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心”開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喬老師,等我結婚了會給您發請帖的?!卞X同學對我說。“好啊,我等著哦!”這是一個讓我頭疼了四年的孩子在畢業前與我的對話。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欣慰莫過于孩子在自己的引導下越來越好,畢業后還能記得并感激你曾經為他做的一切。這就是成功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成功。作為一名德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師,消除自身在學生心中的“滅絕師太”的形象以及帶領班主任加強學生心育工作真是任重而道遠。
遵循心理學原則,達成助人自助
有人問我,你為什么考心理咨詢師?我覺得一個合格心理咨詢師的成長過程,即自助助人的過程。助人學會自助,自助方能助人。助人與自助是相融且相互促進的,自助是助人的基礎。每個人的人格都是有缺陷的,我所做的不過是不斷完善自身,因為只有不斷修煉才能以健康強大的心理和切實的策略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爸俗灾笔切睦磔o導的最基本原則,心理輔導期望通過幫助,使來詢者增強獨立性,而非增強其依賴性,在日后遇到類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難時,可以獨立自主地解決,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這樣的原則下,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家長、班主任對話,啟發認知,改變行為,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融合學科知識,促成生命成長
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正處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上充滿矛盾和沖突的時期。不掌握他們的心理,就難以真正了解其思想,更無法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使其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也難以塑造優良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也是思想政治課的要求和內容之一。因此,作為一名思想政治學科教師,課堂中,我將思想品德課內容與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人格教育、人際關系的教育、心理衛生教育和升學與擇業的教育有機融合,將心理學知識和應用技巧滲透于思想政治課程中,通過對學生心理的調節和指導,提高其心理素質,進而完善品德。此外,在教育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和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方式,學生信任我,喜歡我,更喜歡上我的課。這使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可以愉快進行,而良好的師生關系也促成學生健康成長。
搭建多樣平臺,提升心育能力
作為一名德育管理者,應不斷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為此,學校加強校本培訓,召開班主任例會,經常邀請市、區心理專家開設“如何做好班主任”“讀懂學生心理”等講座,組織心理健康教育類校本研修,要求班主任撰寫《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教師職業幸福的秘密》等讀后感,指導區級心理課題,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提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要求班主任心理教育主題班會設計要有針對性,針對學生共性的心理品質,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根據每個年級的學生心理特征和問題背景,學校先后進行了“撥動學生心弦的藝術”“感念師恩”“溫馨教室創建”“試后心理輔導”“健康心靈快樂成長”等主題班會評比活動,強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開展了“我的心情我做主”“爸爸我想對您說”“放飛心情,實現夢想”“不抱怨”等主題的繪畫和征文活動;開展了“同伴互助攜手共進”校園心理劇系列活動。為了更好地指導外來務工家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班主任在實踐基礎上撰寫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案例和家校共育案例,學校進行評比表彰。班主任努力實踐、積極探索,不斷提升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構建支持系統,創設良好環境
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我在調查學校外來務工家長的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向班主任征集“當前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難題與對策”。現實情況是:很多外來務工家長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加之時間不足,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很少,教育方法多有不當,他們往往注重的是孩子衣食住行和身體的健康,忽略了對孩子健全心理及人格方面的培養。因此,作為教師,在學生問題的處理中,一定要注重孩子問題背后的家庭關系,解決策略上則需構建家庭支持系統。
對此,我在家庭輔導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監督家長履行監管教育義務,多次指導親子溝通、互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孩子的心理問題只依靠教師和心理咨詢技術,達到的效果不一定理想,但是有了家庭支持系統,乃至同學、朋友多方的陪伴支持,則孩子會更快走出困境,走向陽光。
所謂“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說明掌握了人的心理特征后,溝通就不再是難事。家長及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力量,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學校所有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提升心理健康輔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家長更懂孩子,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在學校教育中,作為教育者,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也非常重要,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受教育者的成長。心理學不只是一個專業,也是一種工具,更是心與心溝通的保障。教育,從“心”開始,必將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 上海市奉賢區齊賢學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7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