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北京市功能區劃內部之間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性會影響北京整體經濟的發展,因而探討北京市內部的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北京市和城六區2005~2017年人口經濟密度、集中系數和人口經濟協調狀況等進行描述性分析;然后,運用相關分析探討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人口密度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最后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人口分布;經濟分布;相關分析;北京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0日
一、引言
北京作為中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人口密度都在不斷膨脹中,特別是中心城區人口擁擠、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環境污染、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現象十分嚴重。人口的快速增長已成為北京城市發展的“難點”,這一問題也體現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上。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焦點。資料顯示,城六區用8%的面積承載了60%的人口、70%的產業。因此,研究城六區的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數據來源與基本情況介紹
(一)數據來源。以北京市城六區為研究對象,利用2005~2017年北京市和城六區的人口密度,GDP和其他相關數據,計算城六區的集中指數和人口經濟密度,進而以城六區的數據為依據計算人口-經濟地理聯系率。數據來自于2005~2017年《北京統計年鑒》和《北京區域統計年鑒》以及北京市統計公報。
(二)北京市和城六區人口與經濟狀況
1、人口經濟密度。從人口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高人口密度是經濟發展的原因,而并不是結果。當然,經濟發達會吸引更多的人進入,進一步增加人口密度,形成積極效應。同樣,低人口密度會產生人口逆轉效應。盡管人口密度被普遍應用,但是缺少可比性,無法有效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經濟密度指標的使用可以彌補人口密度的不足,并更好地比較各地區的人口分布。
人口經濟密度反映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的某個時間點的人口。它顯示了一個區域的人口以及經濟發展程度之間的關系。整體來看,北京市和城六區的人口經濟密度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且逐漸收斂。城六區和北京市的人口經濟密度均在0.25~0.5之間。這也印證了人口經濟密度較小的地區往往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結果表明經濟主要集中在東城區和西城區。西城區和東城區的人口經濟密度均在0.1及以下,且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說明在城六區中東城區和西城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同時也反映出西城區和東城區的發展潛力較小。朝陽區和海淀區的人口經濟密度在0.1~0.2之間,石景山區和豐臺區的人口經濟密度均在0.2以上,可以看出功能拓展區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中,豐臺區下降幅度最大,從2005年的0.413,下降到2017年的0.153,下降了63%,說明豐臺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的,發展潛力較大。
2、集中系數。人口集中系數是分析人口是集中在某些地區還是平均分布在全部地區上,也就是人口在地域上的集中水平。依據城六區的數據計算北京市的集中系數??v觀北京市近12年來的集中系數變化情況,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2005年以后集中系數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盡管在2006年和2011年集中系數出現了小幅下降,但是仍然是在上升的過程中。集中系數不斷增大,說明北京市人口相對于土地分布更不均勻,即人口分布的差異逐漸增大。
3、人口經濟協調狀況。為了進一步解釋城六區的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用人口-經濟地理聯系率作深入剖析。人口-經濟地理聯系率反映人口和經濟的配合程度。結果顯示北京市2005~2017年人口與經濟地理聯系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說明人口與經濟的空間匹配程度較高。但是,從變化趨勢來看,人口與經濟地理聯系率顯著下降,表明2005~2009年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程度有所降低。2009~2017年的人口-經濟地理聯系率呈現出先增長后下降的“倒U”形,說明人口與經濟之間的協調程度先增加后降低。人口與經濟地理聯系率的波動下降說明整體上北京市的人口與經濟不協調的趨勢有所增長。
三、人口密度與經濟相關分析
依據2005~2017年的人口密度、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比重和人口經濟密度進行相關分析。人口因素用人口密度指標,產業結構用第三產業比重指標,經濟發展水平用地區生產總值指標和人口經濟密度指標。通過相關分析為了說明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的人口變化對北京市經濟帶來的影響,分析如下:
(一)首都核心區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通過對首都核心區人口密度、GDP和第三產業比重進行相關分析,研究發現首都核心區人口密度與北京市的GDP呈顯著的負相關,相關強度較強(相關系數為-0.92)。同時,首都核心區人口密度與北京市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動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和強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81)。說明首都核心區居民人口密度的降低有利于北京整體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北京產業結構的優化。這從另一方面表明,首都核心區域當前的人口密度太高,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人口向功能拓展區遷移是合理的,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
以人口經濟密度的角度來看,首都核心區的人口密度與人口經濟密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64),表明人口密度越大,人口經濟密度越小,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定的流動人口密度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二)功能拓展區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結合首都核心區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現將功能拓展區的人口密度和北京市GDP以及第三產業比重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功能拓展區的人口密度與北京市GDP、北京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比重)呈顯著的正相關,且相關強度較高(相關系數分別為0.95、0.83)。表明功能拓展區人口密度的增加對北京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首都核心區人口密度的變動對GDP和第三產業比重的影響的絕對值分別是0.92、0.81,而功能拓展區人口密度的變動對地區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比重的影響的絕對值分別是0.95、0.83??梢钥闯?,功能拓展區人口密度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大于首都核心區人口密度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反映出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發展的不同步。
四、結論
通過對北京市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的人口密度與經濟的描述性分析,初步得到如下結論:(一)由于人口集中區是居住聚集區,換句話說功能拓展區主要是居住區,而非就業區。因此,人口聚集推動經濟集聚。就人口密度和人口經濟密度而言,西城區和東城區的人口密度在城六區中最大,人口經濟密度西城區和東城區在城六區中最小,說明在西城區和東城區經濟發展水平較功能拓展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但是西城區和東城區的常住人口相對較少,這說明首都核心區主要是經濟聚集區,也就意味著就業主要集中在首都核心區,表現出經濟集聚帶動人口集聚的現象。由此可見,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在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中表現出一種不協調的狀態。集中指數不斷提高,進一步驗證了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在人口分布不均勻。人口-經濟地理聯系率的波動降低也證實了城六區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性。(二)經濟與就業在首都核心區聚集,居住在功能拓展區聚集,就業與居住的不匹配反映出人口與經濟分布的不協調。這種人口與經濟分布的不協調已經外化為城市內部區域差距擴大等問題。(三)居民人口密度及其在功能拓展區的變化與北京的總體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首都核心區常住人口的適當減少和功能拓展區的適當增加都有利于北京市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四)通過分析得出北京市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人口密度的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首都核心區人口密度過高,要保持經濟持續的發展和城市環境的改善,應使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的人口密度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人口密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于北京市經濟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童玉芬,馬艷林.城市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16(1).
[2]封志明,劉曉娜.中國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空間一致性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3(2).
[3]盧忠.中國人口經濟密度區域差異及分析[J].人口與經濟,1992(2).
[4]王金營.北京市經濟持續增長下的城-近郊人口分布合理性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2).
[5]肖周燕.北京人口與經濟空間分布匹配性研究[J].西北人口,2014.35(4).
[6]劉鈺.北京市人口集聚對城市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1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