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產業扶貧的貧困農村經濟發展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產業扶貧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將產業作為扶貧根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以特色產業為主導,項目扶持為手段,因地制宜,突破多重產業壁壘,實現精準扶貧,農民增產、增收。以產業扶貧政策為導向,以阿壩州為實證,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分析邏輯,提出在阿壩州農業產業扶貧中存在產品同質化、經營模式落后、營銷方式單一、未形成良性的利益鏈接機制和完整的全產業鏈等問題,并探究相應的改善方式,以達到產業鏈的優化及產業價值鏈的升值效果,提升阿壩州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放大產業扶貧效果,助力全面脫貧。
關鍵詞:產業扶貧;阿壩;產業價值增值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11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笆濉泵撠毠砸巹澗V要中將發展特色產業扶貧列為“五個一批”脫貧途徑之首,目標實現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愿的貧困人口產業幫扶全覆蓋。四川省農業廳日前出臺的《打好農業產業扶貧三年攻堅戰實施方案》中明確,到2020年,全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實現產銷對接,增強農業產業扶貧造血功能。阿壩州探索走出的“四個融合”生態脫貧之路,為特色產業與脫貧攻堅融合,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產業,突出區域特色,強化品牌培訓。有鑒于此探究貧困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基于產業鏈分析產業升級、擴大農民收益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探究中國農業產業扶貧實踐困境中,有學者提出結構單一是制約扶貧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形成產業選項的特色化、多元化;也有學者提出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失敗可歸為路徑依賴和行為短視,地方政府過于依賴單一化、規?;霓r業產業,且局限于勞動力這一原則和條件而缺乏因地、因戶和因人制宜的靈活性,在農業產業扶貧的產業鏈探討中,有學者從整體視角分析農業在產業鏈的中游中后端相對附加值增加空間較大、農產品加工環節保值增值效益較高,應大力推進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但在局部地區具體分析產業價值鏈的文獻較少,由此本文從產業價值鏈完善角度對阿壩農業產業扶貧進行分析具有可研究性。
2 阿壩州產業扶貧現狀
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是黃河流經四川唯一的地區,也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其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其農業搭建了高質量的發展平臺。因此,當地逐漸形成以旅游業帶動農業發展的經濟模式,并產生初步的產業價值鏈,開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產業扶貧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產業扶貧與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產業扶貧與“互聯網+”相結合的三大主路。2018年阿壩州以“6個貧困縣摘帽、208個貧困村退出、26987名貧困人口脫貧”為目標開展農業產業扶貧,實現以種植業脫貧5884人,依靠養殖業脫貧5388人,依靠休閑農業脫貧472人,信息經營主體帶動脫貧1970人。達到目標脫貧的43.5%。其落實情況主要體現在這五個方面:首先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新建農業生產化道路、提灌站、水渠、大型沼氣工程及小農水工程;第二特色主導產業規模雛形的建設:新建及改造產業基地達3.55畝,新建農產品初加工及深加工設施處12處,農產品冷鏈流和冷藏設施設備18處;第三新型經營主體的壯大:建立農民合作社329個,家庭農場61個,共采用1098戶貧困戶參與社會服務,引導貧困戶與新型產業主體建立密切聯系;第四農業品牌建設良好成效:建成優質品牌農產品39個“三品一標”農產品46個;第五科技支撐能力逐漸的提升:建成55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2996戶農業科技示范戶,48項主推技術等,共培訓貧困戶61359 人。
3 阿壩州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
3.1 品種同質化現象明顯
在阿壩州落地的產業扶貧項目中超過5成為果類種植,如,與鄰州多個地區進行同一品種的蘋果種植,而品種同質化易削弱產品的特色,增加市場競爭難度,降低邊際收益,損害種植戶利益。究其緣由,是其項目引進過程中市場調研環節的缺失——各個地區在選擇種植品種時,僅僅考慮當地情況,沒有參考其他地區的選種情況,且對當地特色挖掘程度不高。
3.2 品質把控不當
種植戶所提供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標準化程度低,加大經銷商采購難度、降低種植戶收益。普遍采取傳統的種植方式,技術含量低,在害蟲治理上缺乏經驗,農藥化肥使用不當。
3.3 產業抵御風險能力不足
阿壩州因其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的地貌,生態環境脆弱,資源承載力弱,土地利用率低,且氣候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發,這使得扶貧產業仍存在靠天吃飯的情況;零散式經營,普遍是以小批量生產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使得危機承受力不足;金融支持供給與需求對接錯位,小額信貸覆蓋面不足,例如,2018年金川縣盤活金融資金,籌集扶貧小額信貸風險基金1210萬元,而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僅120戶431萬元。
3.4 規模經濟效益不足
零散式經營,未生成初加工、包裝、產業僅停留在初級生產環節上,而產業增值環節中最多的利潤屬于銷售部分,阿壩州現仍未形成良性的利益鏈接機制和完整的產業鏈條。由于農產品保質期較短與阿壩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在運輸前農產品未經過加工,其冷鏈設施不健全與路途遙遠且顛簸的三重運輸難題,直接導致損害率的上升及上架率的降低。在大多水果肉類等生產過程中,未形成大規模的冷鏈供應、產品初加工擴大外銷途徑等較完整的產業鏈條。
3.5 品牌意識不足,營銷力度小
從2012年“凈土阿壩”推出,但以此品牌進行宣傳的產品少,產品銷售中很大比例在當地市場借助旅游產業,政府通過引進經銷商、展示廣告牌、參與博覽會等傳統手段進行,成效不明顯,如在第六屆四川省農業博覽會于9月20-24日在成都西博城舉行,展會期間,“凈土阿壩”農博館現場銷售農產品21.6萬元,線上銷售僅9.8萬元。營銷力度不足,新型營銷方式未建立。 4 優化策略
