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8年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在分析國內前期綜述論文數據的基礎上,對2013-2018期間國內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關注學術論文的來源、研究深度、研究方法及核心雜志刊發相關論文的數量情況,發現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供借鑒的研究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語;綜述研究;合作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85
自2000年從叢教授(南京大學)提出“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以來,國內高校外語界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進行了一系列探究,大量的研究成果相繼在學術期刊發表。其中,許多論文與核心期刊、碩博論文以及高級別基金項目有關。
基于知網等國內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的檢索發現,2011年后,出現了數篇涉及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現象研究綜述類論文。通過梳理這些綜述論文的發表時間、研究視角以及研究結論等,作者確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 綜述研究之回顧
檢索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按照研究時段、研究跨度、研究視角等,對2011年以來有關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綜述類研究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得到下列統計結果。
1.1 大學英語中文化失語綜述類論文基本情況
(1)黃秋暢(2011)主要論述了2000-2010年期間的46 篇論文(期刊34,博士1,碩士10,報紙文章1)。
?。?)王霓,孫黎明(2011)研究了2001-2013年期間83篇論文(期刊67,碩士14,博士1,會議論文1)。
?。?)黃容波(2013)對2000-2013年期間的104篇期刊論文進行了數量與主題內容的綜述。
?。?)朱瓊莉,王勇(2013)研究樣本為2001-2012年期間的302篇期刊學術論文。
(5)萬瓊(2016)針對2000-2013年期間231篇論文(期刊189,碩士40,博士1,報紙1)做了整理分析。
?。?)王振英,蔡宛靈(2018)只選取了2000-2018年期間的44篇北大核心\\CSSCI期刊論文為研究樣本。
1.2 綜述論文研究發現的主要成果
(1)早期十年間文化失語現象研究論文的研究方法可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種,少數研究顯示出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研究內容橫向范圍涉及面較廣。
(2)從按照主題和內容看,前期論文分為:中國文化失語原因分析類,探索解決方法類及量性調查論文類。
(3)“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為:歷史、理念、政策、教材以及師資等原因。
?。?)研究的三階段:起步階段——2001-2005年、快速發展——2006-2012年、成果的巔峰——2012年;研究內容:理論研究、現狀調查研究、成因分析研究、實驗教學研究與途徑、策略與教學方法研究。
?。?)萬瓊則總結出新的研究三階段:即萌芽階段(2000-2006年),緩慢發展階段(2007-2010年)及快速成長階段(2011-2013年);對2000-2013年期間文化失語現狀、原因及后果描述、對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以及導入中國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等做了詳細分析。
?。?)44篇核心與C刊的學術論文分歸類為:調查研究、現狀反思、解決策略和研究新視角(即:人本主義教育觀、中國文化軟實力、文化自覺)四類。
1.3 綜述論文發現存在的問題
?。?)研究工具存在不足,或因無現成的研究工具,研究者只能自行設計測試卷,造成問卷和測試的科學性不足,涉及中國文化測試卷的信度和效度較低,論文的質量有待提升。
(2)調查對象代表性不夠,研究樣本數量有限,絕大多數研究樣本在200人以下,且局限于研究者所在院校或所在地區,尚缺乏規模大、區域廣的調查研究。
(3)缺少對中國文化有效的界定,沒有統一、規范的標準,研究結果可比性不高。
?。?)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目標設計、教材編寫、測試等核心問題關注不夠。
(5)許多研究沒有聯系教學實際,僅僅空談理論和發表個人看法。
?。?)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需加強,研究內容橫向范圍涉及面有待擴大。
綜上所述,國內相關綜述類論文大多集中在2000-2013年期間,2013年以后發表的學術論文基本不在研究范圍,盡管王振英、蔡宛靈的綜述研究跨度最大,但僅僅關注那些發表在核心期刊及C刊的論文,無法較為全面的反映國內研究的現狀??紤]到前期研究者在研究視角、選取的時間段及研究方法等所存在的局限性,本文將全面檢索2013-2018年期間以“大學英語、文化失語”為關鍵主題詞的論文,并從以下幾點:①論文來源;②所涉基金課題;③研究深度;④研究方法等,對選取的樣本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和總結。
2 2013-2018學術論文成果分析
2.1 研究數量與層次
筆者利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以“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為關鍵詞,對2013年至2018年間發表的期刊論文及碩博論文進行檢索,依據論文的摘要、關鍵詞及主題三方面進行整理,發現共有271篇相關學術論文,其中期刊論文249篇,碩士論文18篇,會議論文集4篇。從2013至2018年,相關主題發表的論文數量很接近,碩士論文則明顯減少,而核心與C刊所發論文呈下降走勢。
2.2 研究方法分析
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8期間相關學術論文主要采用了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方法,兩者在前期階段旗鼓相當:2013年為25∶20,2014年22∶22;之后,兩者數量差距漸大:2015年26∶15;2016年33∶17;2017年32∶12;2018年32∶15。 理論研究方面,這一時期的論文主要圍繞著四方面展開:(1)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缺失現象存在的事實、背后因素及采取的措施,包括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材建設、課程設置、測試評價、教師教學行為以及教學理念等方面的改進或改革建議的研究。武紅霞(2018)主要關注:①教材與教學內容建設;②教學方式與課程設置;③英語教師的母語素養;④學生的文化傳播意識等;(2)從文化生態和跨文化交際意識需要的角度,探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或強化中國文化的必要性。此類論文數量居多,賀靜(2014)等的論文屬于這一類;(3)從某一辦學主體層面或角度關注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失語現象。例如,高職院校、民辦院校及理工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英語專業與非專業,及漢英翻譯、詞匯教學與翻轉課堂等視角下展開的論文不斷涌現。孫曉燕、張大英(2014)分析了理工類院校英語教學的文化失語;史媛(2018)等作者關注了高職英語教育背景下的文化失語癥;楊建道(2017)將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研究置于茶文化傳播背景之下,此類論文令人耳目一新;(4)借助某種理論指導的研究開始出現。屈冬(2017)引用了空缺理論獨特視角來認識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空缺現象的必然性以及應對策略。
