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綠色化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文介紹了壽縣生態家園富民工程項目建設取得的成效以及可借鑒的成功模式,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淮河流域綠色化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生態家園;綠色發展;淮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 F1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9-0001-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第一次提出了“綠色化”的概念,強調要把綠色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近年來,壽縣通過支持農戶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科學協調畜禽養殖、農村能源、高效種植之間的關系,建設新農村生態家園,較好地實現了農村環境的改善、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收入的增加,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1 壽縣綠色化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分析
壽縣位于安徽省中西部,淮河中游南岸,總面積2948km2,轄25個鄉鎮、280個村(居民)委員會,人口139.8萬,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省農村能源重點縣。近年來,壽縣主動適應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力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實施“一池六改”,即每個項目農戶建設1個8m3的沼氣池,同步實施改圈、改廚、改廁、改水、改田、改路,累計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32073口、5個聯戶沼氣、102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和1個大型沼氣工程,其中利用世行貸款生態家園項目資金新建一體化沼氣池8432口。以沼氣為紐帶,大力發展一體化生態農業,正成為壽縣農村經濟增長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新亮點。
1.1 改善了農戶身體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 沼氣池建設戶以農村廢棄的人畜糞便為原料,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后,可有效消滅傳染源,切斷疫病傳播渠道,對防控人畜共患疾病、疫病有著顯著的效果,從而減少了疾病、疫病的發生,有效地提升了農家健康水平。項目實施后,農戶用清潔、高品質的沼氣代替煤、木柴等傳統燃料,煙熏火燎不再出現,減少了空氣污染,進而減少了人們呼吸道疾病、眼病等的發生。另外,沼渣、沼液是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料,沼肥的使用減少化肥的用量,在一定程度減輕了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降低了農藥用量,提升了產品品質。監測結果顯示,項目實施后,項目農戶的生活環境衛生狀況明顯好轉,污水亂流、垃圾亂倒、糞土亂堆、煙塵亂冒的現象明顯減少,項目的實施給項目農戶傳統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真真切切的改變。
1.2 提高了農戶收入水平 沼氣項目的實施,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戶的生活水平。戶用沼氣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為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其中,直接經濟效益包括節約煤炭、液化氣、薪柴、秸稈等能源開支,沼液和沼渣施肥節約的化肥和農藥開支;間接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帶動養殖業、促進農產品品質提高、節約勞力等方面。調查表明,平均每個沼氣項目戶利用沼氣做飯全年可節支480元以上;節約購買化肥、農藥開支120元以上;應用“豬—沼—糧”、“豬—沼—菜”、“豬—沼—果”等綜合利用技術全年可增收150元以上。項目戶可年均增收節支750元以上。若再加上養殖業的收入,增收就更加可觀。
1.3 減少了氣體排放 通過燃燒甲烷,減少項目區煤和薪柴燃燒,實現減排溫室氣體。調查數據表明,每口沼氣池可年產沼氣385m3,按每口沼氣池年減少碳排放量2.38t計算,全縣每年共可減排20000t以上。
1.4 減輕了農民婦女的負擔 沼氣項目實施后,農家婦女無需再從事煙熏火燎的傳統的炊事勞作,家庭衛生條件改善后,婦女的家庭清潔工作量也大大減輕。因此,婦女家務勞動時間縮短了,勞動強度也減輕了。這樣,婦女就能利用節省下的時間學習、休閑和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增加家庭收入。
1.5 保障了貧困人口充分受益 項目的實施,減輕了當地農村的貧困程度,有助于當地的貧困戶脫貧。項目安排充分考慮讓當地貧困戶受益,受益貧困戶823戶,占總項目戶數的10%,涉及受益貧困村5個、受益偏遠村10個,無任何貧困戶因項目而受損。項目符合當地貧困戶的需求,無任何群體或個人對擬建項目不滿或反對。項目建設充分考慮當地農村個人的文化、民族關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鄉規民約等因素,沒有因此而妨礙農民群眾接受此項目而使扶貧目的達不到的情況發生。如有項目農戶因廁所門向問題而抵制項目實施,在采取了異地建公廁的方式后欣然接受。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對貧困戶給予特殊照顧,項目建設時優先考慮貧困戶,并對建池貧困戶獲得沼氣服務和技術培訓方面予以優待。
1.6 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就業 生態家園建設項目實行就業準入持證上崗制度,通過項目建設,先后培養了483名“持證”沼氣技工,專門從事沼氣池的建設、維護和“三沼”綜合利用技術指導等,增加了農村的就業崗位。例如,沼氣技工顧廣成從事沼氣建設30多年,曾參加過全國沼氣技工技能大賽,被安徽省農業委員會評為“優秀沼氣技工”。他組建的“顧廣成沼氣專業施工隊”,吸納了60多位沼氣技工,負責全縣近一半鄉鎮的沼氣池建設和日常維護工作。
