點多,從西二旗的家中跳樓自殺。
其實,令人扼腕的并不只是“自殺”這一結果,而是他們在自殺前所做的一個個選擇和決定,它們似乎都顯示著:大腦中的學問并不會同步合成學識與智慧。
那么,當靠“臉”吃飯的人通過“換臉”來贏得人生時,靠“腦”吃飯的人可不可以通過“換腦”來獲取智慧呢?當然,正如“換臉”并不是真的把臉換掉而是人為修整五官,“換腦”也并非真的把腦換掉而是調整思維。
右想與左思
中國有個很常用的成語,叫“左思右想”,百度的解釋是:左思右想是指多方面想了又想。既然是多方面想了又想,是不是我們也可以把它說成左想右思呢?
還真的不可以。
其實,“左思右想”很直接地表明了一個科學事實:右腦非常擅長想象,左腦則更擅長思考。簡言之:我們的右腦是感性的,而我們的左腦是理性的。
那些明明事業有成或術有專攻的聰明人之所以會栽在某個并不高明的騙子手里,或敗在某個并非高難的困局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他們應該由左腦去思考時,他們選擇了用右腦去感受和聯想。有時候,“想太多”而不是“思良久”真的會誤事。
“王戎識李”的啟發
《世說新語·雅量》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王戎七歲的時候,曾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看見路邊有一株李子樹,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把枝條都壓彎了。見此,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跑去摘,唯獨王戎站在那動也沒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路旁,卻還有這么多的李子留在樹上,李子一定是苦的?!比藗冋乱粐L,果然如此。
“王戎識李”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右想”與“左思”的區別:當王戎的小伙伴們看到李樹時,他們的右腦發出歡呼:好多李子呀!都熟了呢——想吃!樹就在路邊,枝條還被李子壓彎了垂下來,摘起來真方便呀——快摘!與此同時,王戎的左腦迅速地在進行分析與推理:李樹就在路邊,李子都成熟了,枝條還彎彎地垂著,行人采摘一定很方便,所以,正常情況下,李子應該被行人摘去了許多,留下來的也會在樹的中上端,看眼前李樹的情形,只能說明當人們摘下一個嘗了后便不再摘了。所以:李子是苦的。
我們的右腦會根據現象快速反應,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我們的左腦會迅速匯總現象進行分析、推理、綜合、判斷,然后才去反應,這卻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
但也有人認為,“王戎識李”只能說明王戎的觀察力很強。那好吧,讓我們做一個不需要觀察力的測試。
愛多愛少由你選
第一個環節,許君有三個室友,姑且稱為A、B、C。某晚,許君回到寢室說:“肚子好餓呀,你們有啥吃的快給我一點墊墊肚子充充饑?!盇君遞給他1只雞腿,說:“正好我吃飽后還剩1只雞腿,給你吃吧?!盉君遞給他兩塊匹薩,說:“我也餓著呢正要吃,呶,4塊匹薩我倆一人一半?!盋遞給他3個包子,說:“我還沒吃呢,你餓你先吃。”
問:“如果你是許君,你覺得A、B、C三個,誰對你最好?若正好有個結伴旅行的機會,你會選誰與你做伴?”
你是選了C嗎?
第二個環節,當許君收下室友的食物后,另一個寢室的D走進來說:“誰還有吃的東西給我點,我的肚子覺得它沒飽呢?!?
若你把A、B、C給你的食物又轉贈給了D,你覺得A、B、C三人誰會較介意,而誰會更介意?
排個序,從較不介意到更介意,是不是A-B-C?
這個測試的第一個環節,是你的右腦根據它的直觀感受在做選擇,它覺得C為許君付出的最多,當然就比A、B兩人對許君更好,所以選C。在做這一選擇時,“右想”只考慮到自己的需求,完全忽視了別人潛在的心理需求。
第二個環節啟動了左腦,顯然它明白人際關系是相互的,所有的付出后面可能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期待:既然A直言雞腿是自己吃飽了余下的,意味著他對許君回報他的期待最少,那么即便這雞腿又送給了別人他也不大在意;B分了一半食物給許君,由于他在重視友情的同時也懂得保障自己的需求,所以他對許君的行為雖會不滿,但更可能以“既然你把分給你的兩塊送給別人了,那就不許再吃我的這兩塊匹薩”相告,而不至于氣惱;可C是自己的食物沒吃讓給許君吃的,所以當許君居然把食物又送給別人時,真的很難心平氣和吧?事實上,恐怕許君并不敢把C的食物送別人,因為他知道這樣會傷了C(除非他人品欠費或情商欠費)。
第三個環節,你可以重新選擇,若正好有個結伴旅行的機會,你會選誰與你做伴?
結果是:在所有參與這個測試的人群中,第一環節時都選了C,然而,在第三環節重新選擇時,絕大多數人都放棄了C而選了B或A。
可見,當你的思考方向和思維模式發生改變時,隨之改變的是你的認識與判斷,你所做出的選擇就會截然不同。
“右想”的迷思:自以為是及“想當然”
天津衛視有一檔節目,叫《愛情保衛戰》,其中有一對情侶是男方提出分手,原因是女方幾次對他動粗,可你一看倆人:嗬,男方是個1米8幾的東北漢子,女方身形嬌小,樣貌楚楚可憐,男方表示就因為他高大她矮小,所以她扭他耳朵時會跳起來扭,還轉圈,特疼。由這一情節來看,至少,男方對女方是忍讓的。
那他做了什么對不起女友的事了嗎?女友表示她本來是做按摩的,接觸的大都是男客戶,但自從和男友以結婚為目的談戀愛后,她就辭掉了原來的工作改做美容了,這樣就只接觸女性了。她認為男友也該辭掉酒吧調酒師的職業(男友總是與泡吧的美女處得如魚得水),后來男友倒是辭職去做商務經紀了,可依然還是會和眾多美女打交道……
由此可見,女友的心理訴求是:既然我為你主動避嫌,不和男人多接觸,你也該為我主動避嫌,離女人遠點。
可是,她的這些期待既不是出于男友的愿意,也沒有和男友達成共識,自然就落空了。
其實,她的期待和“想當然”恰恰暴露了她的軟肋:在這場愛情中她不自信,她覺得男友的女人緣太好,而自己又自慚形穢,所以,她才會主動換工作,以為自己“投之以木桃”,男友當“報之以瓊瑤”,豈料男友并不買賬。
“左思”的洞見:你可以選擇,不必犧牲
一個外國留學生向他的中國女友求婚,女友答應了。想到嫁他后就要去國離家,女子不由說:“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你可不能辜負我!”哪知,男方聽后正色地說:“那我倒是希望你認真考慮好再說,愛情對雙方都應該是平等的,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選擇,沒有犧牲?!?
如果換成用右腦思考的男人,他可能會覺得感動,并認為肯為他做出犧牲的女人才是真愛。
然而留學生的左腦告訴他:當對方自認為自己在做出犧牲時,她已在潛意識里把自己視為被虧欠的一方,那么在她的愛情里便隱含著一種希望對方感恩回報、做出補償的心理。在這樣的期待中,愛情雙方已然不平等。一旦婚后的生活并非設想的那么如意,她就會覺得委屈,會為自己覺得不值。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愛里沒有犧牲,而是說:你的犧牲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權衡后的取舍。
何況“取舍”所以叫“取舍”,就是因為它本身就有取有舍,如果你把你的“舍”稱為“犧牲”,那你又把你的“取”稱為什么呢?
是上天的饋贈嗎?
那你應該聽過這句話:“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4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