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變革 新的起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本刊編輯部
3月11日下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備受關注的大部門制“詳單”浮出水面。在當前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推出第六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其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五次政府機構改革。五次改革分別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第一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權、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至3萬人;第二次改革,部委由45個減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為44個,人員編制減少9700人;第三次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來的86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第四次改革,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4個部委,更名3個部委,除辦公廳外,組成部門由40個減少到29個;第五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下進行的,除辦公廳外,國務院由28個部門組成。從改革的進程來看,第一次的主要任務是精簡機構,第二、三次是為了“政企分開,轉變職能”,而第四次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機構調整。這5次精簡改革加強了國有企業部門和公共社會服務部門的管理,解決了很多問題,適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問題也在不斷出現。若要政府機構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就需要繼續深化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描繪了新一輪改革的藍圖: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緊緊圍繞職能轉變和理順職責關系,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完善行政運行機制。為小康社會提供組織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這次改革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正如華建敏所說,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有些問題直接影響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這次機構改革,從表面上看是機構調整、撤消、組建;從實質來說,一方面,行政管理體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這種改革是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的;另一方面,這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而立之年”后與時俱進、循序漸進而進行的第六次機構改革。對于建立決策、執行分開的行政管理體制、真正塑造公共服務型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創新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梢哉f,在向“公共行政”軌跡邁進的方向上,我國的政府機構將開啟全新的權利運行模式。由此,這個方案的退出其影響、意義、挑戰都是很重要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56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