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二手平臺的經濟效益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高校的擴招與校園信息化的開展,校園網絡的建設將進入一個更加高速發展的時期,“節能減排”的號召下,立足于滿足高校學生交易的需要,建立高校二手交易平臺,將變得更為可行。二手交易平臺存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信任問題阻礙交易效率;線上用戶滲透率較低,流量問題限制平臺發展;配套服務完善度不高,用戶粘度培養難以為繼;二手平臺單一化經營盈利成問題,;二手交易存在灰色地帶,平臺監管仍需發力等問題。各高校應開設專門的二手交易市場網站;開通微信、微博平臺;利用網絡平臺發展二手交易市場的優勢。
關鍵詞:大學校園;經濟效益;挑戰
中圖分類號:F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4-0052-04
一、我國二手平臺的發展現狀
從古代的以物換物到現代的二手市場、舊貨商店、畢業生跳蚤市場等,二手交易市場在我國是長期存在的,到2005年開始,二手交易市場進入網頁端萌芽期,58同城、趕集網等分類信息網相繼成立,提供多種生活服務,其中包括二手交易,同時,豆瓣社區網站成立,豆瓣小組作為社交平臺,起到了零碎的二手交易的作用。其后,淘寶二手和其他垂直二手網站如愛回收陸續上線。2010年至今,中國二手交易市場進入移動端爆發期,2010年,58同城和趕集網相繼推出移動端,隨后,大批在線二手交易涌入移動端市場,包括閑魚、空空狐、舊愛等。2015年,58集團投資上線轉轉,隨后騰訊注資轉轉,2017年,京東進入二手交易移動端市場,重新啟動拍拍網并將其改版為二手拍拍APP。
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斷增長,2017年已突破三十六萬億元,中國消費者購買力正在增強,同時電商行業發展迅猛,給購買行為提供便利條件,許多消費者進行沖動消費后閑置產品,給在線二手交易行業的發展提供機會。2017年中國在線二手交易用戶規模達0.76億人,增長率達55.1%,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超過1億人,增長勢頭將持續強勁,隨著產品周期變短和人們購買能力增強,社會上閑置物品逐漸增加,人們對在線二手交易的需求會逐漸增大。
2018年2月,于2017年上線拍拍二手的京東與山東棗莊政府簽訂協議,將在棗莊建立國家級閑置品循環鏈示范區,發展國際閑置經濟政策、現代物流內陸港、拍拍二手優勢等,并將落地十一項具體政策,包括對二手商家的管理、上線閑置物品標準、建立誠信推廣中心、人才培養基地等。4月,二手車拍賣平臺車置寶宣布與閑魚形成戰略合作,閑魚將在“信用速賣”板塊中新增“賣汽車”的入口,由車置寶獨家接入,車置寶將向閑魚提供汽車交易服務,閑魚向車置寶提供平臺與用戶資源,芝麻信用將作為信用評估體系,符合要求的用戶可使用車置寶一站式賣出服務。
移動端的出現使二手交易具備敏捷性與跨地域性,給國內用戶創造進行交易的條件,市場具有很大潛力。而在中國在線二手交易比例最多的二手商品是數碼產品,其次是家居用品、影音家電用戶。數碼產品之所以在二手交易商品中受到青睞是因為數碼產品二手交易市場長期存在,而且行業成熟,轉移到線上后更快形成規模,容易構建質量檢測體系,獲客能力強。
