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等音樂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音樂學院旨在積極探索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等音樂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和途徑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構建“雙學位”聯合培養、“本碩直通車”聯合培養、“外培”計劃交叉培養、外籍專家進課堂、“互聯網+”教育等多種協同培養路徑,為新時代國際高等音樂人才的培養拓寬思路。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音樂人才;培養模式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教育國際化是高校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的必經之路。2015年,中國音樂學院(以下簡稱學校)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提出“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的現代大學理念,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逐步走上“扎根民族、繼承傳統、博采眾長、大膽創新”的開放發展之路。2017年,學校繼續擴大教育開放程度,倡導成立“全球音樂教育聯盟”,來自全球三十一所世界一流音樂院校與學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世界各國學生的學習互訪、學術交流、資源共享、國際化復合人才的培養打造了平臺,也為學校加強教育國際化、對外交流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奠定了基礎。教育國際化在促進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擔負著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作用,如何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國際化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1.以“走出去”聯合培養模式拓寬音樂人才培養路徑
  “走出去”聯合培養是學校通過與國外大學建立合作辦學或聯合培養關系,為學生提供一流音樂院校的學習和深造機會。通過跨國交流,學習國外優秀音樂文化知識,增強演奏和演唱技能,為國際化優秀音樂人才培養拓寬渠道和空間。
  一是“雙學位”聯合培養模式。“雙學位”聯合培養,是與國外大學或者大學下屬學院合作開展的聯合培養項目,兩個學?;フJ課程、互換學分,對達到畢業標準的學生分別頒發兩校學位證書。在“雙學位”聯合培養模式下,學校計劃與英國利茲大學音樂學院開展本科“2+2”聯合培養項目,與英國約克大學音樂學院開展碩士研究生“1+1+1”聯合培養項目?!?+2”項目針對本科二年級(四年制專業)和本科三年級(五年制專業)學生,試點開放流行音樂、音樂制作、音樂商務、爵士音樂四個專業,學生在學校完成前兩年/三年課程,在利茲大學音樂學院完成后兩年課程。“1+1+1”項目,針對碩士研究生一年級學生,第一年,在學校完成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學分;第二年,前往約克大學音樂學院修讀相應課程,申請碩士學位;第三年,返校完成畢業環節,申請藝術學碩士學位。
  二是“本碩直通車”聯合培養模式?!氨敬T直通車”聯合培養模式針對本科高年級學生開展,畢業后直通國外大學或者大學下屬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目前,學校的“本碩直通車”聯合培養模式有“3+2”“4+2”“4+1”三種形式。“3+2”“4+2”聯合培養項目,是與美國舊金山音樂學院以聯合開設現代音樂系為試點,為學校本科三年級(四年制專業)和本科四年級(五年制專業)學生開展的合作培養項目。該項目計劃首批開設電子電腦音樂作曲、電影電視音樂作曲、爵士與流行音樂表演三個專業,學生在修滿本科階段全部學分后,赴舊金山音樂學院完成為期兩年的碩士課程,申請碩士學位。此外,該項目為赴美國學生提供硅谷、好萊塢等世界著名企業定期實習和培訓機會。學校也借此機會為舊金山音樂學院開設“管弦樂器中國作品演奏”“中國器樂演奏”等課程;中國音樂文化“4+1”聯合培養項目,是美國歐柏林音樂學院為學校本科四年級(五年制須四年修滿本科全部學分)學生開展的音樂教育學科合作培養項目。該項目計劃于2020年開始執行,以“培養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和全球文化視野,有較高的音樂專業能力、知識和較強的雙語工作能力,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協作意識的可持續高級專業人才”為目標,為學校修滿本科學分的優秀學生定制為期13個月的研究生課程,學生在歐柏林音樂學院修滿學分,考試合格,即可獲得碩士學位。
  三是“外培”計劃交叉培養模式。“外培”計劃交叉培養模式是非學位、短期合作交流項目。學校積極響應北京市教委關于“外培”計劃的文件精神,與境外多所知名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簽訂外培協議,輸送多名優秀音樂人才進行訪學?!巴馀唷庇媱澥箤W生獲得短期的交流機會和學費資助,激發了優秀學生的交流和學習熱情,為北京“四個中心”建設成功儲備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優秀音樂人才。
  2.以“引進來”合作交流模式創新音樂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外籍專家進課堂?!巴饧畬<疫M課堂”是學?!罢堖M來、走出去”開放性教育政策的重要舉措之一。實施以來,學校先后從美國、芬蘭、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新加坡7個國家聘請了13名外籍專家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覆蓋美聲、作曲、指揮、鋼琴、長笛、單簧管、小提琴、中提琴等多個專業,并聘請國際知名專家擔任指揮系、作曲系主任,將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思想直接引入教育教學改革,帶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除長期聘請制度外,短期的外國專家來校交流、訪問及講學也融入到教育教學和藝術實踐中,大師班、匯報音樂會、國際比賽、交流座談會,已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的一部分。
  二是“互聯網+”教育模式。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給教育全球化、國際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教育模式,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使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學校將中國聲樂、中國器樂名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授課內容制作成網絡公開課程,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同時,與世界一流音樂學院建立合作,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遠程課堂同步授課,是打破傳統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育國際化的大勢所趨。
  國際化音樂人才培養模式問題探析
  1.做好課程銜接
  聯合培養模式為學生在拓寬學習路徑、獲得國外求學經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跨國院校的課程是否得到有序銜接?分階段、跨院校的培養模式能否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讓學生獲得完整的知識結構?階段性的跨國、跨院校學習經歷,存在嚴重的課程脫節問題。教育國際化不是簡單的跨院校、分階段學習,而要經過雙方多輪深入論證,為學生量身定制科學、系統的培養方案,只有將“人才培養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深入到專業、課程、教學、實踐等核心要素中”[1],才能實現國內和國際課程的有效接軌,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縱向銜接和橫向配合。
  2.實現中西貫通
  簡單的“引進來”“走出去”并不意味著實現了教育國際化。當教育國際化從單一的追求國際化轉向為“在尊重本土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化”,才抓住了國際化的核心要義和初衷。如何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西方人才培養之精髓,集中西文化之大成,這不僅需要學生刻苦鉆研以求得融會貫通,更考驗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組織者、設計者、管理者、教授者的智慧與能力。
  3.避免人才流失
  當今乃至未來音樂領域的競爭,說到底是音樂人才的競爭。伴隨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入,高層次音樂人才流失日趨加劇,帶來了人才培養和人才流失的現實矛盾。如何打通發展“痛點”,扭轉人才流失局面,吸引優秀人才歸國,服務國家及地方的音樂事業發展,需要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配套相關政策,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吸引音樂人才回國。
  參考文獻:
  [1]任友群.“雙一流”戰略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6(5):15-17.
 ?。ㄗ髡邌挝唬褐袊魳穼W院教育教學中心)
  [責任編輯:翟 迪]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797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