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發展應用及其對就業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機器人  人工智能  就業  調研
  隨著技術進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成熟,我國涌現了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本土企業。許多行業和企業為提高生產經營效率、應對人工成本上升等,紛紛采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當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廣泛而快速應用的前景尚不明晰,就業促進或替代的經濟社會效應還未完全顯現,需要加強調研分析和跟蹤研究。本文從國內外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出發,結合對安徽省合肥市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業、企業、管理部門的實地調研情況,對我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發展、市場應用動力、就業影響以及未來應對策略等進行了分析討論。
  一、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從企業規模和技術水平看目前我國還處于產業化和應用的發展初期
  機器人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1959年美國的英伯格和德沃爾制造出世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之后各國爭相開展機器人研究,機器人功能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我國機器人研究和制造始于上世紀70年代,經歷了40多年發展,直至最近幾年才得到產業界較為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是在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經歷了機器定理證明、DENDRAL化學質譜分析系統、多層神經網絡模型等諸多技術和多個階段的發展,近幾年在技術進步、產業化和應用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比如蘋果的Siri、谷歌的無人車、IBM的Watson和人臉識別技術等?!吨袊鴻C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8年全球機器人規模達298.2億美元,中國市場約占29.3%,近5年平均增速達29.7%?!度蛉斯ぶ悄馨l展報告(2017)》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僅次于美國的3033家,位列全球第二。
  合肥市是近年來機器人產業和機器人應用快速發展的地區,2013年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正式列入機器人產業區域集聚發展國家試點城市。同年底,合肥首個智能機器人制造項目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20億元。2014年,年產萬臺智能機器人項目落戶合肥,生產各類機器人和自動化產品。2015年,曾獲得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服務機器人比賽冠軍的“可佳”智能服務機器人,正式進入大型公共場所提供購物咨詢及導引等系列服務。2016年,合肥市服務機器人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成立。作為機器人產業最為密集的區域,合肥高新區已聚集機器人及相關企業近百家,形成了以服務機器人為優勢、工業機器人為支撐、特種機器人為特色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涌現了國購控股、科大智能、科大訊飛、三聯奇跡人、探奧自動化、凌翔信息化等一批從事機器人研發、設計、制造、集成類企業,預計到2020年機器人產業規模達300億元。上游配套產業相對完善,與機器人相關的集成電路企業近70家,機械制造、表面處理、新材料、精密鑄造、電線電纜、控制技術、工業軟件等企業200余家。下游應用市場廣闊,智能家電、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食品、物流、新能源等眾多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及自動化改造迫切,“可佳”家政服務類機器人、“風火輪”送餐機器人、搬運碼垛機器人等已面世并正在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15萬臺,市場規模超過62億美元。大部分機器人企業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集中在三軸、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逾90%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下,龍頭企業同國際機器人領先企業的營業收入相比差距較大,機器人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三大部件仍主要依賴于進口。雖然我國人工智能在核心深度學習算法、圖像識別等多個領域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產業化還有待推進、應用廣度深度也有待拓展。總的來看,我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業及其應用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但從企業實力和技術水平看仍處于產業化和應用的發展初期。
  二、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應用源于人工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對緩解招工難、應對大強度危險工作、提升生產效率起到積極作用
  當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背后有客觀的經濟社會原因和企業投資收益考慮。根據格力電器、長安汽車、江淮汽車、美菱電器、美的電器、惠而浦公司等反映情況看,企業應用機器人或實施“機器換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應對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上升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消失,企業用工成本不斷上漲,部分產業領域向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這種背景下,機器人技術應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對制造企業的沖擊。在不少工廠,只要是柔性化程度、靈活性要求不高的環節基本實現了機器換人,促進企業機器換人的主要動力來自于近十年來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荻止痉从常斍皠趧诱呔蜆I觀念發生轉變,很多人不愿意到工廠從事一線生產工作,企業面臨一線工人招工困難。美菱電器反映,家電企業用工量較大,目前用工主體多是“95后”,更多強調個人存在感,一線操作員工流失率高。許多企業反映,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近年來,合肥高新區企業平均加薪幅度約10%,企業中層管理人員平均薪酬水平達10600元/月,普通員工達4600元/月。房價較快上漲也推高了企業用工成本。為此,企業不得不采取“機器換人”策略,以抵消招工難、一線員工隊伍不穩定、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帶來的影響??拼笾悄芪锪飨到y反映,制造企業愿意用20-25萬元設備投入來替換一個人工,3年左右基本收回投資。長安汽車反映,企業應用機器人項目投資回收期在4年左右,可以有效節約人工成本和防范用工不穩定給生產經營帶來的風險。