交易數據顯示,8.1%受訪網民使用過在線二手交易平臺,而在非在線二手交易用戶不使用在線二手交易的首要原因中,“抵觸使用二手商品”占28.9%,“認為此類APP假貨泛濫”占20.7%。大部分用戶知道在線二手交易平臺,但對二手商品和交易平臺缺乏信任感導致許多潛在用戶暫時持觀望態度,有待行業的挖掘。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商品流轉速度的加快,中國在線二手交易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行業發展速度將加快,市場將迎來更多實力強大的競爭者。在行業擴大到一定規模后,行業將引入標準化流程與檢測并形成行業標準。同時,社交娛樂的發展將促使在線二手交易平臺進化成為綜合性社區平臺,大型集團將并加快打造生態閉環的步伐。
同時,分享經濟的潮流將削弱中國消費者對二手商品是“舊貨”的印象,帶動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接受買賣不同類型的二手產品,在線二手交易的市場規模將逐步擴大。年輕的群體能更快地接受二手交易,成為擴大市場規模的主要群體。隨著需求的不斷擴大,將有更多的競爭者加入到在線二手交易行業中。如今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均已涉足在線二手交易,其他具有足夠資源的大型電商也將陸續投入到該行業,爭奪資源和用戶。各大平臺引入標準化,在線二手交易平臺將配備自己的或合作方的質量鑒定與維修,行業成本和門檻將因此逐步提高,中國在線二手交易將漸漸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與閑置物品標準。
在線二手交易平臺現有的社區將激發更全面的社交功能,也將促使平臺加入更多的資訊、娛樂功能,如:問答社區、聯機線上桌游等。在線二手交易平臺將不僅僅專注于二手交易行業,而會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線上社區平臺。比如,阿里率先打造生態閉環,京東也開始京東商城和拍拍二手的合作營銷,隨著越來越多大型集團的入局在線二手交易,集團將利用自身的競爭優勢和品牌資源,展開新的平臺合作模式,打造電商生態閉環,通過生態化布局提高用戶轉換能力和降低獲客成本。
二、二手交易平臺面臨的挑戰
二手交易平臺目前呈現高溫態勢,蓬勃發展,但曾位列國內前三并獲B輪融資的二手交易平臺“空空狐”卻在一朝轟然倒塌,可見二手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二手市場現面臨以下五項核心挑戰。
(一)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信任問題阻礙交易效率
不管是一手電商還是二手電商,信任問題一直存在,但相比之下,二手物品交易過程中,對于物品的真偽、狀況、情況買家所掌握的信息要更少,在C2C撮合模式下,這種缺陷變得更為明顯。二手物品在某種程度上更類似于一種“孤品”,屬于一物一況一價。C2C模式下,往往是由賣家自行定價,買家則需要和賣家溝通了解物品情況后自行斟酌,判斷自己是否能夠買得安心買得值。對于一些價值不高的二手物品,信任問題體現的并不明顯,但是一些價格較高的物品,如二手手機、二手電腦、二手奢侈品、二手車等等…信任問題是阻礙交易效率的一個最大絆腳石。 對于二手3C類產品,只根據其外表無法判斷機器的真實情況,審核評估其零件損耗程度難操作,存在翻新機、山寨機流竄市場的現象,且賣家的個人隱私有泄露的風險;二手奢侈品的真偽可以說是衡量其價值的唯一標準,假與真之間的價格可是天壤之別;二手車的狀況更為復雜,配置、型號、出產年份、用戶體驗、刮蹭、是否有過事故……每一項指標都會影響這臺車的價格。如何讓用戶買得放心、賣得省心是每一個平臺應該不斷追求的目標。
