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 麗
[摘要]本文從Internet上信息資源的重要作用出發,對其開發利用的必要性、技術、方法進行較為深入的論述,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Internet 信息資源 開發利用
一、網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性
網上信息資源又名網絡信息資源,內容和信息都十分豐富,是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為一體的多媒體信息。其包括超文本信息和超媒體信息。它們按非線性文本組織模式,將信息單元儲存于節點,通過含URLdizhi地址的鏈接體現各節點之間的概念邏輯關系,從而形成網狀結構。既可按線性順序查閱,又可跳躍式瀏覽,與實體文獻資源相比,具有如下的特點。
1.多樣性
網上信息資源包括館藏目錄、電子書刊、各種類型的數據庫、資源導航及搜索引擎、電子公告等。并以超級鏈接的方式將文字、圖像、語音和視頻信息鏈接起來,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
2.無序性
網上信息以超文本方式而構成立體網狀的形式,缺乏統一的控制,呈分散無序狀態,可以根據節點任意跳動,而實體文獻信息資源則自成體系,呈線性方式。
3.開放性
網上信息是開放、相關聯的,可以通過鏈接任意檢索信息。我們知道,通過internet,任意信息都可以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只要將計算機連接在網絡上,用戶就可以快速得到這些信息。
4.動態性
網上信息資源跨地區分布,高速度傳輸,更新淘汰周期短,變化快、不穩定,呈高度動態性。由于網上信息資源從本質上改變了信息的創造交流和獲取的方式,完全拋棄了傳統的出版概念,實現了無紙化的出版,信息呈現很強的時效性。
5.互動性
網上信息資源具有很強的互動功能,可以形成廣泛的論壇氛圍,有關專家可以就某一專題開設電子論壇,網上直接反饋用戶信息,參與交流討論。
6.增值性
網上信息資源開發與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用戶在網上利用各種手段查找所需的信息內容,在這一過程中信息被反復利用,不但不會導致網上信息資源損耗,反而可使信息增值。
由此可見,網絡信息資源使實體文獻信息資源在內容上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涵蓋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信息資源,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圖書館作為科研服務機構之一,不懂得如何有效地開發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就會失去對網絡信息的“擁有”與“服務”。因此,網上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實現信息價值轉換一種典型的社會化智能活動。
二、網上信息資源的開發技術
1. push技術
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是基于Client/server模式,主要采用拉取(pull)的技術挖掘采集信息。但隨著網上信息資源的豐富和多元化,這種方式已不能滿足用戶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的要求,引入了push技術,作為internet的一種新技術,提出了新的服務模式,即核心點放在服務方,不需要用戶的請求,主動將信息送到用戶方,在信息發布獲取應用中它表現為push服務器自動搜集用戶感興趣的信息,并將其定期地傳送給用戶。其表現形式為:web服務器擴展;客戶代理方式;Push服務器方式。
2.WWW信息挖掘技術
WWW的數據信息挖掘,指從大型數據庫的數據中提取出用戶感興趣的文本型知識,這些知識是隱含的、事先未知的、潛在的有用的信息。而網上文本信息挖掘是在已知的數據樣本基礎上,得到數據對象詞的內在特性.并以此為依據在網絡上進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這種信息挖掘能自動地提取相關文獻之間的有價值的關系知識,并將這些知識以可視的、動態改變的方式反饋給用戶??梢暦绞綖橛脩籼峁┝艘灾庇^的易于快速理解的知識掌握途徑,而動態改變的方式則滿足了用戶的及時性要求。它由特征提取、源信息采集、特征匹配三部分組成。特征提取負責根據一定的算法和策略,從現有的樣本文檔中提取出其內在的特征,即進行挖掘目標的特征提取;源信息采集負責從WWW上選擇下載原始文檔,這部分工作一般由多個具有一定啟發策略的Robot (Robot是一個能沿著Web頁面中的超鏈接進行自動漫游,并通過HTTP等標準協議讀取漫游到頁面的程序)完成;特征匹配是利用挖掘目標特征判斷源信息的相似度,即進行相關信息的提取。
3.聯機分析處理技術
首先,聯機分析處理 (OLAP)與數據挖掘 (DM)是基于數據倉庫 (數據庫)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信息分析與挖掘工具,在實際應用中各有側重。前者是驗證型的,后者是挖掘型的。OLAP建立在多維視圖的基礎上,重在根據已有的模式將直接源自數據倉庫中的不同信息源的大量相關信息聯系起來,以給分析人員一個清晰、一致的視圖。DM建立在各種信息源的基礎上,重在發現隱藏在大量原始數據深層中的對用戶有用的模式。被抽取的即知識,具備可靠、新穎、有效、易于理解的特點。其次,OLAP與DM相結合,即OLAM,兼有OLAP多維分析的在線性、靈活性和DM對數據處理的深入性,因而可在更高層次上滿足網上信息分析與挖掘需求。目前OLAM正處于研究中,其核心點是:①OLAM建立在多維數據庫和OLAP的基礎上,能對任何它想要的數據進行挖掘;②用戶對挖掘算法具有動態選擇的權利;③具有超強的挖掘算法;④能夠協調執行效率與挖掘的準確性之間的關系;⑤具有靈活的可視化工具和良好的擴展性。
