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煤炭技術改造的看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通過筆者多年的經驗,發表個人對煤炭技術的改造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煤礦 ;技術改造
  1 煤礦技術改造的意義
  1.1 技術改造是煤礦擴大再生產的根本途徑
  煤礦的特點是地下作業,采掘工作地點不斷移動和更替,并且要同水、火、 沼氣、煤塵和礦壓等自然災害作斗爭。由于向深部發展,礦壓增大,沼氣增多,溫度升高,水量增加,技術和管理工作將愈來愈復雜。即使為了維持簡單再生產,也要對各個生產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如果提高礦井生產能力,實現擴大再生產,就更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同時,企業擴大再生產需充分發揮企業現有固定資產潛力。因此企業要想發展生產,就必須把立足點放在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上面。如果對原有固定資產恰當地進行技術改造和現代化改裝,其中相當一部分固定資產可以煥然一新,接近甚至達到新設備的水平,使內部潛力得以充分發揮。
  1.2 技術改造是推廣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的重要保證
  煤礦企業一般都有幾十年以上的服務年限。礦井生產能力是在礦井設計時根據當時的地質條件、生產技術條件所確定的,隨著采煤技術的發展和開采工藝的改進,原有礦井設計能力已不能適應現代采煤技術對生產規模及生產工藝的要求,因而必須對原礦井進行技術改造。因此一方面要對老礦井的井巷提運能力,通過刷大斷面進行擴大,改革原有采煤工藝,以適應大型新技術應用的需要;另一方面,無論引進或國產的新型普采及綜采設備,設計再合理,適應性再好,如果不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技術改造,也不能完全適應礦井的各種條件,因而也需要對新型設備本身進行改造,這樣新設備才能在特有的礦井條件下發揮最佳效能。由此可知,新技術在老礦井中的成功應用,很大程度上要靠對原礦井與新技術本身的技術改造來保證。
  1.3 技術改造是實現煤礦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煤礦的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術裝備的現代化。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采礦技術和裝備發展很快,過去技術裝備的更新周期大致為20~25年,現在一般為10~15年。礦井必須通過技術改造來更新裝備,這是提高礦井技術裝備水平,加速煤礦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同時,實現煤礦現代化需要不斷提高企業素質,而技術改造是提高企業素質的重要措施。企業素質一般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管理素質,一是技術素質。技術改造是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企業素質(特別是技術素質)、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眾所周知,一個企業能否根據社會需求,利用技術進步成果,引進新技術,采用新工藝,不斷推出市場需要的產品,是決定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是衡量企業素質高低的主要標志,也是技術改造的直接目的。
  1.4 技術改造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
  技術改造投資少,增產快,周期短,可快速提高生產能力和資源回采率,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與新建同樣規模的企業相比,技術改造一般可節省投資近1/2,建設周期可縮短一半以上。不僅知此,發揮自身優勢,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能源,降低消耗。如協莊礦從1988年開始的改擴建,礦井凈增生產能力60萬t,投資僅1億多元,這與建設一個同等生產能力的新礦井相比,不僅投資少,而且建設周期大大縮短。
  2 我國煤礦技術改造發展的進程及現狀
  2.1 我國煤礦技術改造發展的進程
  我國煤礦的技術改造,大致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建國后5年恢復時期,全國煤礦在民主改革后,接著進行生產改革,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煤礦進行初步的改造。這一時期技術改造的主要內容是改變落后的采煤方法,即采煤工作面改變手鎬落煤、人力拉筐,推廣使用截煤機、聯合采煤機和刮板輸送機;掘進工作面使用了裝巖機;井下運輸取消了畜力運輸和人力推車,使用了電機車。經過改造,礦井技術面貌有很大的變化,逐步實現了正規生產和安全生產,并迅速提高了生產能力。
