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東城的新跨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趙方忠

  行政區劃的調整,城市功能的強化,以及產業發展更加注重“北京服務”和“北京創造”的能級提升,首都核心區的高端引領地位更為突出。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新東城,立足新的階段變化,為適應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高標準要求,啟動了《東城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1-2030年)》和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謀劃了打造“國際化、現代化新東城”的中長期總體發展戰略,提出了“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窗口區”的發展定位。
  面向未來,謀劃今天。尋找促進區域經濟升級轉型的新動力,厘清未來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成為時下新東城的最顯性話題。站在新起點,新東城正在掀開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新一頁。
  
  區劃調整的新機遇
  
  眾所周知,首都行政區劃調整,有效整合了各種資源,減少了不同地區間的行政壁壘,促進了城市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對于東城區而言,區劃調整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統籌整合資源,實現南北聯動,進一步放大并強化原東城和原崇文兩區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文化優勢,聚合各方要素,促進舊城風貌整體保護,增強區域服務功能,提高區域綜合承載能力,為全面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多年來,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依托優質高效的政府服務、相對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東城區的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公共服務發展水平始終位于全市前列。
  總面積41.84平方公里的新東城,每一寸土地都產生著巨大的“鉆石”效應: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00億元,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財政收入超過100億元,各項重要指標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而行政區劃調整,為新東城在更大的空間內整合利用各種資源、集中財力辦大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例如,區劃調整后,以東單商圈為中心,向北可延伸至雍和宮,向南則連通至崇文門外、紅橋商圈,新東城將形成穿越中心城南北的重要商脈。
  更重要的是,新東城是全市歷史文化遺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是最能集中體現“首都文化”特質的城區,中心城僅有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一故宮、天壇都位于新東城,從永定門到鐘鼓樓7.8公里的傳統中軸線“文脈”縱貫全區,這更加凸顯了東城區在首都打造“文化之都”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新東城還是北京市軌道交通線最為密集的城區之一,已建成的地鐵1、2、5、13號線以及即將建成的6、7、8、14號線,貫穿全區,轄區內坐落的北京站、東直門綜合交通樞紐,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交匯地和集散地。
  在國內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節點的“十二五”時期,作為國家首都的北京,將進一步增強面向世界的服務功能,在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競爭、交往與合作,更加需要發揮首都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作用,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彰顯城市獨特的文化魅力,這為東城區的文化核心地位強化和作用的發揮,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時機。
  作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始終領跑的東城區在聚集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等高端資源、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綜合服務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兩新四化”發展戰略
  
  根據未來20年戰略規劃,未來的東城區將成為首都政務服務重要承載區、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區、國際知名商業中心、北京高端服務業重要集聚區和宜居宜業文明城區。
  而從規劃到最終目標的達成,東城區也已經確立了“兩新四化”發展戰略的實現路徑。所謂“兩新四化”戰略是指,打造文化新引擎、拓展發展新空間,進而實現東城區產業發展高端化、公共服務優質化、城市運行智能化、區域發展均衡化。
  無疑,“十二五”時期,將是東城區顯現“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窗口區”發展定位的關鍵階段。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時期,東城區在“文化強區”方面,將圍繞北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目標,把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作為首要任務,以挖掘區域文化價值為主線,著力激發城市文化活力,推動“首都文化傳承、文化經濟融合、文化服務提升”三位一體發展,進一步彰顯古都風貌,不斷增強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服務能力,增強文化國際影響力,提升文化軟實力,使文化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新動力,使東城區成為展示首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經濟發展方面,東城區將堅持“高端化、低碳化、集約化”發展方向,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服務經濟主體地位,逐步壯大文化經濟規模,積極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提高產業集約化發展水平,構建“一軸兩帶五區”的整體空間格局以促進區域整體功能最優和整體效能最大化?!耙惠S”包括北京傳統中軸線及周邊輻射帶動區域,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兩帶”指王府井商業發展帶和東二環高端服務業發展帶,其中,王府井商業發展帶將加強地下空間開發,促進王府井大街與祈年大街、金寶街、東單銀街與崇外大街互動發展,實現南北“商脈”連通;東二環高端服務業發展帶將以東二環為軸線,向兩側拓展,同時完成北京站地區的改造,使北京站成為連通南北商務發展的樞紐節點。“五區”則是指和平里商務新區、雍和文化創意集聚區、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區、永外現代商貿區。
  在均衡發展方面,東城區將加快區域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綜合利用,進一步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優化調整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進公共服務的標準化、社會化、信息化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在社會管理方面,將推進“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區”建設,做好人口、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創新服務管理,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加快舊城人口向朝陽、通州、順義等地的疏散,并為疏散地引入東城區的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吸引市民主動搬遷。
  在城市管理方面,東城區將逐步實現城市精細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和魅力,為推進北京世界城市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早在行政區劃調整前,原東城區便已開始摸底地下空間的資源狀況。經初步統計,原東城區確定有8平方公里的地下可利用空間,若再加上原崇文區的地下空間資源,這些都將會為新東城的產業發展提供新的舞臺。
  縱觀全世界對地下空間的利用,除了城市基礎設施、城市交通等特定目的之外,商業服務業都是重中之重。而大力發展高端商務服務業,恰恰也是東城區產業發展的重點。
  除了大量可利用的地下空間資源,地上的空間仍然可以優化,比如

