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新”相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創新型人才是時代的需要,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從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意識、鼓勵自主創新、巧用評價語言四個方面入手,有利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出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08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81
所謂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夠獨立地去思考,得出的結論或答案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獨特性。21世紀是創新的時代,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知識經濟呼喚著具有高素質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作為基礎課程語文教學的創新,更成了素質教育關注的熱點話題,熱烈的討論,善意的批評,積極的建議,一浪高過一浪,面對如此的氛圍,我也來對語文教學的創新談點看法——讓“心”“新”相映,“心”“新”互通。
一、努力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導入的藝術特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創設出能緊緊扣住學生心弦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在教《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將地球儀帶到教室,讓學生感知地球是圓形的,它表面大多數藍色是海洋,然后用準確語言告訴學生: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藍色的區域是海水,再用具體的數字說明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其中4/5的面積被海水包圍,只有1/5的陸地面積僅供人類生存,說明地球上人類的活動范圍很小,再用對比法說明130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說明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非常渺小的一個星球,我們都是地球村的公民,從而讓學生知道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課后還讓學生手繪中國地形圖。在教《七律·長征》時,我利用影像資料讓學生感受到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和他們不怕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如“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等畫面,讓學生加深了對當時環境險惡的想象,課后還教學生學會了《長征》這首歌,讓學生真正把這首詩融會貫通并爛熟于心。
二、充分發揮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無拘無束,大膽地去想象。如我在教列夫·托爾斯泰的《窮人》時,讓女同學把自己當作桑娜,讓男同學把自己當作桑娜的丈夫,設身處地去讀去想,當你看到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時,你作為母親會怎么想?怎么做?或者把自己當作西蒙,在臨死前能為孩子做點什么呢?“她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她要干什么呢?這樣,學生就能把文中主人公的內心活動剖析得更加深刻。
三、改變思維定式,鼓勵學生自主創新
學生學習要各有所長,教師盡可能地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例如在教《詹天佑》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詹天佑的愛國情懷,他正是在愛國精神的促使下,結合實際,創新性地開展工作,采用了從兩端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和中部鑿井法開鑿隧道,把工期縮短了一半,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響亮的耳光。他還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解決了火車爬坡難的問題,讓學生們懂得了創新精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我還讓學生動手畫了三種施工示意圖,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鞏固。
四、巧用評價語言,培養學生跳躍新思維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的目的是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他才能夠投入到創新的境界中,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同一個學生的回答,不同的教師評價,反饋的教學效果卻不盡相同,尤其是對回答錯誤的同學,有的教師就是一棒子打死,給學生一盆涼水澆個透心涼,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傷害了他的自尊。有的教師只是簡單的評判對與錯,再不加任何評價;有經驗的教師則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褒獎,對于不正確的答案,通過適度的否定讓學生再加以考慮和完善,最終得到正確的答案。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經常用贊美的語言,如:“你的發言太精彩了”“你太棒了”“你的想法太妙了”……一句句鼓勵的話語,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在評價中增強了自信,思維自然也變得活躍了。在作文的評語中,我從不使用否定性的詞語,無論怎樣糟糕的文章,我都會抓住一個好詞好句加以表揚鼓勵,有時評語比學生的作文還長,這樣一來討厭寫作文的同學就為了我的評語而認真去寫,久而久之,他們一定會愛上寫作文,而且會寫出好作文。
總之,語文教學由于學科特點和功能,決定了它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實施創新教學中,教師應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心態,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散學生思維,改變思維定式,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去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在課堂上“心”“新”相映,不斷創新,不斷進取。
參考文獻:
[1]王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性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2).
[2]黃玉欣.淺談小學語文中情景教學模式的實踐[J].教育(文摘版),2016(4).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和豐龍(1976— ),男,漢族,中共黨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