  第二階段為60年代至80年代的前5年,這一時期煤礦技術改造時緩時緊,但主要是在前一階段改變原始、落后技術面貌的基礎上,選擇資源等條件較好的礦井,圍繞集中生產、改進開拓部署、簡化生產環節、健全系統等方面進行技術改造。與此同時,大規模地開展了采掘工作面工藝設備和頂板支護的改造,特別是70年代引進綜采、綜掘先進技術,使我國煤炭工業的技術進步有了新的發展。
  第三階段為“七五”和“八五”時期。這一時期煤礦技術改造工作的重要特點是,除對礦井改、擴建朝著大型化、現代化、合理集中生產的方向發展外,還開始注意改變煤炭企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如加大對礦區配套、煤炭深知工等方面的綜合配套改造,從而使煤炭工業的技術改造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2.2 我國煤礦技術改造發展的現狀
  (1)在技術改造的認識上重視不夠。表現在重基本建設輕技術改造,重外延輕內涵,熱衷于大搞基本建設,重復建設,投資膨脹,擠占技改資金,忽視技術改造管理,缺乏整體規劃,盲目性較大。其實,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不同,技術改造既不完全離開煤礦原有經濟技術基礎,又不完全保持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既要利用煤礦原有基礎,又要改造煤礦經濟技術基礎,這是技術改造的一個重要特點。從資金來源上,技術改造主要利用補償基金對煤礦現有的生產設施和生產條件進行更新、改造:而基本建設則主要利用積累基金新建煤礦企業,或對現有煤礦企業進行擴建、改建及恢復工程等,以擴大生產能力為主要目標,是一種外延性擴大再生產。
  (2)在技術改造的決策中存在偏差。決策時不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對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目標三者之間缺乏綜合分析 不能園地制宜,根據本企業的特點,有計劃、有重點、有層次的進行,決策盲目草率,以致出現了設計的修改、工程的返工,拖延了工期,浪費了技改資金。
  (3)對技術改造的“人、財、物”等方面綜合平衡不夠。往往對技術改造所需的“財、物”,即資金、材料和設備比較重視,而忽視了“人”的因素.忽視了技術改造隊伍的培養,對科技人員缺乏相應的鼓勵和傾斜政策,導致技術隊伍不穩定,削弱了技術力量,影響了技術改造工作。
  3 煤礦技術改造的內容和應遵循的原則
  3.1 煤礦技術改造的內容
  (1)擴大井田范圍。礦井儲量是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由于礦井生產能力的提高,在井田范圍不變、儲量不增加的情況下,礦井壽命就要縮短,因此必須加強地質勘探工作,增加儲量,向外部擴大井田邊界,向深部開拓新水平,以延長礦井壽命。擴大井田范圍是礦井合理集中生產和產量增長的必然要求,也符合礦井設計、生產發展的客觀規律。擴大井田范圍的基本途徑主要有:隨著井田勘探程度的提高,井田深部邊界內下發展:擴大井田走向長度,園地制宜地合并小井,向深部煤層發展,解放呆滯煤量,提高資源回收率。
  (2)合理集中生產。礦井集中生產是國內外煤礦生產發展的客規律和必然趨勢,但是,并非在任何條件下都是生產愈集中愈好。合理集中生產就是在具體的礦山地質條件下,按其不同的技術裝備和生產管理水平,以取得較好經濟效果為目的的集中生產。我國通常以礦井、水平、采區和工作面四個方面的生產指標,即礦井年產量、水平年產量、采區年產量和工作面單產來衡量礦井生產集中化程度。礦井合理集中生產有礦井集中、水平集中、采區集中和工作面集中等4個主要途徑。
  (3)礦井主要生產系統的環節改造。對礦井生產的薄弱環節進行單項工程的技術改造,使各環節能力配套,是礦井技術改造的主要內容。單項工程技術改造所需資金少、工期短、見效快,通常都能取得較好的技術經濟效果。環節改造單項工程的具體內容幾乎包括礦井生產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采掘機械化設備更新改造、礦井提升系統改造、大巷運輸系統改造、輔助運輸環節改造以及通風、排水、地面生產系統的改造等等。
  3.2 煤礦技術改造應遵循的原則
  (1)技術改造必須要堅持以內涵為主擴大再生產的原則。技術改造可以達到增加煤炭產量的目的,但技術改造不是為了單純的擴大生產規模,而是依靠技術進步改造落后的技術裝備和工藝,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來擴大生產規模,不能把技術改造變為外延擴大再生產。
  (2)堅持以技術進步為前提的原則。礦井技術改造必須堅持采用新技術,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進行,著力于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在同一水平線上簡單的以舊換新.延續落后的生產技術。
  (3)技術改造要講求經濟效益的原則。技術是為特定的經濟目的服務,只有技術上的先進性,而無經濟上的合理性,脫離經濟價值,就失去了采用先進技術的目的和意義。因此要搞好煤礦技術改造工作,必須合理的安排和使用資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9829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