東城區龐大的四合院資源。“現在四合院只能住人,由于在市政配套接入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四合院住人其實已經成了城市發展的包袱,但若是在這些四合院引入一些適合區域功能的總部企業,就會成為北京獨具特色的四合院總部經濟區,這些原來被視為‘包袱’的地方,也會因此成為東城區發展的新優勢?!睎|城區負責產業促進的某領導如此解釋。
  據了解,目前東城區正在對地安門地區的近30個四合院改造重建,已有國內多家企業表達在此落戶總部的意向。
  在“空間資源”之外,東城區最為外界所熟知、也是最具特色的可利用資源當屬“文化資源”。除了中軸線串起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之外,區內的18.5片文保區,占全市舊城內歷史街區總數的56%;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67處,占全市總數的14.1%;掛牌保護院落413處,占全市總數的62.7%,這些都是新東城提升城市品質所依賴的特有資源,也是引領區域跨越發展的新動力。
  更重要的,東城區已經找到了借助傳統文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橋梁”。這個“橋梁”就是通過文化提升品質,用品質吸引要素資源,用要素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2+4+3”產業體系
  
  作為首都核心區,打造有競爭力的高端產業體系是新東城今后五年的重頭戲,也是實現區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
  當前,新東城對兩區合并之后相關產業政策的合并已經完成。據了解,原來兩區針對相關產業的12項政策、113項內容,通過合并同類項,現已合并為7個政策、66項內容,將繼續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除此之外,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東城區將每年增加專項資金,對相關產業在東城的發展壯大給予扶持。
  而在產業的優化升級上,“十二五”時期,東城區將著力構建“2+4+3”的高端產業體系?!?”,即兩大優勢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商業服務業;“4”是金融業、信息業、商務服務業和旅游業等四大支柱產業;“3”是未來重點培育的中醫藥、體育和低碳服務業等三大新興產業。
  東城區是首都文化的核心區,擁有中國傳統皇家文化為代表的獨占性資源,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7.8公里中軸路更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依存的重要土壤,雍和產業園已經集聚了相當數量的文化創意產業企業,此外東城區還占據著老北京王府井、西單、前門、隆福寺等四大商圈的3/4強,因此將文化創意產業和商業服務業確立為優勢產業是東城區的必然選擇。
  四大支柱產業則是依據東城區金寶街、東二環交通商務區及其周邊金融、信息、商務服務等高端產業的發展,以及擁有故宮、天壇等傳統旅游資源的先天優勢而作出的客觀選擇。
  而之所以將中醫藥、體育和低碳服務業確立為三大新興產業,東城區也有著無可比擬的發展優勢:東城區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的兩大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也是國家體育總局批復的國內六大體育產業基地之一,而且是中國北方惟一的基地,此外在東二環周邊集聚著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國內能源巨頭和相關服務企業,造就了其北京綠色金融商務區的發展雛形。
  其實,“2+4+3”的產業體系本身具有強烈的內部聯系,比如東城區的能源總部,是面向全國甚至全球的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和結算中心,所從事的業務既是一些高端商務活動,也需要金融的支持,而其現代化的建筑與傳統文化資源相結合,形成的是東城旅游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獨特景觀,因此“2+4+3”產業體系在東城是互促發展、相互配套的產業系統。
  對于兩大優勢產業的引領作用,東城區也有著宏偉的設想。當前,東城區重點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已經占到了全區GDP的63%,“十二五”時期,東城區的初步設想是實現重點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達到68%。
  采訪中,東城區政府產業顧問古波向記者表示,東城區的文化創意產業,完全有條件在北京獨占熬頭?!按蠹覍|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高成長性是沒有異議的,而且東城的文化資源也多為全國的獨占性資源,這說明,東城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著巨大的潛力?!?
  對于東城區特有的文化資源,以及人藝、中戲、中央美術館、國子監等這些獨有的空間資源載體,古波認為,“十二五”時期,政府需要制定一個文化創意企業產品創新的機制,讓文化創意企業能夠在這些東城區的空間載體內創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文化產品。
  在他看來,如果東城區能夠經常誕生諸如“紅磨坊”、“圖蘭朵”等響譽世界的文化產品,不僅可以使東城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獨樹一幟,而且是落實“首都文化中心區、世界城市窗口區”定位的最為直接的體現。
  拈一絲緒可窺全局,睹一葉黃而知秋至。開發獨具特色的創意產品,只是提升東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的一個切入點,而對于除此之外其他產業的高端發展,只要找準切入點,同樣都會進發出更強大的發展勢能。
  勿庸置疑的是,在“十二五”轉變發展方式的大勢下,“2+4+3”產業體系的確立,將會引領新東城的產業發展向“高端化、集約化、低碳化”漸次升級。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999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