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進入21世紀,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模式中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產業形勢。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突出地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的獨特魅力,以及它所蘊合的巨大拓展潛力。從美國迪士尼創作的《花木蘭》到夢工廠推出的《功夫熊貓》,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美國動畫中的運用,并在國際上創造了獨具匠心的價值。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這是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6-0034-02
1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的基本屬性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及造物形態一般是指來自中國傳統圖形、宗教信仰、繪畫藝術、造物門類等的圖形、造型形象和表面裝飾。既包含由傳統儒、釋、道德文化思想觀念所形成的象征圖形、宗教符號圖形、繪畫藝術圖形,也包括遍及民眾衣食住行、游戲娛樂等各種造物文化中的器具造型和表面裝飾圖形。
2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
2.1 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配套課程教學模式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中的藝術圖形和造物文化內容豐富、種類龐大,其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除了有目標的圈定學習范圍外,還應該開設配套課程,以保證教學質量。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史、民族工藝美術史、傳統文化造物設計史等,根據教學目標可另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賞析”等配套性的選修課。
2.2 拓展訓練內容教學模式
針對思想政治基礎較差可以圈定內容、設立目標進行臨摹和仿造設計的訓練。臨摹一般采取對臨的形式,要求造型和色彩配置等方面的準確性,并要求寫出臨摹分析?!胺略煸O計”采取的方法一般是對原作的色彩配置或者表現方法、表現風格進行仿造,而構思及構圖由作者自主完成。
3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的基本原則
3.1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融匯與貫通原則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的提取和再創造,經過對傳統文化設計元素深入理解并進行創作實踐,做到貫通與掌握。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經濟形式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本地區狹小的范圍內,而是將發展的目光投向世界,從而促成東西方文化、經濟模式及藝術形式上的相互借鑒和融合,既有東方和西方的,也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間的。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和傳統的藝術形式更是隨著人們民族情感的回歸,在現代時尚生活中喚起了濃厚的地域文化情感。富有現代審美特點、帶著強烈的時代氣息的民族形式的產品,越來越受到各知識階層和社會民眾的認可和喜愛。
從藝術設計的角度分析,這種“融匯”絕不是視覺上簡單的疊加就能完成的。藝術創造本身就是充滿智慧的技藝,需要通過對不同文化及圖形符號的認知,從而達到藝術上的再創造。例如,太極、八卦等典型的中國傳統圖形,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先賢對宇宙、天地、人類及其陰陽、動靜、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只知圖形形式而不了解其意很難做到恰當使用,也極易出現偏差。
3.2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再造想象與創新原則
再造想象的提出是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再生必須經歷的創造性變革過程,也是傳統圖形再造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再造想象是對原有素材及其內在信息源進行深入地挖掘,擴展其內涵的輻射面,在此基礎上進行新一輪想象。“聯想”應看作為觸發想象的“起點”。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幾千年流傳中,同一個“起點”引發了無數個新的想象。如龍紋是流傳于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圖形,至今還被現代人所使用。審視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演變,都不是對原始母題的徹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審美觀念賦予新的形式,使“母題”得以不斷地豐富和拓展。
創新經過主體性創想,在理念、表現形式、表現方法上具有獨創性。創新在借鑒傳統圖形時,應該依據現代設計的具體需要,選擇適合的圖形,并在原形的基礎上經過提煉、變異、加工、使新圖形與應用取得統一和協調。設計的本質是創造,只有立足于創新,才可能發揮出每一個藝設計工作者自身的智慧和才能,最終使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升華。
4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在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教學的基本方法
4.1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提煉概括方法
提煉概括是民族再創造的起點,傳統的裝飾圖形雖然是經過對自然形象取舍加工變化的圖形,但是其中不少圖形結構繁復、形式陳舊,不符合現代審美的需要,不能直接沿用,必須加以提煉、概括,進行二次創作。提煉和概括是藝術表現的最基本形式,其特點就是以減法的方式剔除繁復的、非本質的部分,保留和完善最具有典型意義的部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修飾完善。經過提煉概括的形象,造型簡潔明了、形象特征鮮明,符合現代審美標準。
4.2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變異修飾方法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是需要注入現代審美觀念和創造觀念,并運用現代造型手段予以變化和改造。“再創造”的過程,是強調創造者將現代文化、現代審美意識和個人智慧融入創作之中。從工藝制作來看,變化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不同材料和不同工藝制作的需要。然而,正是材料的不同和工藝效果的不同,才能創造出豐富的裝飾形式,來滿足現代審美的多樣性需求。利用幾何線形,并通過簡化、夸張、打散再構的手段及表現形式上的修飾塑造,對原型進行變異,在圖形原有含意的基礎上對內涵加以延伸或拓展。經過“修飾”加工的圖形更加強調其形式上的美感,更具有裝飾性和視覺張力。
4.3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打散再構方法
打散再構的形式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中就已經出現。原始彩陶中的魚紋、葉紋、漢代染織與漆器紋樣及漢代兵器、銅人衣飾、青銅器具中均出現打散了的眼紋、耳紋、鳥爪紋。打散重構的方法是將原形分解并重新組合,或是選取部分元素進行重新組合。打破原形的組織結構形式,通過變異重新排列,或將原形移動后重新排列。打散重構的方式是將原形分解后對形象進行變異、轉化、使之產生新形。因此,變異、轉化,是圖形的重新塑造過程。 4.4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異形同構方法
異形同構圖形在現代標志和廣告設計中將兩個原本不相關的圖形組合在一起,借以表達主題思想。西方現代圖形理論中的異形同構形式是創造一種能夠更直接表達主題思想的圖形語匯,借以替代一段意義上的詞語、語言和文字。異形同構圖形在現代廣告招貼上的功用要點就是要傳遞信息,表達主題思想。
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異形同構圖形也很多,例如,原始彩陶中的人面魚紋,民間美術中的魚人、蛙人、蛇人同構以及魚蓮、四季花草果實同構等。中國傳統的異形同構圖形大多出自于對生命的延繁,與西方現代圖形的文化根基和應用背景是完全不同的。異形同構的實質是一種組合方式。組合元素可以不斷地變換,也可以不斷配對重組,以促使新的圖形產生。
4.5 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承色異彩方法
“承色”在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創造過程中,借鑒傳統色彩的配色方法進行設計。中國傳統色彩體系以“五色”為基本概念,創造了以不同主色調為中心的配色形式。楚漢時期,漆器、陶器、蠟染等裝飾以紅黑、藍白為基調的配色體系,敦煌壁畫中各類以中性色為特點的配色體系都是中國傳統裝飾色彩的經典,也是后世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具有非常好的傳承價值。
“異彩”是打破傳統色彩系統的局限,對局部色彩予以變換,賦予傳統色彩以新意和“異彩”?;蛘呓柚F代色彩的配色規律,對傳統圖形進行裝飾,并運用現代色彩的配色規律對傳統色彩予以升華,充分發揮藝術創造的無限可能。
5 結語
本文論述了在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和造物文化的基本模式、基本原則、基本方法等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知,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造物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其內容及其豐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的傳承需要國人長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方燕.融古貫今,書卷之美——論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02).
[2]杭海,林存真.Olympic到APEC——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08).
[3]白琨.古今融合與創新現代藝術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03).
[4]視界文化著東方元素與設計(中文版).中國中式傳統古典圖形圖案元素創意設計裝飾圖案素材[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 (03).
[5]彭佳麗.中國傳統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和發展[J],藝術教育,2016 (1):2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0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