4.1 推動供給側發力,積極推進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建設
借鑒汶川的優良產業基地模式,首先是做到積極推進農業基地建設,培育特色產品。圍繞當地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地形地勢、種植歷史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統籌規劃,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積極將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落到實處來,發展優勢農產品,形成規?;a。其次是精準供給,以市場需求和農民需求為導向,做好發展規劃。依托科技力量,通過“科研項目+合作社+基地”的組織形式,引進和開發優良品種,淘汰和篩選低劣產品,壓縮低效產業,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以特色農業示范地,特色農民示范戶等形式引領科技風尚,輻射帶動農戶,推廣先進科技成果,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生產。
4.2 推進“村企互動”,搭建服務溝通平臺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龍頭企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繼續推行“貧困戶+企業”的扶貧幫扶方式,加大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想方設法促進貧困群眾就業與就近就業,多途徑增加貧困群眾收入;鼓勵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合作,利用龍頭企業為貧困戶提供統一種源、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和統一銷售,利用高品質的產品、優質的產品品牌,帶動更多貧困人口走向富裕之路;其次,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做好第三方服務平臺的搭建工作。第一,在基地和企業間搭建服務平臺,在“村企互動”中充分發揮中介作用,在“村企對接”中介入政府保障制度,推進基地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增強雙方信心,優化資源配置,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從而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第二,在科研機構與企業間搭建服務平臺,引導科研人員“投入進去”,引領科研機構為企業提供品種、技術方面的支持。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第三,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和企業以及基地間搭建服務平臺,發展金融信貸,及時調整不匹配的金融政策,給企業及農戶資金支持,提升企業的規模,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4.3 完善特色農業產品標準化規則,打造自有品牌
學習理縣建立的甜櫻桃,蘋果等特色水果基地、大白菜蔬菜基地,培育多個生豬、肉兔等畜禽養殖大戶,以產業示范基地取代小戶分散經營,以龍頭企業引領,推動農產品生產與開發的標準化,積累經驗形成規范性文件,提升特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大眾熟知的阿壩州區域品牌基礎上,圍繞“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標示特色產品,結合當地特色打造自有品牌,并且打響自有品牌,全覆蓋開展農業科技服務,以品牌創建保障農產品品質;堅持“三態”融合、“三微”聯動。推動建設“互聯網+農業”健康發展。
4.4 開辟電商發展新模式,進行眾籌式精準扶貧
第一,以OTO模式將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相結合,整合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企業、農副產品經銷等市場主體,整合技術水平,整合信息,最后利用新興媒體平臺或者各種微平臺,以達到供產銷以及最后產品到客戶手中的信息對稱,向消費者展示更真實的產品,實現自有品牌推廣以及專業化建設;第二,利用網絡眾籌式電子商務推動當地農業產業健康發展,運用網上團購及預購以及線下體驗活動的模式,在網絡平臺進行資金募集的同時,向消費者展示產品培育、生產、加工等全過程,加深消費者對自有品牌的理解,提高用戶粘性。
4.5 發展立體交通,完善交通網絡
交通的便利性是影響阿壩州地區發展電商精準扶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發展立體交通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時期的重要保障。下一階段,阿壩州應堅持交通先行發展的戰略,如大力推進蘭成鐵路成都至黃勝關段193km建設;加快建設汶川至馬爾康高速公路,縮短州府到成都的時間;同時兼顧發展阿壩州的第二條高速生命線一成都市經彭州至汶川高速公路規劃建設方案,爭取早日建成;啟動九寨溝至綿陽高速公路、馬爾康至久治高速公路項目前期工作。總而言之,要全力實現阿壩州村村公路通達率、通暢率均達100%的目標,形成“以國道、省道為支撐,以縣道、鄉道為輻射,農;村公路為連接”的公路路網體系。
4.6 完善物流體系建設
阿壩州現今因為經濟、地理位置等原因,其物流中心覆蓋率低,要發展電商就要物流配送網絡,建設農村物流集散中心。在發展鄉村中轉點時可與當地便利店、合作社或者郵政點合作,提高物流配送覆蓋率,推進農村地區農產品運往城市。
參考文獻
[1]陳曉蘭,沙萬強,賀立龍.當前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來自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的調查報 告[J].農村經濟,2016,(1):26-31.
[2]梁棟,吳惠芳.農業產業扶貧的實踐困境、內在機理與可行路徑——基于江西林鎮及所轄李村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1):49-57+164-165.
[3]戴孝悌.中國農業產業價值鏈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6,(01):6-8.
[4]楊軍,池敏青.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科技扶貧模式研究與思考——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01):51-54.
[5]雷遠征.基于“互聯網+農業”精準扶貧應用研究——以湖北省房縣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9,(08):91-92.
[6]戴富良.阿壩州農產品電商助力精準扶貧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01):22-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