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西安”背景下的文化經濟發展方向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西安被稱為“世界歷史名城”,這里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建設區域。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貫古穿今,“西安情節”依然深入骨髓,刻骨銘心。本文從“大西安”的背景出發,探討西安文化經濟的發展方向,扎實推進西安文化經濟產業建設,構筑“大西安文化經濟增長極”,聚焦新時代政策引擎,為西安文化產業注入新的動力。
關鍵詞:西安;文化經濟產業;西安文化
1 “大西安”背景與文化經濟發展的關系
大西安的規劃范圍是西安市行政轄區+西咸新區,規劃面積10745平方公里。3月26日,西安市行政轄區和西咸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2017—2021)》,提出了大西安建設的發展目標?!兑巹潯诽岢觯笪靼驳陌l展目標是,到2021年,西安城市競爭力在全國同類城市中排位顯著提升,“大西安”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初具規模,國際化大都市初步建成。
大西安的歷史文化基底雄厚,三朝古都,形成文化產業的大走廊。在大西安的文化街區里,啤酒音樂節,都市生活圈,創意、互聯網、共享等思維碰撞出新的火花,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地方存在,才激發了文化經濟產業的創新靈感。戲曲文化是西安百年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圍繞著戲曲文化,在大西安的文化街相繼建成了人民劇院、形成了集文化,旅游、話劇為一體的戲曲文化綜合體。
大西安多樣化的文化產業,是彰顯西安城市魅力的名片,也凸出了大西安文化產業集群的亮點。推動文化交流的窗口打開,也打造了西安的新地標。“中華千古情”的西安,還有一些風靡全球的旅游景區,例如,渼陂湖生態文化旅游區、樓觀國際文化小鎮、兵馬俑+驪山+國際休閑旅游度假區、秦嶺生態文化小鎮、漢宣帝杜陵生態遺址公園等等。大西安和咸陽經濟一體化,助力了西安文化經濟的長遠發展。
2 大西安經濟、文化產業狀況
加快城市短板建設,是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內容。實施文化戰略,讓文化產業成為新時代大西安發展的支柱產業。大西安文化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曾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隨著現如今西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政府和人民對大西安的文化產業發展尤為重視,主要體現在重點凸顯古城風貌,深入挖掘周秦漢唐文化的當代價值,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等5處遺產點成功申遺。形成歷史文化與現代氣息交相輝映的城市建設風貌格局。大西安的經濟文化產業主要體現在是西部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全國最大外資項目三星電子建成投產,174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西安,為西安的經濟產業注入了活力。此外,大西安的文化產業還體現在它是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曾成功舉辦兩屆歐亞經濟論壇、4次絲路城市圓桌會議,為大西安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聚焦2019年西安兩會,解讀大西安文化產業發展
2019年2月15日,西安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開幕,隨著《政府工作報告》的新鮮出爐,為西安文化產業的發展擬定了新的方向?;仡?018年,西安市大力實施了“文化+”的戰略,實現營業收入500億元,增長23%以上。西安入選了改革開放40年經濟最成功的40個城市,將“十字方針”深入貫徹,逐步形成“多軸線多中心多組團”的空間格局。制定了實施支持西咸新區、富閻一體化的發展戰略部署,全面加快西咸國家級新區建設,使大西安文化產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一帶一路”的指引下,西安綜合改革開放試驗區建成,并獲批了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在西安兩會的契機下,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全面提升引領、輻射和帶動能力,打造西安特色化的文化產業體系,同時對民營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和助力的作用。西安作為一個文化名城,旅游業的融合和建設,是提升西安影響力的有效途徑,聚力創新文化旅游示范區,更好地發揮城市功能,文化創城。
4 文化經濟產業的發展,對大西安的影響
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明確強調了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的文化業態。十九大這一戰略部署無疑將文化的發展推到了風口浪尖。的確,對于西安而言,文化經濟產業的發展能夠影響到社會整體需求的提升,是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
大西安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但一直沒有充分形成現實生產力,一直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和集聚優勢,是制約發展的一個關鍵短板。因此,吹響大西安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新號角,讓文化產業成為新時代大西安大發展的大支柱產業,就是我們迫在眉睫的義務。
大西安文化經濟產業的發展,能夠提升西安的城市知名度,也是城市文化與歷史的延伸,從而形成大眾對這座城市的好感。文化產業優秀的城市,往往人才集聚,技術發展水平較高,也能招商引資,為該城市帶來市場。西安市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文化產業項目、園區和特色小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好政策落地兌現,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讓文化產業成為大西安追趕超越的強大引擎。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對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讓整個城市凝心聚力,形成城市的文化品牌,適應新經濟的需要,也能夠將城市的影響力帶出國門,推向世界。