三、網上信息資源的開發方法
1.常規性開發
由于網上信息不斷更新,同時一些站點的URL也在變化,在開發網絡信息時,應不斷增加日常檢索頻率,把搜索網絡信息納入日常工作計劃中,做到分學科、按課題和科研需求進行開發。此外,為了保證查全率,不要只使用某一種引擎對某一專題的信息檢索,而要使用多種不同查詢工具,對一種主題反復查詢。
2.專題性開發
針對學科和學科建設,結合科研課題和研究領域等進行專題網絡資源開發。在專用的網絡服務器上把收集到的各種專業信息制作成網頁放在網上,同時把相關專業的網絡資源(如數據庫、電子報刊、BBS、專題討論等)以“友情鏈接”形式到網頁上,以拓寬檢索范圍,使用戶能方便快捷地從專門的網頁上得到所需的信息,并結合信息咨詢服務中的定題檢索(SDI)、回溯檢索(RS)、原文提供服務和進行科研項目查詢(on.going re―search)服務開展工作,指導用戶獲取所需的二次及一次信息源。
四、網上信息資源開發的利用途徑
1.熟悉網絡信息資源特點及分布狀況
了解常用信息資源的特點和分布方式,如國內外著名的科研機構、信息發布機構的特點和網址,及時而準確獲得這些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如世界衛生組織及一些重要的學會協會等,通過其主頁經常發布一些重要的科研信息,對這些機構、學會的了解,可以幫助用戶及時掌握最新科研動態。
2.合理配置網上信息資源
由于我國對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數量三方面的配置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即在空間的分配不均勻,時間的分配不合理,數量的分配不均衡,所以優化配置網絡資源尤為重要。在空間上注重網絡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部門的分布,在數量上對各種各樣網絡信息資源采取合理比例配置,在時間上調整好網絡資源在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上的配置。
3.建立學科信息導航庫
為了提高用戶檢索的檢準率和檢全率,為了使網絡信息有序化,建立學科信息導航系統,利用各種搜索引擎對某一主題信息上網查詢、瀏覽并參考有關文獻,選擇參考價值較高的信息資源,由專業人員經過加工、組織、歸類、設置類目,形成新的知識關聯,產生出更高層次上的綜合信息產品,方便用戶查詢。
4.利用國際聯機檢索系統
為了擴大獲取信息的范圍,一定要利用國際聯機檢索系統。其中最著名的是DIALOG系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聯機檢索服務機構,有600多個數據庫,涉及到全文型、數據型、事實型、指導型的數據庫,有近3億條的記錄。涉及的學科專業范圍廣,檢索功能強,數據更新及時,文獻數據時間跨度大。是項目查新、文獻調研、課題立項、論文撰寫、專利申請等重要依據。它的聯入方式可通過Telnet方式聯入,也可通過www方式聯機的超文本界面。
5.開展個性化服務
隨著Internet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借鑒人工智能技術將用戶信息需求組成過濾條件對信息資源進行過濾,來實現把資源中符合需求的內容提取出為用戶服務,從而形成一種因人而異的信息服務形態――個性化主動服務形態,即“信息找人”,更好地為用戶提供信息挖掘服務。
6.加強網上搜集,增強針對性
對重點學科和課題除進行定期服務、跟蹤服務、信息的調研等服務外,還要有針對性地廣泛搜集實用網址。如農業學科可搜集作物學、園藝學、林學、植保、畜牧獸醫、食品、水產養殖、生物學等方面的URL,還可收集一些農業研究機構、農業高等院校、農業國際會議等得URL。這樣做,不僅使用戶從虛擬館藏中得到現實的信息資源,而且深化了網絡信息資源服務層次。
7.成立網上信息資源開發部
在一定區域內建立網上信息資源新產品連鎖服務站,并通過與企業、商業、旅游服務業、科研、教學等單位掛鉤,向社會傳播有關信息產品,同時編制各種網上“指南”、“索引”或“聯機幫助”,指導用戶有效的利用網上信息資源。
8.建立用戶反饋意見欄目出版社
用戶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價值最有發言權,經常征求、收集用戶對專業站點及其信息資源評價信息,可以把務握網絡資源的內容質量、學術水平、編輯質量等,對篩選和評價專業網絡資源具有幫助,只有了解用戶需求,才能情報工作提高知識服務的水平,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
9.舉辦多種形式的專題講座和信息發布活動
參考文獻:
[1]畢強.網絡信息資源管理[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
[2]王淑群.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用戶需求與信息服[J].圖書館論壇,2007,(4):32-34.
[3]王建侖.網絡科研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圖書情報工作,2008,(2):37-39.
[4]王詠.基于Push技術的信息獲取方式及其應用[J].情報學報,2008.
[5]楊燕.我國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J].圖書館建設,2006,(6):124-1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66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