 ?。ǘM足強度大、危險性高等工種的安全生產要求
  安全生產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制造業領域一些特種作業工種,如電工焊工、登高等具有一定危險性,部分生產環節簡單機械重復、較為枯燥,不合適勞動力長時間、多頻次工作。合肥高新區總工會反映,原先由員工進行生產操作的焊接崗位,現在由智能機器人替代,極大程度保護員工在此崗位受到危險傷害和杜絕安全隱患發生。美的電器反映,洗衣機生產線中有些環節工作需要工人站立工作長達10個小時以上,夏天注塑機車間溫度高達40度以上,生產條件較為惡劣,對勞動者身心健康和工作積極性帶來負面影響。為此,企業采用了自動化生產線,利用機器人替代了注塑車間50%以上勞動力,原來需要2-3個工作人員監控1臺注塑機,現在1個工作人員可以同時監控2臺注塑機。格力電器反映,對涉及高強度、非人性崗位的機器人投資項目,分公司具有自主投資決策權,不需要上報總公司。由此可見,機器人應用消除了枯燥無味工作,提供更安全舒適環境,既節約勞動力又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勞動風險。  ?。ㄈ┨岣弋a品品質和生產效率
  以人工為主的傳統生產方式對產品品質管控程度遠沒有機器生產精準,隨著社會對產品精細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機器人的應用也日漸成為必然。傳統生產方式往往占用大量原料和成品庫存,抬高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泰禾光電反映,采用機器人設備后,對沖壓件精度可控制在0.1毫米,精度大大提高,產品殘次率大幅下降。美的電器反映,2013年以前企業生產的洗衣機庫存量大,為有效降低庫存成本,企業投入自動化設備,在生產線中采用了100臺機器人,使企業訂單生產時間縮短至T+3,在沒有勞動力增加的基礎上,實現產量從500萬臺到900萬臺的躍升。惠而浦冰箱高端線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實施后,設備利用率提升16.5%、生產周期縮短18%、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15%。長安汽車提升工程智能制造水平技術改造項目實施后,新增焊接機器人52臺、涂膠機器人12臺、PVC 噴涂機器人4臺,新建個性化車間對機器人識別系統、自動化輸送系統進行適應性改造,實現個性化定制車輛生產,運營成本降低10%、生產效率提升15%、產品不良率降低16%、能源利用率提高5%。陽光電源中功率光伏逆變器自動化生產線技改項目實施后,工位減少了1/3,其中6個工位使用機器人和機械臂進行操作,勞動效率由原來23人每天裝配60臺提升為13人裝配130臺,有效避免了人員離崗、消極怠工等問題。
  三、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應用尚未對就業產生明顯的排斥效應,適應技術進步的勞動力素質提升需要給予重視和加強
  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產業正在進入技術爆發期,應用范圍也拓展到工業之外的服務領域,市場前景廣闊。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勞動力的作用,引起社會各界對勞動力就業討論和擔憂?;ㄆ煦y行與牛津大學合作公布的報告預測,經合組織國家平均57%的工作崗位將可能被機器人、自動化所替代,美國這一比例為47%,英國35%,中國則高達77%。2016年7月份《經濟學人》雜志重提著名的“機器問題”(Machinery Question),將人工智能對世界的影響和19世紀工業革命聯系起來,憂慮機器的大規模應用是否會讓工人大規模失業。
  由于目前我國機器人應用尚處于起步和平穩推進階段,企業在雇傭勞動力和采用機器人之間進行自主性投資決策,企業采用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所替代的勞動力,一方面通過跨期減員來實現,另一方面通過內部崗位調整來平衡,因此并沒有出現大規模裁員或失業的現象。合肥高新區調查顯示,2016年高新區10.7%的企業使用機器人替代人工,使用機器人對勞動力的淘汰率不到10%,基本通過自然減員、到期不續聘、減少招聘來實現。格力電器2013年投資4000多萬引入了130臺機器人,減員300多人,2017年進一步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再減員500多人,這500多人一部分砍斷原來定編、減少招聘,一部分將轉移到武漢、珠海等其他生產基地。還有一些企業由于采用了機器人設備,需要增加相應的設備操作、維護崗位,部分原有工人通過再培訓實現轉崗。例如,科大智能反映,其幫助下游應用企業建立專門的機器人維護團隊,服務人員約占生產線工作人員總數的3%左右,也就是說增加了3%左右的就業崗位。由于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和勞動參與率適當下降是必然趨勢,未來再增加機器人應用不會造成大規模的就業失業問題。例如,江淮汽車反映,國際上汽車企業萬人機器人使用數在600-700,目前江淮汽車僅為349,企業員工高達2.7萬人,未來提升產量不是通過勞動力增加而是更多通過自動化來實現。
  目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在產業領域的應用雖然沒有產生明顯的就業排斥效應,但應用正在從低技能簡單勞動向有一定經驗技術工種、再向高技能甚至知識密集工作崗位擴散,對勞動力的替代也會從低端勞動力向技能型經驗工人再向知識工作者延伸。機器人產業發展和應用水平事關國家制造業競爭優勢大局,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技術進步和技術應用的速度則直接影響到勞動力替代的速度和規模。因此,未雨綢繆地加強對適應技術進步變化的勞動力素質培養已極為必要。主要措施建議:一是為中低端勞動力提前找好出口并做好應對措施,短期內將低端工人向技能要求不高但靈活性要求更高的行業引導,中期加強中低端勞動力職業技能和專業素質培養,提高其適應綜合性和新興就業崗位的需要;二是改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重視機器人及相關產業對人才素質和技能的需求,開設專業課程和培訓課程,以適應未來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三是完善就業市場服務體系,搭建人才供應和市場需求的平臺,提高人才供應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以適應勞動力轉崗再就業的需要;四是針對新需求的用工實際,包括零工經濟產生的臨時用工需求,調整和細化勞動就業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五是繼續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優化創業環境,強化創業教育,加大創業扶持,提高全社會就業彈性和就業容量;六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失業扶持政策,避免短期內的群體性失業帶來的社會風險。
  參考文獻:
  [1] Gartner,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藍皮書[R],2018,(9).
  [2]李開復,王詠剛.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2017.
  [3] 尼克.人工智能簡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4].王君,張于喆,張義博,洪群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步影響就業的機理與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17,(10).
  [5]謝毅梅.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態勢及政策研究[J].發展研究,2018,(9).
  [6]中國電子學會.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8年)[R],2018,(08).
 ?。ㄗ髡邌挝唬褐袊暧^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莉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82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