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門七件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顏 夏
中國人對開門七件事的傳統定義讓我無數次地慶幸自己沒有生在古代中國或舊社會,如果一個人日常生活中首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基本的生存資料上,人生該有多么黯淡。好在現在多數人可以不用為柴米油鹽醬醋茶殫精竭慮,近兩年甚至有了過年不知吃什么好的煩惱。比較特殊的是非典時期,我的母親要從千里之外的南方給我寄米和油,被我嚴詞拒絕。母親的過分擔心很讓我不解。中國政府在任何非常時期都會讓老百姓吃上飯,對這一點,我篤信不疑。
現在的開門七件事與以前相比是大不一樣了。排在前三位的應該是電腦、網絡和手機。以前的口號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現在叫得山響的是“全世界計算機聯合起來”。對那些把人生中大部分時光消耗在電腦旁邊的人來說,電腦是學習工具、謀生手段、是錢包、是日記本、是阿里巴巴的寶庫、是商業時代的月光寶盒,“人在機在,機亡我亡”。與之相隨的是無孔不入、無所不能的互聯網。只需輕輕點擊一下鼠標,信息就會挾排山倒海之勢而來,幾乎讓人以為自己是持著神燈的阿拉丁?;ヂ摼W讓我們如此地依賴,以至于如果有一樣東西在Google 上查不到,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東西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已經身兼游戲機、照相機、音樂播放器、電腦等多種功能。一方面,它把我們維系在一張龐大復雜的社會網絡中;另一方面,它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生之樂趣。
在網上和手機的聊天室里,你都可以為自己虛擬無數的身份,從比爾?蓋茨到“流浪的紅舞鞋”。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你就是你,你無從選擇。你在這個社會上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被你持有的各種證件所定義。曾經有一部法國小說描寫了一位抵抗組織的戰士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去警察局恢復自己的身份,卻被告知因資料不足無法辦理身份證明。戰士很沉不住氣地問:“難道從此我就消失了不成?”“恐怕是的,先生?!蹦俏痪俦虮蛴卸Y地答道。身份證證明我們在社會上存在的合法性,護照說明了我們在這個世界的流動程度,各種其他證件從側面反映了我們所處的等級。要知道,一張普爾斯馬特超市會員卡和一張長安俱樂部貴賓卡的含金量可大不一樣。
除了各種證件,還有很多東西能顯示個人身份,比如說車。6月份北京辦車展,頭兩天入場券的緊俏程度讓我聯想起了計劃經濟時期人們對布票或油票的渴求。盡管車展上美女如云,但我估計大多數人還是矢志在車,從他們眼中的光芒我看到了他們對汽車強烈的占有欲望。老實說我對這并不樂觀。如果你在上下班高峰期上過北京二環路,而且天正好下點小雨,你就會明白:其實開夏利或開奔馳沒什么區別,反正它們前進的速度都不會超過一個小腳老太太。如果更多的私車上路,而北京的交通狀況又得不到改善,以后人們不用去國展,在環路上就能看車展:一,都是些好車。二,都停著不動。
說到開門七件事,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有一個前提條件必須滿足,那就是你先得有個門,也就是說你得有房。對北京樓市的天價,人們早就歷練得面不改色心不跳了。房子再貴,你不也得找地方住嗎?哪怕只有人家的廁所那么大呢!前兩天我的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說她準備買房了,就在二環路邊上,均價七千五。我大吃一驚,因為不久前她剛打過電話,說是失業了,要我幫忙找工作。我的吃驚她很理解,但購房熱情卻沒有因之受絲毫影響:“總是會有辦法的”。如果一個單身、失業、沒傍大款、沒有太多存款的女人能有勇氣去買每平方米七千五的房子,基本上我不覺得有什么事不可以試著去做。這是個四處蘊含機遇的社會,風險卻總是緊緊相隨;盡管物質豐富,我們仍然會偶遇困頓,甚至青黃不接。日子再過不下去,你總得起床開門,前面六件事都可以慢慢說,惟有這第七件事萬萬不能少,那就是――勇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77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