實證研究方面,許多研究者采取不同的研究手法(單一或多種方法),對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測試以及教學實驗,以期達到研究目的。調查發現:實證類論文目前仍以問卷、訪談、文獻法等調查研究為主,測試研究以及案例研究類論文數量上升明顯。其中,田玉紅(2015)的碩士論文采用了文化測試卷、調查問卷和采訪等幾種研究方法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進行了調查,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陳曉霞(2018)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了開放式創新視角下的英語專業教學實驗。通過問卷、測試和訪談等方法收集實驗數據,采用統計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成為這一階段論文研究方法的特征。
2.3 研究深度分析
期刊論文除來源于高校外語教師的教育教學體會外,也與各類基金項目有關。
涉基金項目的論文數量占同期論文的43%,與2000-2013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相比,掛靠項目的論文數量明顯增多,并呈現以下特征:①承擔院校教改課題以及市廳級別的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為多數;②一篇論文涉及多個課題的現象明顯增加,包括涉及不同級別的課題,陳曉霞(2018)的論文涉及校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等三個級別的基金項目;③部分論文與行業、高校及政府的基金項目有關;④少數的論文涉及跨區域合作基金項目,吳丹(2016)的論文就與遼寧省高校教改專項、內蒙古教育廳教改項目以及國家民委教改項目有關聯。
3 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下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研究熱度不減,且研究范圍逐漸擴大,但仍存在許多問題。
?。?)相關論文獲得國內核心期刊及CSSCI關注度下降。究其原因:一是多數論文理論依據不足,僅憑作者教學體會及教學過程的描述,研究成果無法取得共識;二是既無國內公認的權威研究理論指導,又缺乏可供借鑒的國外研究成果。不可否認,關于中國文化失語癥研究的論文在國內及國際影響力有限。
?。?)研究主題分散、研究內容重復現象依舊存在。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現象探析的話題扎堆,但從跨文化交際、語言學、社會學等角度進行深度研究的論文不多見,外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研究的范圍貫穿到各層次英語教學之中的論文稀少。
?。?)定性論文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與教學實驗研究由于操作手段有限,導致許多研究沒能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此外,大多數研究還停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的存在、原因論證層面。萬瓊認為英語教學中結合中國文化教學的成功案例較少,只談失語與缺失,不利于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調整教學策略。
?。?)從期刊論文本身及所涉基金項目上看,跨院校、跨專業開展合作研究的很少,研究交流和總結不夠系統,缺乏國家層面教育、文化等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支持。
4 反思
(1)加強應用型研究:具體的課程設計、可行性教學模式、實操性教學方法等教學實踐類型的論文應該得到重視。
(2)涉“中國文化失語”基金課題與學術論文的撰寫需要合作,跨專業、跨院校甚至跨區域的交流合作研究應成為發展趨勢,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研究樣本數量不足、測試信度效度較低以及論文影響力弱等問題。
?。?)開辟新的研究領域。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如何消除來自西方媒體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偏見、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以及建立中國文化自信,贏得國際話語權,需要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研究視角進行戰略性調整。
?。?)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的出現,離不開高級別學術期刊的支持;解決目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研究的低層次問題,提升該領域研究的影響力,更需要國內一流院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黃秋暢.國內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狀述評[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2]萬瓊.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狀及思考[J].文學教育(中),2016,(11).
[3]王霓,孫黎明.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狀調查[J].考試周刊,2011,(14).
[4]朱瓊莉,王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研究述評[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5).
[5]黃容波.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研究綜述[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10).
[6]王振英,蔡宛靈.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研究綜述[J].教育現代化,2018,(10).
[7]武紅霞.高校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03).
[8]賀靜,宋大明,楊欣瑤.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輸入[J].現代商貿工業,2014,(21).
[9]孫曉燕,張大英.理工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調查[J].科技視界,2014,(11).
[10]史媛.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原因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06).
[11]楊建道.以茶文化為例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狀[J].福建茶葉,2017,(02).
[12]屈冬.空缺理論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空缺現象與對策研究[J].海外英語,2017,(10).
[13]田玉紅.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D].寧夏:寧夏大學,2015.
[14]陳曉霞.開放式創新視閾下“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實證研究[J].海外英語,2018,(07).
[15]吳丹.高校蒙古族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之“母語文化失語”現象與對策研究[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6,(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4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