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高等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之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自古以來,工程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的全球化使地球變得扁平化,促使資金、產業、市場、商品、文化和資源在扁平的地球里流動開來,并帶來產業的快速轉移、轉型和升級,以及環境污染、資源浪費、金融危機等全球性負面現象。工程科學技術面臨的已不僅是工程技術的問題,建立在科學與技術之上的包括社會經濟、文化、道德、環境、法律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觀,大系統觀”在這種背景下提了出來,這對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教育該何去何從?應當如何適應社會的變革,培養可以跨學科的、優秀的創新型人才成為必須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高等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內在聯系
從人類開始有教育以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作為教育的兩極就一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體現出一體化、分化、矛盾沖突與互動發展的特征。事實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是在矛盾沖突與融合的過程中互動發展的,經歷了融合、分離、再融合的辯證發展過程。工程科學技術作為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征服自然的經驗知識的凝縮。它一方面可轉化為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武器,另一方面也為人類進一步認識自我提供階梯。人正是在不斷創造外部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豐富發展自身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使之趨向自由和全面的發展。人類跨出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工程科學教育的巨大開拓作用;同時,工程科學在認識、改造外界環境的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人的內涵,并在促進科技進步的同時促進了人文教育目標的實現。
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工程技術科學為主要學科基礎、以培養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工程師為目標的專門教育。它是工程和教育兩個系統的“交合”,既具有一般的教育共性,又具有顯著的工程特性。
縱觀人類發展史,工程主要是通過綜合科學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具有科學性、實踐性、集成性、創新性等特點,它要求考慮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等因素;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與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在于塑造、陶冶、感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人文和工程其實就是在人類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不斷形成的兩種知識和能力,人文強調“做人”,工程強調“做事”,都是人類發展必不可少的兩種分力。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相通相融則“育人”,相割相離則“制器”。工程與人文是相輔相成的,工程教育應與人文教育相通相融,這是培養可以跨學科的、優秀的創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時代的必然趨勢。
高等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
當前,人類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技術正在快速進步,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特點。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使學科間嚴格有序的邊界到處被突破,不斷相互融合,邊界變得模糊不清,世界在交叉和綜合中前進。
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科學、認知科學、納米技術、環境科學的不斷出現和快速發展,使得在某項科學領域里包含了許多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以及相關的核心技術,科學技術日益會聚,工程問題日趨復雜,科學和工程學正向多學科整合轉變,工程師面對的是多重問題的解決,由此改變了對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技能要求。教育和培訓也要隨之改變,以使培養出來的工程師和科學家能夠適應多學科的團隊,還要具備一定領導協調能力。這就要求工程師在擁有扎實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基本能力以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與經驗。因此,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堅持走多學科發展的道路,堅持人文教育與工程教育相結合,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力相對單一,不同科類的知識依然相互分離,知識面過窄,綜合性的課程還不多見,在理論與實踐環節中缺乏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在學生的學習環境方面也缺乏對人文教育的應用。致使培養出來的工程師缺乏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不利于工程師領導力的形成,這與構建人力資源強國是相違背的。耶魯大學工學院院長D.AllanBromley曾說:“我愈來愈認識到,在一般的工程項目中,決策的前面10%部分承擔著處理隨后進入該項目的全部資源80%~90%部分的任務。遺憾的是,大多數工程師在參與重要的最初決策時卻顯得底氣不足,原因是這些決策并不是純技術方面的決策……我們需要更多的工程師能夠著手決策的全過程?!敝袊F在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數量是美國的近10倍,但我國優秀工程師培養的總體質量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合格的工程技術人才,不僅要具有較深厚的專業基礎,也同時要具有較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較寬的系統科學視野、較高的科學道德規范、對人類社會同自然的關系有較深刻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所培養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在融入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中實現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統一。
高等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的路徑選擇
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相同之處是教育,不同之處是工程與人文。因此,從教育本身的發展和工程與人文各自的內核考察,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作為教育的直接表象,包含了教育科學本身的科學屬性,在服從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其結合自然要經歷融入、相容和一體化三個階段。融入是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的前提和條件,相容是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的基礎,一體化是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的集中表現。因此,從發展過程的角度來看,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主要表現在:(1)相互尊重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存在價值;(2)相互滲透教育內容;(3)相互補充完善教育功能;(4)相互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5)在競爭中互動發展;(6)走向一體化。
