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問題及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唐浩

  摘要: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的。但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些院校的生存和發展。文章就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人才培養;問題;建議
  
  衡量一所獨立院校辦學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看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適應市場的需要,是否得到社會的承認。近幾年財務管理類人才市場就業持續低迷,一些院校(尤其是會計、財管類職業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究其原因,除了受社會宏觀環境影響外,財務管理類人才培養方案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 辦學理念陳舊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目前高校的教學活動中知識的灌輸的比較多,與實務聯系不夠緊密,對知識應用、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主動求新、求變、適應市場、調整教學方法的少,大部分固守原來的教學模式,依賴性強。導致學生畢業后走上崗位后不能很快適應工作,進入角色。
  
  2 教學課程設置不當
  主要包括總學時過多,理論課學時過多,實訓、實習類課程學時過少,開設了一些財務人員非必須的難度較高的計算機類、管理類課程,如運籌學,而財務專業的重要知識如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績效評價、金融工具等課程沒有開設。而且培養方案過分強調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專業區別,開設的會計類課程不夠深入,導致學生畢業后感覺“會計不懂,財務也不精通”。
  
  3 教材重理論、輕實務、缺乏針對性、缺少創新
  目前我國使用財務管理類教材共同特點是重理論,理論部分闡述過多,意義、作用等方面的內容占用篇幅過大,而對于實務中能運用到的知識介紹的較少,偏重學科體系,內容深,難度大,忽視了職業教育強調的“用什么學什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特征”。教材編寫者得目標沒有充分體現這一層次學生的要求,沒有充分體現財務管理這門學科的應用性。教材的排版形式呆板、僵化,重文輕圖,因而學生在學習和方面知識時感到“枯燥、乏味”書中的一些例題都是幾年前的“老面孔”,編寫的例題反映不出實務的內容,沒有把目前發生的大量財務管理案例列入其中。其根本原因是教材的編寫者只用理論知識而鮮有實務經驗,理論知識與實務缺少“鏈接”,使畢業的學生感到學的知識“沒用”。學了幾年什么都不知道。
  
  4 教學培養方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
  目前我們的大部分學校的教學培養方式足以課堂講授為主,與學生的互動較少,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也難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過去的五年中,上海經濟社會和財務管理學學科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對我們培養“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戰。應對這樣的挑戰,我校財務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規格上進一步明確并突出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建立起“以雙語教學、案例教學、模擬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為基本框架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些改革,使我們培養了大量高質量的畢業生,在社會上享有良好的聲譽。
  
  5 師資力量薄弱,不能滿足教育的要求
  教學需要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雖然目前大部分院校也比較重視,先后建起了模擬實驗室或實訓中心,對學生進行模擬實習訓練,但還是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一是與實務仍有距離,二是模擬實驗中的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一人完成,缺乏實務中的分工,制約程序。三是實習指導老師僅僅就現有的實訓資料指導學生,根本沒有對有關內容進行拓展,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指導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盡管現在有“雙師型”教師,但也多是參加過全國會計職稱或注冊會計師資格統一考試,獲得某一資格而已,真正在企業從事過具體會計工作的較少,實際操作能力差。此外還有教師對會計實踐教育內容、方法等研究較少,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會計實踐教育方法。
  
  6 在實踐環節方面質量水平還有待提高,需要更好的平臺以提高學生利用現代軟件工具進行信息處理的能力。
  
  二、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議
  
  1 改變原辦學理念,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實現市場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市場的需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我們應力圖建立了一個將以往教師主導的灌輸式主題教學(SBL),向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導向”(PBL)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框架,將問題探究和問題解決貫穿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建立起了以雙語教學、案例教學為基本手段,包括學生職業素養養成、課程單元實驗教學、綜合項目實驗教學、社會實踐和實習、畢業論文在內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2 加強“學術性”和“實踐性”的師資隊伍
  財務管理專業各課程的教學,學院內的教師無疑是教學的主體,但由于不少課程是實務類課程,因此教這些課程的老師僅僅有很高學歷是不夠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引進部分有實務經驗的教師外,還在一些課程如財務管理、資產評估、項目評估與管理、基金管理、房地產評估與管理等課程教學中邀請有實務經驗的管理人員進課堂,為學生介紹行業該領域的一些發展動態和具體的實務操作,對這些課程的教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加強了學校師生和實務界的聯系。
  3 實施“基礎教學+專業模塊”的專業教學模式,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財務管理專業課程,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與企業合作,聯合培養,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解決了企業人力資源不匹配的問題。
  4 減少部分課程的理論教學學時,包括《會計電算化》、《審計學》等;增加專業實習課,并將專業實習設在第七學期末進行,內容包括財會實務、銀行實務、稅務管理、人際關系學、管理溝通等;開設實用性公選課,如《納稅策劃》、《金融投資》、《畢業論文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會計職業道德》、《ERP軟件管理》、《企業內部控制》;從會計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出發,開設一定比例的選修課程;縮減部分課程、降低教學難度或調整教學方向,包括運籌學、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等。
  5 課程設置應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和要求,特別是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如果我們把目標定位為中小企業,因為中小企業的財務崗位一般不可能太細化,往往是財務與會計合二為一,因此專業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上應該體現這一要求,課程中財務管理與會計類課程應同樣重要。加強實踐環節,不但應該增加實訓、實習類課程,而且應該在其他相關課程中增加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專業素質。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度,增加一些財務案例分析課、財務分析與診斷課,企業經營模擬沙盤等。
  6 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增加一些重要的專業知識課程,如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績效評價、金融工具、金融學等課程等。
  7 加強與專業協會如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CICPA)的聯系,通過他們及時了解市場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對財會人士的專業知識結構要求。結合本專業特點選擇3+1模式人才培養模式。
  8 結合本專業特點選擇3+1模式人才培養模式,部分專業課程可以穿插聘請企業管理高端人才進行講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9370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