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低碳城市規劃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全球氣候惡化的背景下,低碳城市的城市發展模式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立足在城市發展的高度,分析了低碳城市的概念與基本特點,并從多方面對低碳城市規劃基本原理進行了詳細闡述,促進城市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低碳城市城市規劃概念特征原理生態城市
  在全球環境氣候惡化的前提下,人們越來越強烈的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于是建設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也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因此,低碳城市的規劃既符合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是實現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 低碳城市的概念
  認識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認識到低碳城市實際也是屬于生態城市的范疇,追求低碳城市建設,實際上也是在追求生態城市的建設。低碳城市是實現生態城市過程中的初級階段,是以減少碳排放為主要切入點的生態城市類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這樣理解:將低碳目標與生態理念相融合,實現“人―城市―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復合人居系統,從而形成低碳型生態城市。
  2 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特征
  認識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須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規劃原理去規劃設計,自覺的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2.1 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為人們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行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點,也相對容易量化衡量,因而也較容易把握和實現。低碳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具體方法和技術體系,至少有以下三點:一是低碳城市發展指標體系;二是低碳經濟技術和低碳能源技術;三是生態技術等。
  2.2高效性
  城市作為一種高度集聚性的人類聚居地,人們的生存途徑不同、生活水準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競爭激烈,行為效率也就高了。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現在城市的生產、運行和維護成本的低能耗趨于最小化,城市物質與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將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規劃內容的高效性主要應體現在城市能源系統的高效率,城市轉換系統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轉系統的高效率。
  2.3 循環性
   “循環性”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態系統內在運行機制。低碳城市的循環性特征體現城市各個系統和各個層面的良性循環,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1)通過自身生態系統的完善,對改善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循環起積極的作用;
  (2)城市循環的內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3)城市各個系統以及整體的城市系統的循環速率比較合理、且保持整個城市循環系統平衡;
  (4)循環機制明確模式正確;
  (5)能識別、能解決阻礙城市系統良性循環中出現的問題。低碳城市規劃設計就是遵循這幾種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學的手段,通過原理設計,使其更加系統性,從而達到良性循環。
  2.4 和諧性
  低碳城市的和諧性,一方面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貼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結合自然發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諧性更主要的是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低碳城市不是僅用自然綠色點綴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人與人關系和諧的社會。
  3 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
  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是指導低碳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對于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3.1 良性循環原理
  良性循環原理的核心是指低碳城市要充分考慮各系統關系及城市與區域關系,從未實現城市發展的趨優性。其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1)系統性原理
  城市環境已經屬于自然環境加人工環境的環境系統,城市環境系統所具有的自然性、人工性、開放性、相依性等特點,使其成為生態系統中最為復雜的類型之一,從而決定其必須考慮系統的良性運轉。
  一方面,規劃建設內容的系統性與完整性。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不僅是物質空間的建設,而且還應注重人的環境素質的培養,致力于經濟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建設、城市生態支持系統的建設和長遠的發展框架建設等。另一方面,規劃建設需要完善城市低碳生態系統功能。低碳城市規劃建設應當運用生態學的生態系統基本功能的理論,從生物生產、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等系統功能的角度著手,進行低碳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的組織實施。低碳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是實現低碳生態系統與外界協調平衡的必要條件,而從低碳系統的角度進行低碳城市規劃建設,將有助于實現城市系統高效、循環的“自運營”,減輕城市建設與發展對區域的生態的負擔,將城市建設成為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的人居系統。
  (2)區域性原理
  城市的發展是在一定區域背景下展開的,城市與其賴以生存的區域,是唇齒相依的關系。低碳城市是一定區域社會、經濟、自然的綜合體。城市要實現有機的生態發展,區域原理可對此發揮有益的作用。
  首先,必須在城市和區域之間構筑有機、緊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聯系網絡,形成復合系統。通過統一規劃和建設,使水資源、市政、教育、醫療等資源能與城鄉共同使用,使資源在城市和區域農村間復合循環利用,同時協調城鄉基礎設施投資,保證城鄉更大范圍的支持和覆蓋;整合城鄉發展,保持城市生態平衡,使城市與區域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的共生體。其次,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還要注意區域差別。
  3.2 生態調控原理
  低碳城市作為生態城市的先鋒軍,其規劃建設需要以生態學原理為理論基礎,對低碳城市進行符合生態學原理―自然原理調控。一是城市空間結構模式要結合自然。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建設的框架,決定了城市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態。低碳城市的空間結構要充分的結合自然,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氣象、水文等。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要結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態調控須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促進生態服務功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護林帶、公園等要素形成綠色基礎設施的基本空間格局,從而保證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間設計結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間設計主要是通過空間要素的生態化規劃布局達到系統自我循環和自我調節,減少對環境的消耗和污染,實現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3.3 層次原理
  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網絡,具有復雜的結構。實現低碳城市需要區別各層次的共性和差異,層層推進,一環扣一環。層次原理的特征之一是通過改善縱向狀態促使途徑趨適。低碳城市規劃作為指導和協調多部門利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合理組織城市空間環境的戰略部署,必須在區域規劃、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修建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以及建筑設計和施工等層面都貫徹低碳化、生態化的基本概念,并使層次之間關系協調、層次遞進。
  當前,我國與人居環境發展密切相關的國情包括:①資源短缺;②人多地少;③經濟貧窮。資源短缺、人多地少決定了我國的建設只能走資源、土地節約的道路;經濟貧窮決定了我國不能停止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動搖。中國的經濟及大多數城市的70%以上的能源來自煤碳,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走向帶來極大的影響,相當一部分的生態空間受到蠶食和沖擊。中國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出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高潮,中國城市環境也將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實情,應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經濟,立即動手開發新能源,遏制污染,發展經濟,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4 結語
  總之,促進城市良性發展,低碳生態城市規劃是一個重要戰略。低碳城市規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我國低碳城市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低碳城市的規劃建設需要循序漸進,不僅僅需要技術、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進步,更需要城市居民對于低碳城市生活的真正領悟,只有通過全方位的進步才能建設成真正的低碳城市。
  參考文獻
  [1] 李國亮 任鎮英 龔葳,低碳城市規劃理論研究[J]山西建筑,2010.12
  [2] 王姍姍 周麗曉 顏燕,淺談低碳城市規劃[J]知識經濟,201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789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