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聯動與經濟發展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下,構建產業聯動格局能夠有效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通過從國內外產業聯動內涵演進以及產業聯動經濟影響等方面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現有產業聯動相關文獻。通過對產業聯動相關理論和文獻的系統梳理,其結論表明:產業聯動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模式,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其經濟效應的作用路徑及模式也將成為產業聯動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未來方向。
[關鍵詞] 產業聯動;區域協調;經濟效應
[中圖分類號] F4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9)04-0004-02
一、引言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經濟一直處于低位運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18年世界GDP增長率為3.7%,其中,發達經濟體GDP增速2.4%,新型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速4.7%,區域經濟增長的不平衡所帶來的政治和貿易的摩擦使學者們更多開始認識到區域間產業發展的差異是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下,經濟發展的新秩序必然要求區域產業之間能夠加強聯系,基于包容、平衡、共贏理念,通過產業間聯動來實現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目前,國內外有關產業聯動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幾方面。
二、產業聯動的內涵認識
關于產業聯動理論,古典經濟學家魁奈(Quesnay,1758)的“經濟表”、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是產業間聯動關系研究的最早論述。而1936年,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里昂惕夫(VasilyLeontief)在研究美國經濟結構時編制了1919-1929年美國經濟的投入產出表,這事實上就確定了產業關聯理論基本理論。隨后,關于產業聯動的理論不斷深化,如Schmitz(1998,1999)研究指出區域產業聯動是促進產業鏈升級、應對全球競爭壓力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Gereffi(1996)指出,地方生產網絡應在同一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和不同價值鏈中,通過與其他經濟行為體之間的互動,嵌入全球價值鏈某個或某幾個位置,利用一種價值活動與另一種價值活動之間的關系,創造、保持和捕捉更多的價值。而國內學者也對產業聯動進行了豐富研究,如呂濤、聶銳(2007)研究認為產業聯動可以視為位于產業鏈同一環節或不同環節的企業之間進行產業協作活動。周寄中(2007)認為,產業聯動涉及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從概念萌發到商品流通的技術創新全過程中,各環節的相互關系或互動能引發對方或多方產生持續的變化,最終實現更高的效益。沈正平(2007)認為任何區域間基于產業關聯而進行的企業協作活動都屬于產業聯動范疇。劉玥(2008)對產業聯動理解為相互關聯的企業集合基于其聯結關系而發生的聯合變動行為。劉釗、馬軍海(2008)認為產業聯動是以產業聯系為基礎,形成的中間網絡組織。高偉(2012)認為產業聯動是產業鏈在空間上的布局,是企業空間擴張和調整的整個過程。鐘明(2014)認為產業關聯是指國民經濟中一個產業的波動對其相關產業產生的不同程度的連鎖反應,產業聯動性是對產業間相互影響程度的量化。
從國內外產業聯動內涵界定中可以看出,現有產業聯動研究更多局限于靜態分析或基于具有要素稟賦優勢區域的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間聯動。然而,在現實經濟運行中,產業是處于動態的經濟變化中,現有研究缺乏基于產業聯動動態過程的分析范式,進而對產業活動功能缺乏融合性研究。
三、產業聯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ㄒ唬┊a業聯動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聯動的結構優化效應是產業聯動研究的重要內容。在此方面,沈正平(2007)等學者定量研究了蘇北、蘇中、蘇南三大區域產業聯動的實際狀況,認為產業地域聯動能夠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張明倩,范燕(2009)認為跨區域的產業聯動是各區域間企業、產業等協作的主要表現形式,形成區域間的產業聯動不僅可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還會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這必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巨大且長期的推動作用。劉力(2009)基于國際產業轉移與珠三角產業轉移背景,探討了廣東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相互作用關系,并深入分析產業轉移對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以及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的具體影響,從而獲得推動廣東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相關政策啟示。高偉,繆協興(2012)等學者研究認為,國內產業通過國際產業聯動形成價值鏈協同創新,能夠實現產業升級均衡對接全球價值鏈體系。在此過程中,建立與國外發達國家的鏈接關系能實現產業聯動的協同創新效應。而在具體產業發展方面,肖建輝(2011)通過對汽車制造業為切入點進行研究,認為汽車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能夠推動物流產業與制造產業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ǘ┊a業聯動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國內學者一般認為,區域產業聯動可以有效推進產業、人口、資源環境三大要素在空間上的均衡分布,因此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如劉穎琦(2009)經過對西部生態脆弱貧困區375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產業進行聯動分析,構建了區域內和區域外的產業聯動模式。董曉菲(2009)等學者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從資源、經濟、就業及環境方面,對沿海經濟帶與腹地海陸產業聯動的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其結論表明產業聯動可以實現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陳勁等(2011)認為如何評價高新技術產業的經濟聯動效應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問題,而基于技術創新、產業聯動效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個維度指標體系,可以相對科學地評價不同高新技術產業經濟聯動性的強弱。雖然國內學者普遍認為產業聯動可以有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但是劉釗,李琳(2011)等學者也研究提出,產業聯動能夠有效促進環渤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但其過程卻表現出明顯的波動性和區域差異性。
?。ㄈ┊a業聯動與區域經濟競爭力 國外學者對產業聯動的區域經濟競爭力提升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如Schmitz(1999)研究指出,區域產業聯動是促進產業鏈升級、應對全球競爭壓力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而本世紀初,國內學者也開始在產業聯動的區域經濟競爭力方面進行了豐富研究。如劉釗、馬軍海(2008)研究認為,產業聯動是推動區域經濟整合、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應成為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李暉、陳漫濤(2011)等學者基于湖南發展實際,研究認為從內、外開發并承接粵港澳地區的產業聯動轉移,不僅能夠加速實現湖南經濟的崛起,而且也能提升湖南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姜霞(2012)也研究認為,城市圈內部城市間的產業聯動對區域群體競爭力有著重要影響,能夠有效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同樣,董曉菲(2009)等學者在沿海與腹地區域產業聯動動力機制分析基礎上,利用灰色關聯度的方法測算沿海與內陸腹地產業關聯情況,估算了沿海地區與內陸腹地產業聯動發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通過上述文獻整理可以看出,現有產業聯動的經濟影響多是從實證研究角度展開,但是關于產業聯動的經濟影響機理及其產業聯動制約因素尚沒有得到系統研究。因此,產業聯動作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其經濟效應的作用路徑及模式必將成為產業聯動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未來方向。
四、結論
經過對現有產業聯動相關文獻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從產業聯動視角解決區域協調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具體聯動組織實施過程仍存在較多困難和不確定性。如果將產業聯動視為產業發展的系統聯系,那么所有涉及到的聯動產業及產業環節都應是彼此合作的利益共同體,產業聯動的目的不僅要使整個系統效益最大化,同時也能夠使參與各方實現更多價值增值。從這個角度上說,為適應日益深化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深入研究產業聯動過程中的制度、組織、技術、資金等支持措施,不僅是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也是我國進一步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吳碧凡.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動態均衡及現狀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3):105-112.
[2]劉新爭.區域產業聯動與產業轉移:基于內生比較優勢的視角[J].江漢論壇,2016(12):43-47.
[3]袁象,孫玉美.基于產業聯動理論的長三角海洋產業發展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6(4):78-80.
[4]董千里.基于“一帶一路”跨境物流網絡構建的產業聯動發展:集成場理論的頂層設計思路[J].中國流通經濟,2015,29(10):34-41.
[5]石碧華.長三角城市群產業聯動協同轉型的機制與對策[J].南京社會科學,2014(11):9-16.
[責任編輯:潘洪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