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第三方參與“協同教學”的新聞傳播教學改革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第三方參與“協同教學”是產學研發展的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實現開放式教學的一種嘗試。當下的傳媒環境日新月異,將第三方參與“協同教育”納入新聞傳播教學改革成為必然。在對第三方參與“協同教育”理論前提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分析和探索出這一教學模式如何作用與新聞傳播專業以及具體實施路徑,為新聞傳播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校企合作;第三方評價;協同教學;新聞傳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1.004
  1 新聞傳播課程引入第三方的相關闡釋
  在教學過程和課程設置中引入第三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作開展的難度和復雜性,但對于新聞傳播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學科而言,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方式和手段才是當下學科建設的重點。一般來說,新聞傳播課程中引入的第三方一般包括出版社、報社、廣播電臺、廣告公司、互聯網公司以及其他企業和機構的媒體部門,這些第三方成員都應該不同程度的參與到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與課程建設中。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引入第三方還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還不完善,這跟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封閉的辦學方式和文化習性相關,但學界和行業都一直關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并試圖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1.1 必要性闡述
  無論對國家、社會、學校還是學生本人,引入第三方進入教育教學環節都有其必要性:
  首先,第三方是一種社會力量,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會資本,校內的學者老師不斷探討和思考教學改革的問題無異于閉門造車,因為教育的原點在于被教育的人和他的立身之地,或者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實用性教育表述成:“培養在一定行業范圍內具有立身能力的人”,教育早已由供給導向走向需求導向,而第三方往往是我們認為的需求方,他們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著人才培養產業鏈“終端”的角色,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有利于學校教學工作的細化和分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教學效率,推動新型教學模式的形成。
  其次,新聞傳播行業內已經發生了巨變,傳統的理論在新的環境下面臨著被顛覆的風險,而這些理論在實際工作場景和環境中是否依然適用,需要真實的實踐經驗作支撐。新聞傳播領域的教學工作的互動性和即時性已經日漸明顯,當專職教師的理論講解與第三方人員參與的教學內容發生一定程度的出入時,對學生來說是一次主動思索解決觀點爭端的過程,這更有利于學生培養思辨的思維方式,強化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地位。
  再次,將第三方引入教學,是開放式辦學的一種有益嘗試。從專業層面來說,開放式辦學主要表現在開放式教學項目的開展,無論是借助多媒體還是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顯現出其弊端。傳媒功能早已由單一訴求向多層次、垂直化功能演進,單一的理論教學和流水線的輸送方式使得專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學生個性化和專業化培養的初衷。目前學校對教學方式、手段,甚至內容和形式過度的管制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過于繁瑣的管理制度是開放式辦學的一大阻礙,如若不嘗試開放式教學,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在本質上已經趨同了。
  1.2 基礎條件闡述