(二)線上用戶滲透率較低,流量問題限制平臺發展
雖然各種數據表明二手交易有待成為消費主流,年輕一代二手交易主力崛起,但平臺的流量問題仍是痛點:線上用戶的滲透率低,二手物品的交易習慣亟待培養。
可以說,二手交易平臺的競爭中“得流量者得天下”,沒有流量支持,其他核心挑戰對平臺來說也沒有意義了。對于C2C平臺來說,賣家用戶發布產品會因為流量問題而導致二手物品交易時間過長,用戶可能就會轉向其他流量高的平臺進行交易。
如果流量問題不解決,一個正向的交易循環就無法形成,無法獲得流量基礎,交易成功率低下,這影響了平臺未來的盈利模式,甚至會決定平臺的存續。
?。ㄈ┡涮追胀晟贫炔桓?,用戶粘度培養難以為繼
對于C2C平臺來說,撮合模式下的交易主體都是用戶,對于用戶之間的交流,平臺是難以介入的。當用戶之間存在糾紛時,平臺并不能夠合理調解予以解決,有時候可能會出現“買家退錢不退貨”、“買家確認收貨發現是假貨”等影響一方權益的情況。而目前來看,申請客服介入解決的結果并不樂觀,尤其是買家惡意退款的情況,雙方各執一詞,客服也無法辨別真實情況。最后導致的是用戶對這個平臺的好感度被消磨掉,而選擇棄用。
而對B2C平臺來說,由于是B端提供貨物進行發貨,對物品的質量是有一定保障的,但相比一手電商的配套完整的物流售后服務來說,針對個人的二手電商平臺在物流售后等配套服務上還是較為薄弱。一些家電、家具類的大件物品在配送時存在一定阻礙,異地購買二手車的物流環節更是亟待完善。配套服務做的好,用戶粘度才會提高。
?。ㄋ模┒制脚_盈利成問題,單一化經營非長久之計
其實二手交易平臺能夠帶來巨大的盈利空間,借由二手交易為入口衍生出的金融服務、售后服務、租賃服務等項目都具有被資本市場青睞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二手交易平臺一直在燒錢卻仍在不斷被投資。但目前,國內的二手交易市場仍是起步發展階段,企業前期需要大量投資用于營銷、人員、貨物等等。所以當過渡到穩步發展階段時,盈利問題就不得不被提上日程了。
曾經一段時間,空空狐在中國二手交易平臺中僅次于轉轉、閑魚,但在2017年年中宣布徹底停止運營。其原因是經營人員管理不善,公司內部資金鏈斷掉,最后整個公司分崩離析。這和其平臺本身并不盈利也有一定的關系。
除去平臺本身的以撮合模式收取傭金的盈利方式外,應積極探索開發多種類的盈利方式,無論平臺是在起步期還是繁盛期,未來的盈利方式都應該是要盡早考慮的一件事。
?。ㄎ澹┒纸灰状嬖诨疑貛В脚_監管仍需發力
每一個電商平臺都存在交易違禁違法物品的現象,相比來說,二手交易電商的監管力度不如一手電商。因為是二手物品,所以有一些物品的界定標準很難確定,尤其是C2C平臺上,違禁物品的交易較為難以監管,例如一些辦假證的“賣家”,會在別的社交平臺上進行宣傳,然后以二手交易平臺作為一個交易的渠道;又或者是使用拼音、簡寫來描述物品,使平臺的檢測系統無法識別,從而交易違禁物品。
三、大學生貴重商品二手交易市場的現存形式及其未來發展構想
?。ㄒ唬┕P記本電腦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二手交易市場
大學校園內高科技電子產品二手交易市場交易的主要商品包括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手機等,這些都是近年來在二手交易市場上越來越熱銷的產品。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這類商品對于在校學生而言屬于必需品,彈性很小,因此需求很大,且二手交易市場中學習用品的價格明顯低于同類商品在一級市場中的價格,是在校大學生光顧二手交易市場的重要選擇。
?。ǘ┳孕熊嚨饶陀闷返亩纸灰资袌?
