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淮河新潁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吳 明 朱衛東
潁上,位于淮河中游。自然環境優美,地理條件優越,境內河湖交錯,沃野平疇。這里人才濟濟,自古就有“惟潁有才”之譽。
淮河,不僅孕育了輝煌燦爛的潁上文化,使潁上歷享“魚米之鄉”的美譽,而且成就了全球生態環保500佳小張莊、國家4A級風景區八里河以及全國造林綠化模范縣。
日前,記者慕名采訪了潁上縣林業局局長田孝素。田孝素務實超前,平易近人。他告訴記者,潁上縣境內大小河流14條,大小湖泊70多處,洼灘低湖密布,面積達40多萬畝,林業發展潛力巨大。由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近年來,潁上縣林業飛速發展,順利實現高標準農田林網化,溝河路渠林帶化,機關、村、鎮花園化,森林覆蓋率提高2個百分點。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潁上縣林業工作不同尋常。
1998年,潁上縣林業局榮獲“安徽省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安徽省實現消滅宜林荒山先進單位”,潁上縣榮獲“全國綠化造林百佳縣(市)”,2003年潁上縣林業局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2004年安徽省政府授予田孝素同志安徽省綠化獎章。
田孝素向記者介紹,2003年春季植樹造林,根據省、市統一安排、部署和全縣“十五”林業發展總體規劃,結合潁上林業發展實際,創造性地開展,以城鎮機關綠化和低產村片林更新改造為“點”,“萬里綠色長廊”一期工程鞏固提高和二期工程全面實施為“線”,大中型水利工程林業配套和所有可利用的河、渠、湖的堤、埂、坡等低洼荒灘荒地宜林地造林為“片”,農田林網標準化建設為“面”,全面實施潁上林業生態網絡體系建設,認真實施林業重點工程成片造林、二期“綠色長廊”、農田林網標準化建設、城鄉一體化綠化四大工程。今春,植樹造林又上新臺階。2004年春季林業重點工程和二期“綠色長廊”工程造林123637畝,占省市下達指標的112.4%,超任務13637畝。其中,荒灘荒地造林117687畝,占計劃113.2%;長防林5950畝,占計劃的100%;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折合面積9853畝;四旁植樹420萬株,占計劃的108%;義務植樹386萬株,占計劃107%。特別是紅星、黃壩、賽澗、謝橋、南照,垂崗等鄉鎮,不僅造林規模大,場面壯觀,而且標準高、質量好,得到了國家、省、市造林督查組的充分肯定。
田孝素強調,潁上縣造林綠化速度快、標準高、質量好,主要得益于以下三點。
領導重視,發動及時。為確保2003年林業重點工程如期完成,早在2002年秋季,縣政府就把任務分解到鄉鎮,并與各鄉鎮簽訂了責任狀,嚴格實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到鄉鎮,各級一把手負總責。同時,縣委縣政府及時召開了各鄉鎮負責人及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會議,對造林技術規程及2003年春季造林苗源摸底統計,作出詳細安排。3?12植樹節,縣六大班子和縣直機關各部門負責人率先垂范,到八里河鎮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快速推動全縣造林綠化工作進入高潮??h委縣政府還多次召集鄉鎮及縣直機關人員,搶抓雨季栽樹易活的有利時機,大打植樹造林攻堅戰。由于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全縣植樹造林工作進展迅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如期完成2003年造林綠化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突出重點,集中會戰。針對部分鄉鎮林業重點工程戰線長、任務重、施工難的特點,縣委縣政府要求全縣各級注重實效,突出荒灘荒地造林和“萬里綠色長廊”二期工程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認真打造一把手工程,示范工程,推動面上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和時間,針對春季陰雨較多的特點,全縣上下突擊造林。對沿淮河及其支流林業重點工程和綠色長廊二期工程建設任務重的鄉鎮,林業督查組及林業部門分別派員蹲點督查,嚴格要求,嚴把標準質量關,切實有效地加快了全縣造林綠化的整體進度。
強化督查,注重質量。為保證造林綠化任務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縣委縣政府特別成立了以縣委辦、縣政府辦、縣委督查室、農委、林業局等部門組成的6個林業工作督查組,對全縣林業重點工程、綠色長廊二期工程進行全面督查,而且真督實查,實行目標責任制。對冬季整地、春季造林、夏季管護、秋季驗收等一包到底,檢查督促到位。在春季植樹造林工作中,實行“一天一匯報,三天一排隊,五天一小結”,并將造林進度及時匯報縣六大班子,且通報全縣。在2003年造林綠化工作中,全縣上下切實做到“三結合”、“七統一”。“三結合”即與林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生態區位實際相結合,與本地林業發展狀況相結合;“七統一”即統一規劃、標準、供苗、施工、驗收、管護、評比。對造林不達標的鄉鎮,一律返工重干,對造林落后鄉鎮實行重點管理。由于措施得力,扎實苦干,潁上縣春季造林速度快、質量好、標準高。
采訪結束,記者思緒萬千。登臨淮河大堤,極目遠眺,陽光下,天際處,潁上大地一片濃郁:樹成行,林成網,一座座美麗的樓房掩映在綠樹叢中。撫今追昔,遐思悠悠:
潁上以幾代人的奮斗送走了一個沉重的世紀。
潁上林業,以跨越式發展迎來一個多姿的時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59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