  參與新聞傳播課程的第三方與其他專業類別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媒體機構在整個“協同教學”課程開展的過程中的角色和身份是多樣且豐富的,不僅僅是產學研的結合,就行為性質來看,這本身也是一次傳播過程。對于一般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來說,結合國家標準和各學校新聞傳播專業的特色,在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選擇性地開設一些二級學科,其中,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是主流的門類,而其他類似與編輯出版、網絡新媒體等也陸續在各專業方向上有所涉及。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典型的應用型學科,因此在教學大綱和專業課程的設計上也偏向于操作性強的課程設計,例如在開設有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高等院校中,一般會配備媒體融合實驗室,實現采寫編評一體化的實訓課程,同時高配置的攝像機、攝影機、VR設備、無人機等也成為必要的硬件配置。
  從學校層面來看,開展第三方參與的“協調教學”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硬件條件,業界專家的講述內容一般以實踐案例為主,需要借助很多設備來輔助教學,甚至對教學場地都有一定的要求;其次,針對第三方參與“協同教學”的制度設置要有一定的彈性,門檻過高,第三方參與的意愿會大幅度降低;再次,在教學班的組成上可以適度向學生自主選擇傾斜,根據個性化學生發展的需要,靈活安排教學班級。
  從第三方機構層面來看,首先,要具備一定的資質,再按照標準選擇的同時兼顧一些特殊情況,這樣有利于雙方開展長期的“協同教學”項目;其次,能夠參與到除了教學以外的其他相關活動,避免一次性的合作交流,將“協調教學”往縱深的方向發展;再次,能夠提供層次性的課程建設,從宏觀行業到微觀企業,都能有不同層次的成員納入“協同教學”的活動中,保證課程建設的全局性。
  1.3 障礙闡述
  第三方參與“協同教學”的開展,對高校和第三方機構都是大有裨益的,但具體到實施的過程,存在著如下幾個方面的障礙。
  1.3.1 制度障礙
  社會機構跟高校的屬性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這也就為雙方開展長效合作造成了阻礙。高校有自己遵守的規章制度,不在特定條件下不能違反,靈活性處理的可能性較小,像課程名、教學內容、教學材料、教學時間等都有其規范,這對于不從事專業教育的第三方機構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舉例來說,第三方企業在講授《新聞采訪》課程時通常采取小組式戶外教學,但一些學??紤]到學生安全等一系列問題限制戶外教學活動的開展。因為制度的門檻,第三方參與“協同教學”的意愿大大降低,而目前為單個機構修改甚至打破制度畢竟是小概率事件,“因人設崗”的成本和風險對于高校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就目前來看,制度上的妥協是必然。
  1.3.2 經費障礙
  高校是事業單位,其經營是公益性質,這就決定了第三方機構在進入課程建設中不能按照市場交易方式和商業化來運作,經濟上的激勵往往是不到位的。特別對于新聞傳播這樣的人文社科類專業,經費預算相當有限,一方面對第三方機構參與“協同教學”的酬勞只能夠按照校內教師的標準做適度的傾斜;另一方面,教學所需的特殊設備往往價格不菲,即使一些高?;ǜ邇r購入了新的設備,如果這些設備僅僅是用于第三方的教學活動,設備購置就存在著低性價比的問題。   1.3.3 管理障礙
  前文中提到,第三方機構屬于一種社會資源,它畢竟不是校內資源,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人員管理、流程管理、效果管理等都面臨著新的挑戰。管理本身是為了保障課程改革高效開展,但卻在實施的過程中無形中成了阻礙因素。新聞傳播課程現在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行業高速變遷和教育緩慢更近之間的矛盾,行業邊界的日益模糊,要在課程建設中充分引入“跨界”的概念,傳統對于學科門類的解釋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課程體系,按照傳統的管理辦法,跨學科的課程建設開展就存在著固有的阻礙。
  2 新聞傳播課程引入第三方的路徑選擇
  新聞傳播學是一個傳統學科,但卻是當下變動幅度與頻率最明顯的學科,將第三方納入新聞傳播的教學改革是行業發展和教育革新的內在訴求,綜合前文的分析,筆者認為未來新聞傳播課程建設在引入第三方協同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推動第三方的全流程參與,雙軌推進
  在一些高校中已經開始嘗試“雙師”教學,“多師同堂”等方式,這類教學方式的創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質量,但“雙師”教學強調在校老師在專業單位掛職鍛煉;“多師同堂”也是校內不同專業背景教師進行教學,都沒有真正涉及第三方機構人員如何進入到教學活動中。主流的做法是第三方機構人員主要負責課堂教學工作,不涉及其他教學活動,人員對教學的參與程度相對較低,表現出明顯的臨時性和隨意性。長期以來各高校將校外人員納入課堂教學作為考核指標,無論是校內負責對接的教師還是第三方機構人員都有完成任務的心態,積極性和主動性較低,第三方參與“協同教學”普遍以講座的形式開展,這完全背離了“協同教學”的宗旨。