近年來,自行車、小型電動車等貴重耐用商品在大學校園內二手市場上的銷量呈上升趨勢。 在均衡穩定的狀態下,消費者期望達到效用最大化,廠商期望達到利潤最大化,相對而言較不穩定,信息不對稱,所以這一市場對賣方而言存在風險。 但對于二手耐用商品來說,它們具有成本低、風險小的特點,發展潛力較為巨大。
?。ㄈ├镁W絡平臺進行二手交易的構想
如今是信息時代, 網絡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更加強了傳遞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是他們所熟知的,利用網絡平臺可以充分克服信息傳遞慢、信息不對稱的弊端,更好地為大學生二手交易市場服務。
1.各高校開設專門的二手交易市場網站
大學生群體信息需求量較大,網站可以提供匯總并傳遞信息的服務,使在校大學生快速、方便、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為大學生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2.開通微信、微博平臺
微信、微博作為新型網絡平臺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將微信、微博作為服務途徑,以創新作為發展的動力,在當前針對大學生的資訊整合市場處于空白的情況下,具有先發優勢,很容易占領市場。
3.利用網絡平臺發展二手交易市場的優勢
一是戰略優勢。網絡平臺秉承互利共盈的發展目標,以優質高效的服務為發展的生命線,在向大學生們提供全方位最新資訊的同時,又以一條龍服務的態度對待各位同學,不僅能為其提供高質量的宣傳,還可以采用追蹤服務的模式,及時反饋他們由網絡宣傳而獲得的盈利狀況。
二是團隊優勢。網絡平臺的創始人為在校大學生,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立場來尋找所需資訊,做到有所求,就有所服務;另一方面,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多的學習機會,促進個人的持續發展。 三是價格優勢。網絡以產量化經營為主,高效的資訊匯總能降低成本,方便同學,這減少了賣方在廣告上的投入,相比其他同類產品,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
四是創新優勢。網絡宣傳與其他廣告形式相比, 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面向對象的不同,大學生二手市場網絡平臺首次以大學生作為廣告消費者;另一方面,資訊整合的內容不同。
四、大學校園二手平臺的經濟效益
大學生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的建立實施之后所形成的新增社會資源,對拉近大學生心靈距離、增強社會凝聚力都有積極影響,將有效改善社會資源浪費情況,讓換物者之間各取所需。以進一步優化項目結構,為項目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增強社會影響力。大學生二手市場的經濟效益大概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微信公眾號下的校園二手市場使校園內各種二手商品的信息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利用,方便了廣大學生;它還突破傳統校園跳蚤市場交易時間的局限性和交易方式的單一性等缺點,以更為便捷的方式提高了校園二手商品的流通效率;與此同時,線上交易和線下交易相結合,避免了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信用風險。
二是微信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典型代表,用戶在短短兩年內急劇增長,充分反映了大數據時代下其發展的迅猛態勢。利用微信公眾號搭建校園二手市場,將二手交易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是加速校園二手資源流通的最佳方式。微信公眾號兼具移動電商入口,可以讓廣大開發者共享自己的數億用戶群,進而推廣自己的應用和服務。再加上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移動互聯網幾乎滲透到每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就為發展微信模式下的網絡校園二手市場創造了條件。
三是二手資源充分利用,助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從筆者校園二手商品交易平臺的交易統計來看,二手教材的交易活躍度最大。在我國,每年僅印刷高校課本就要砍伐九百萬棵樹木,如果每個高校的教材都能通過這樣一個二手交易的平臺得到循環利用,將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四是提供重要增值服務來固著用戶。面向高校人群開展的微信平臺都存在著難以吸收新用戶和固著已有用戶的問題,很多平臺以向潛在用戶發放禮品的形式吸引他們成為實際用戶,但是成效甚微,很多人在領完禮品之后會取消對平臺的關注。校園二手商品交易平臺會向用戶提供重要的增值服務,如通過平臺可以跳過從校園智能教務系統查詢期末考試成績的煩瑣過程,直接向平臺發送學號即可收到期末成績報表,以有效且成本較低的方式固著用戶。
此外運用供求之間的關系滿足資源的合理配置畢業生與在校生形成買方與賣方,并能充分利用大學校園這一平臺的優勢,獲得充足的信息,滿足供給與需求的關系,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減少資源浪費,有利于節約資源。并且有利于資源節約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跳蚤市場的存在與發展不僅能夠減少浪費,資源節約,還能環境友好,一舉多得,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譚亞茹,斯慶.網絡校園二手市場的興起及存在問題分析——以大學生創業的角度[J].中國市場,2015(5).
[2] 孫一鳴.大 學 生 二 手 交 易 市 場 分 析——以吉林大學跳蚤市場為例[J].經濟視角,2014(9).
[3] 陸徐瑩,張婷婷,盧 娜.大學生二手物品交易平臺模式構建的研究與探討[J].經濟師,2012(2).
[責任編輯:譚志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2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