5 “大西安背景”下,文化經濟產業有效路徑探析
5.1 創新西安文化管理體制,營造環境氛圍
近年來,西安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產業增加值穩步提升,呈現出良好的勢頭,成為西安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文化為支柱產業的地位已現端倪。對西安而言,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深入挖掘歷史資源。積極地培育市場主體,推進文化產業園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從而達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利用西安文化經濟發展的特點,堅持走西安特色型文化道路。完善文化產業的管理機制。利用學校、社會和企業,實現多方的宣傳,建立專業人才孵化實訓基地,為西安文化產業引進高端的創意,從社會氛圍和城市環境氛圍上營造出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聚力人才,為西安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資源保障。對西安掛牌文化企業要實行特殊的篩查和監督。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的同時,兼顧文化產業的傳承和弘揚。對于文化企業需要完善績效指標和評價機制,并對重點文化項目和產業給予資金扶持,整合資源,優化產業鏈結構,引進戰略投資者,以老帶新,鼓勵潛力大、機制新、效益好的大規模文化企業建立,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 5.2 實施“文化+”戰略,為西安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驅動力
在西安“十三五”的規劃綱要中提及,要以提升產業的競爭力為發展重點,形成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五大馬車并駕齊驅的發展格局。就我國所有城市的影響力而言,西安占據高地,縱觀歷史的維度和全球化的視角下,應該將西安的特色化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文化+”的戰略,將文化產業打造成為西安的核心支柱產業。此外,還要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以時政為引擎,鼓勵文化產業發展下面的分支,以旅游業為切入點,用旅游的形式將文化遺產的內涵和精髓加以呈現,推動文化的傳承和升華。發展其他的文化產業包括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體育等等。西安政府出臺地方性文化政策,將文化產業納入到地方重點工作的范疇中,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5.3 將西安的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相融合,開創新業態
互聯網“+”作為時代的產物,在各個領域上都不可或缺。“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發展、創新提供廣闊的平臺。它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同樣也是大西安文化產業的助推器,在大數據時代,為西安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機遇。文化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已經成為西安文化產業優化轉型的關鍵節點。發揮文化與互聯網之間相輔相成的作用,延長西安文化的產業鏈結構,利用互聯網形成全新的文化弘揚路徑。在傳統的文化產業基礎上進行改進,利用數字驅動作為生產工具,開創文化發展的新格局。面對21世紀以互聯網為主導的事實,對文化產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適應文化供給側改革的大勢所趨,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培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培育和支持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將現代藝術技藝和技術與傳統文化充分結合,將文化產業也融入到動漫行業、影視行業以及其它的娛樂行業中,促成產業集群效應,為文化產業增添優勢。
5.4 促進文化產業走進市場,提升軟實力
作為“大西安”發展的核心主體力量——西安市,盡管眾人皆知,但于西安而言,還未形成較為主打的文化軟實力。西安發展依舊有“短板”的存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利用西安的文化資源和區位優勢,形成全方位的產業鏈條,推動文化項目更上新臺階。根據大西安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發展初步形成的集聚態勢、地域特色,積極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發揮文化產業在區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茖W調整空間戰略布局,構建以大西安為核心的文化產業聚集區,引領輻射全省文化產業發展。讓文化產業真正走向市場,透過市場來體現價值,增強軟實力。
近幾年,大西安的文化發展舉世矚目,也讓這座城市煥發新顏。隨著互聯網與文化融合程度的提高,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西安發展必不可少的中間力量,也帶動了西安綜合實力的整體提升。夯實文化基礎,是推動大西安繁榮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陳勁,孫永磊.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思考[J].科學與管理,2016, 36(01)3-8.
[2]西安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上行趨勢顯現[EB/OL].(2018-3-5).
[3]楚明欽.互聯網與我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7,(05)73-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5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