  從可操作層面來說,第三方參與“協同教學”比校內教師內部協同更易開展;首先,校內老師本身承擔著大量的教學工作,在時間和精力上可協調空間較小,而第三方機構人員可以在機構和學校達成工作量互換的協議,將校內的工作也納入機構日常工作考核中;這種工作量互換的可能性在于媒體單位跟一般的企事業單位不同,它是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媒體單位天然地扮演者服務者的角色;其次,全流程參與主要集中在教學活動的開展,從上課到社會實踐到論文指導到就業,第三方機構可以參與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全過程,而這個比例可以根據不同機構的具體情況做適度的調整,防止一次性參與式的單向傳播活動。
  2.2 建立第三方教師數據庫,完善人員結構
  通過廣泛的市場調研獲取第三方機構人員基本情況,根據需要來選擇第三方教師儲備。目前的新聞傳播學發展日新月異,不斷面臨著傳統理論被推翻,新理論層出不窮,而相關的學者專家也面臨著更替的現象,因此,需要建立針對第三方教師的專門數據庫,隨時更新成員。因為在以往與第三方單位聯系是,通常是單線聯系,一旦當時對接的機構人員調動,與機構的聯系基本就中斷了,新的聯系需要重新建立。因此通過數據庫管理的方式對人員結構與配比進行調整和完善,保證足夠的人員儲備,將短期的、臨時性的人員維護向長期穩定的方向發展。
  在新聞傳播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是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理論教學很大程度上由校內專任教師承擔,而實踐教學多流于形式,這主要是因為能夠承擔實踐教學的教師十分缺乏,特別是對業界使用的軟件和硬件設備,即使學校配備完善,使用率也不高,這就需要有專家手把手進行指導,將這類人員建立一個數據庫,人工和機器共同維護,不僅可以實現人員與課程的精準匹配,還能夠實現教學過程的可視化監管。第三方人員可以通過自己的賬號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查詢和記錄,校內管理人員也可以通過數據庫終端對人員進行動態管理。
  2.3 以實習基地為依托,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建立實習基地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種對校企合作方式,這事實上為教學活動開辟了另一個空間。實習基地對于新聞傳播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真實的工作環境沒有辦法通過校內資源來搭建,一般新聞傳播院校都會在本科教育中安排整塊的專業實習時間,而這個時間對于學生來說,進入到實際的媒體單位進行高強度,密集的學習,對之前在校內的理論學習是一次有效的反饋;其次,實習基地中一般采取“老帶新”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前輩的帶領下快速進入工作環境,是與校內學習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更加考驗個人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實習基地與學生之間是一種雙向選擇,這有利于之后學生求職就業和穩定關系的培養。人才的對口輸送,精準培養在實習基地長效合作中能夠不斷完善。
  新聞傳播學院在建立實習基地時,要脫離傳統的對口關聯,實習基地不一定是媒體機構,也可以是企事業單位負責媒體宣傳的部門或職能機構,網絡環境下新聞傳播專業發揮作用的領域已經遠遠超出了原來的行業邊界,傳媒已經跟各行各業融為一體,因此,在實習基地的選擇時,除了常規的媒體單位以外,有傳媒業務的非媒體單位也應該納入考慮的對象,通過這種雙向輸送的方式,實現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發展的雙贏。
  3 結語
  “協同”是對多方參與項目的一種理想狀態,也是求同存異的過程,某種程度上甚至帶有博弈的成分。將外部社會資本納入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具有時代的必然性,雖然在開展第三方參與“協同教學”過程中存在體制機制的障礙,但隨著人才需求的變化和教學改革的推進,將第三方納入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教學共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高等教育的先進化進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在第三方參與過程中將最大程度地凸顯學科的應用型特色。
  參考文獻
  [1]白非,萬圓.校企協同實踐教學體系:內涵、路徑與關鍵問題[J].現代教育管理,2014,(10):85-90.
  [2]尹明華.新聞傳播教學的“變”與“不變”[J].新聞與寫作,2015,(11):68-70.
  [3]張俊,湯俊雅.創新高教第三方評價體系的路徑探析——基于高校教學督導聯盟組織轉型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8,(3):38-4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623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