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要素成本推高CPI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劉啟元
盡管2月份的CPI數據超出市場預期,但這更多的是基數因素和春節因素疊加的結果,通脹壓力只是略有上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來自需求方面的調控還是非常有效的,CPI短期超預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還是有幾個因素可能推高消費者價格指數,特別是來自成本方面的推動,以及幾個可能的突發事件。
最大的沖擊可能來自鐵礦石談判失敗帶來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一年一度的鐵礦石談判一般于4月1日截止,但目前傳來的消息并不樂觀,鐵礦石年度定價機制有可能被季度定價所取代,甚至最后過渡到指數化定價機制。近日,日本鋼鐵公司已與巴西淡水河谷達成新的鐵礦石基準價格,在2009年的基礎上上漲近一倍。根據慣例,中國鋼企可能會跟隨,價格翻倍上漲將要從“預期”變為現實。如果實施更靈活的季度定價或指數定價體系,鐵礦石上漲的空間將更大。
從需求來說,價格上漲的影響很難化解,鐵礦石價格的上漲最后會傳導至終端消費品上面,從而引起消費者價格的上漲,這可能會成為未來幾年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勞動力工資上漲是另一個可能引發通脹的重要因素。今年以來,珠三角和長三角“民工荒”凸顯了農民工用工成本上升的壓力。用工成本存在上升壓力的并非只有農民工,全部的勞動力在一級收入分配過程中偏低的現象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盡管新的收入分配方案因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而被國務院退回修改,但收入分配改革的緊迫性并沒有絲毫降低。在本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外需的脆弱性表露無遺,經濟結構需要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意味著由農業和工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產業的轉移,以及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移,但收入分配結構的不合理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順利實現。
未來收入分配中勞動力要素的占比必然上升,意味著勞動力工資的提升,但并不意味著資本使用成本的下降,因此產品的成本將增加;同時總消費也會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最后的結果是產品價格會隨著勞動者工資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居民消費者價格必然會反映這種變化。預計CPI上升的壓力將會伴隨著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整個過程。
中國西南地區目前的干旱也給通脹帶來一定的壓力。盡管西南地區并不是我國的主要產糧區,但部分農產品的產量卻在中國占有重要位置,如白糖、茶葉、煙葉等。特別是白糖,目前云南的甘蔗受災面積已達甘蔗種植面積的75%,產糖量估計會下降15%以上;產糖量的預計下降已經使糖價連續4月上升,也給食糖的下游食品行業帶來成本壓力。但我們的研究發現,CPI更多反映了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相對強弱,而與當年糧食產量的相關性不大。2000至2003年,中國遭受了連續4年的干旱,且干旱地點均出現在糧食主產區,導致糧食產量在這四年間持續下降,但同期的CPI和糧食價格基本穩定。因此,我們預計西南五省份的干旱只會對部分產品的價格產生較大壓力,但對CPI的影響有限。
其他可能影響CPI的因素還包括最近在華南地區出現的生豬口蹄疫。盡管對此報道較少,但據以往的經驗,疫情不但會降低短期的需求,短期內壓低豬價,而且因豬農擔心疫情擴散而撲殺生豬,使豬的存欄量下降。雖然因對疫情的擔心而使短期需求下降,生豬存欄量的下降短期內不會對CPI產生壓力,甚至還會對CPI產生向下的拉動,但中長期來看,隨著疫情的消失,對豬肉的需求將會逐漸回升,豬肉價格的回升速度過快將有可能對CPI產生較大壓力。我們預計疫情對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影響將會在半年至一年后顯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90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