1.7 促進了社會發展 有20個項目村成為了美麗鄉村建設點,占項目村總數的35%;減少了農戶收集薪柴的麻煩,節省燃料及化肥的支出,改善了環境衛生,農戶參與項目的意愿強烈;“豬-沼-糧”、“豬-沼-菜”、“豬-沼-果”等生態富民模式推廣的應用,帶動了糧食、蔬菜、水果、生豬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既優化了產業結構,又促進了農業資源的深層次利用和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帶動了項目戶和非項目戶生產生活方式習慣改變;項目所在社區村容村貌環境顯著改善;各級項目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干群關系;沼氣技工和維修工等從項目中直接受益;促進了當地農村文化教育水平、農民衛生健康程度的提升;有利于當地農村自然景觀的保護;增加了可供當地農村使用的公共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垃圾收集池、排水溝、飲用水系統、太陽能路燈、殺蟲燈等;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符合國家的民族政策,充分考慮了本地區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沒有引起民族矛盾、發生民族糾紛、影響當地社會安定等。 2 可借鑒的成功模式
2.1 高效的運營機制 壽縣生態家園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體現在項目建設上,實施了“一池六改”,更大的作用是圍繞項目實施,配套建立了高效的運營機制,包括建立沼氣原料供應體系、沼氣安全使用服務體系、沼渣沼液綜合利用體系、生態高效農業發展體系等,以戶用沼氣為紐帶,形成了一條上牽養殖業、下拉種植業,功能完善、運營高效的沼氣產業鏈,從而保障了項目建后持續運營、持續發揮作用。比如,壽縣澗溝鎮方圩村圍繞沼氣利用和蔬菜(青毛豆)產業發展形成的產業鏈。該產業鏈中包含了沼氣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2個經營服務主體,2個合作社形成互惠互利關系,結成了沼氣聯盟。沼氣合作社內設沼氣服務網點,為其成員有償提供沼氣池維修和保養服務,并提供人畜糞便等沼氣原料,負責沼渣沼液抽排等。由于目前沼氣農戶一家一戶養豬數量的大幅減少,通過沼氣合作社與周邊現有的養殖場簽訂沼氣原料供應協議,較好地解決了原料保障的問題。這樣,即使家中有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家庭,缺乏養殖牲畜或種植蔬菜的勞動力,仍舊能夠享受沼氣這種清潔便利的能源。蔬菜合作社利用沼渣沼液生產“綠色食品”認證的蔬菜,負責集中統一收購加工銷售其成員生產的蔬菜產品,能夠以較高價格出售,以此獲得收益的最大化,同時實行訂單生產,以降低其成員生產的產品的市場風險,減少損失。2個合作社互利互惠關系還體現在,沼氣合作社在為蔬菜合作社提供有機肥料的同時獲利,補助用于維持沼氣池日常維護費用。因此,沼氣聯盟就從使用沼氣的項目戶和蔬菜戶2方同時獲得經濟支持,確保服務功能的持續發揮。
2.2 完備的項目建設與管理機制 落實了項目施工單位激勵競爭機制,堅持施工人員持證上崗,組建多支社會化的專業施工隊伍,對施工隊實行“包建設、保質量、包管護”等“三包”責任制管理,對責任不履行或不到位的堅決予以清退。依照項目監測評價辦法和工程驗收辦法,實行跟蹤監測和督查,每年結合項目驗收對項目農戶進行全面普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接受審計部門審計,虛心聽取審計意見,對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確保項目資金合理有效的使用。建立風險評估機制,有效化解各類風險。制訂了項目管理辦法、財務管理辦法、信貸管理手冊、監測評價及工程驗收辦法、項目獎懲制度等一整套項目管理辦法和措施,使項目管理有章可循,按章辦事。另外,項目吸取了世行項目優越的技術推廣和管理方式,對以往的推廣、培訓手段方式上顯有改善。村級項目實施過程的溝通辦法使壽縣實行的村民“一事一議”政策得以有益的補充和鞏固。社區參與式采購方式的應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廣泛吸納受益人參與,堅持以人為本,受到了干群的歡迎,可操作性更強,簡便高效,是對現行采購辦法的有益補充。
3 存在問題及建議
壽縣地處淮河中游,全境地形地貌生態環境基本代表淮河流域。壽縣生態家園富民工程項目實施取得的成功經驗,為淮河流域綠色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探明了一條有效途徑。壽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將沼氣視為改善農戶生計,解決環境惡化問題的途徑之一,正是由于沼氣不僅能夠為農民帶來社會和經濟效益,而且能夠解決環境惡化的問題。但是,項目在為沼氣用戶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使其優化生產體系,利用沼氣所帶來的新的生產發展機會等方面尚顯不足。因此,在項目實施完成后,后續保障沼氣產業鏈持續運營,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主要如下:
3.1 建立產業發展機制 在技術、財務、商業和組織機構上合理安排,一是做好沼氣池后續的維護工作;二是應用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技術;三是推進產業化經營,利用項目資金建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3.2 建立項目運行保障機制 保證項目所需的各種必要的投入。保障沼氣池發酵所需的原材料,由養殖企業和項目農戶簽訂買賣協議;有關沼氣維護所需的零配件等可從服務網點建設項目資金中短期解決;積極爭取當地財政的支持。
3.3 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對于項目未來運作所需的花費要有充分的預算,建立社會、政府、項目戶自籌等多元投入機制。
3.4 建立協調管理機制 項目實施期結束后,縣項目管理機構繼續保留,負責項目的后續管理工作,但管理人員要精簡。各級政府安排項目管理工作經費,并列入財政預算,確保項目后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3.5 建立市場營銷機制 項目還需相關部門在沼氣項目農戶產業發展上持續發揮作用,制定對項目產出物進行營銷的措施,利用網絡等信息載體為農民及時提供信息服務,使農民生產的產品通過協會、合作社等載體走向市場,成為商品。
?。ㄘ熅帲簭埡昝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