從教育環節本身的角度來看,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效地組織各種教育影響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身體、心理、能力等方面獲得一定的發展。教師在這個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集中表現在教育環節的教育影響、教育者、受教者這三個基本要素中。
教育影響層面
教育影響是教育過程中內涵比較豐富的一個概念,除教育者、受教育者外其他的所有影響因素都可以歸入教育影響,關鍵因素是課程、課程實踐、校園環境。
課程
首先,在構建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時,要重構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課程結構、內容、教學過程的安排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德、智、體全面發展為總體的教育目標,以學科大類和學科群為背景構建新的普通基礎和工程科學基礎課群,使人文教育真正成為總體教育目標的重要的、內在有機組成部分,奠定學生既會做人又會做事的綜合基礎。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了學分制選修
課模式,包括必選、限選和任選三種方式。如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等學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在總學分中的比例已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現在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次,注重人文課程開設的連續性,保證每個學期都開設一定數量的人文課程,對受教育者有一個持續的熏陶教育作用。
再次,開設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的綜合課程,可由人文社科教師和工程科學教師共同設計完成,徹底擺脫過去狹窄專業教育模式的束縛。同時,在工程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同時洞悉有關技術知識是怎樣產生、生效和組織起來的。例如:在給學生上基礎光學課程時,關于光的折射問題的引入與研究,就可以將《沁園春?長沙》中“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同時引入課程中,即從文學的表現性和科學的真實性兩方面給予學生生動的教育,這就是一種融合的課程,當然比將詩詞鑒賞與光學課程割裂開來有效得多。
課程實踐
如今的工程教育不僅局限于書本理論知識學習,而是更加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具體項目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工程訓練中心開設綜合性的工程訓練項目是實現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在工程實踐環節中有機融合的有效途徑。在具體項目的設計中,應該充分統整有關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有關知識,將其置于具體的社會情境之中,考慮項目可能產生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影響及其后果,可通過適當壓縮實踐操作性的課時,抽出部分課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項目預算、管理以及市場規模等方面對項目加以研討和分析,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通過這類綜合工程訓練項目的實施,不僅會讓學生意識到環境、政治、經濟、人文、倫理等因素是實際工程的限制條件,而且會讓其在實踐工作中自覺地加以運用。除了校內實習外,還應加強在校外實踐中統整人文教育與工程教育。通過企業實習,學生能了解企業運作和管理的內在規律和相關規定,更好地接觸工程實際,因此它是培養學生工程管理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
校園環境
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是學生同時接受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直接素材。小到宣傳欄的陳列,大到文化活動的開展,都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習環境的構建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工程技術與人文社科的有機結合。此外,把人文教育的內容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形式相結合可作為兩種教育在課程之外的一種有益補充。例如: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中讓學生不僅要注重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還要注重項目的社會責任等等。
教育者層面
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執行者,是教育的主導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深遠,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受教育者的素質。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通識教育作為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的一種體現在大學逐步得到重視,相應的學科綜合性越來越強,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教師不斷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具備對知識進行融合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師要以批判的精神變革已有的思維方式,改變自身那些狹隘的、分裂的思維方式,建立適應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思維模式。工科專業的教師不但需要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而且需要廣博的人文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能給學生講解公式定理的運用還要能介紹相關科學家的背景??梢圆捎脜f同教學法等手段實現上述目的。所謂協同教學就是由人文社科教師和工程學科教師共同組成教學團隊來設計教學內容并加以組織實施。這種方式主要通過不同領域的教師在課堂上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兩種教育的整合,同時可輔以項目研討的形式開展此類教學活動。
受教育者層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教育影響只有通過受教育者自主地選擇與內化才能成為受教育者實際掌握的能力。許多專家學者在討論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問題時,都僅從教育機構等客觀方面出發分析探討教育機構能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而忽視了受教育者作為具有自主意識的學習主體在整個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學生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識的能動性不僅在于通過實踐形成正確思想理論,更重要的是以思想、理論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為現實。因此,除了強調教育機構為受教育者提供的所有良好的客觀條件外,還必須加強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識培養,只有從學生自主意識培養下手,才能形成整合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長效學習機制。工科學生一進校就應該讓他們清楚地明白,他們不僅要學習工科專業知識、掌握公式定理,還要具有人文素養,關鍵是要有意識地自主學習,增強文化底蘊。只有同時擁有科學知識和人文背景的工科人才才能成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工程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49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