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鐵投資的故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周其仁

  幾乎所有關于中國經濟的重要文告,都少不了“政府主導”這個詞。走進現實經濟,與此對應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
  早年改革一度高舉的“政企分開”大旗,也許是敵不過普遍現實的緣故,色調日趨暗淡。相反,高歌“政府主導”的理論和政策基調大行其道。不少理論家論證,“政府競爭”不但是中國奇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還是中國模式的真正秘密所在。偏好夸張風格的,還說這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好的經濟制度”。這里說點我的保留態度。
  
  “定價”
  統計說,直接的政府投資在全部社會投資中的比例早已大幅度降低。這是事實。不過進入財政預算的投資項目,只是全部政府投資中的小部分而已。在財政預算之外,有一片廣闊天地。譬如各類國企投資,要不要算入“政府投資”范疇,各國的國情不同,算法也不同。中國一般不算,但從實際情況看,國企投資常常是“更自由的”政府投資,除了免受人大審議,行為邏輯與政府投資如出一轍。
  以新任鐵道部部長盛光祖最近談及的高鐵票價為例。他說,高鐵(京滬直達)的“票價,是企業根據鐵路建設成本、運營成本來測算的,最終的票價,將按照價格法的程序,經過測算后報批”。聽起來,這里用的是“成本定價法”,即“企業”――其實就是政企不分的鐵道部自己――根據各項成本加以測算后得出,再經報批才能最后決定。成本低、票價就低;票價高,只因為成本高,鐵道部并不賺乘客的錢,輿論和公眾理應釋懷。
  問題是,“成本”又是怎樣決定的?譬如高鐵,“建設成本”到底由什么決定?說來話長,建議希望了解高鐵故事來龍去脈的讀者,不妨讀一讀財新網的長篇報道。主標題很吸引人:《節約10分鐘多付幾十億》。讀下來,事實依據來自京津城際高鐵。據報道,2004年國家發改委審批這條城際軌道交通時,“設計區段旅客列車的速度:滿足開行時速200公里及以下列車的要求”,為此批準項目概算123.4億人民幣。但2008年建成通車后,發現概算總額超出了92.1億,平均每公里投資達1.85億元。“建設成本”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該鐵路的通行速度從“時速200公里及以下”,一下子提升到時速350公里。最妙不可言的是,“什么時候改成350公里”的,連鐵路系統的專家也說“大家都不知道”!
  于是,京津城際就從原來批準的“200公里及以下”,一下子跨越到“時速350公里”。記者算了一筆賬,“京津城際全長115公里,時速從200公里調整到350公里,實際運行時間差多少呢?不到10分鐘”。我幫他復算,其實是通行京津全程快了15分鐘,由此增加投資概算92億。無論誰算得對,“節約10分鐘多付幾十億”的命題還是成立的。
  
  “玄機”
  時速大躍進,以成本定出來的京津城際的票價,當然“一下子就上去了”。目前二等車廂票價58元,我坐過兩次,感覺舒適而快捷,從北京到天津僅27分鐘而已,比從北大到北京南站的時間還要快。不過“曲高和寡”,票價終究約束需求量。嫌票價貴的就只好另選他途,好在鐵道部還不能把其他交通方式一律都給關了。
  按國際鐵路聯盟的標準,經歷多次提速達到時速200公里的中國鐵路,本來就已經是“高速鐵路”了。不過,這并不符合鐵道部的要求。要探究的是,如果鐵道部欲建世上最快的高鐵并不令人意外,那么此種要大手花錢的雄心壯志,究竟如何通得過國家審批的呢?
  玄機據說只有幾個字。原來,十幾年前圍繞京滬鐵路,鐵道系統內外就爆發過持久的激烈論爭,究竟靠“磁懸浮”還是靠“輪軌”;究竟高鐵要高到多高的速度等級,到底是“急建”還是“緩建”?各派意見吵到2006年才見分曉――“時速380公里的高速輪軌”。這也許預示,要把京滬高鐵的模式推到全國,即便不是斷無可能,也將難上加難。不料,時任鐵道部長劉志軍只在《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里寫入“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客運專線”,就輕而易舉繞開所有關于高鐵的爭議,并于2004年通過國務院審批,成為國家鐵路發展規劃。
  這里的奧秘在于,“客運專線”不等于高鐵,而“200公里及以上”,到批下來還不是鐵道部說了算?再過5年,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4萬億計劃外加天量信貸,中國將很快成為全球高鐵營運里程最長的國家。
  
  “成本”
  各位看客,上述每一個數目字,都實實在在發生相應的“建設成本與營運成本”。根據成本定價的原則,由此也決定了未來中國鐵路客運的票價水準。
  叫人看不懂的地方,是一個人均所得目前排在全球100位的經濟體,投下巨資修建全球最快鐵路網,經濟根據究竟何在?是有不少專家預測中國在不遠的將來經濟總量成為全球老大,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誰也沒有預言,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人均所得將成為全球老大。人均所得遠非第一,鐵路客運速度非要排名第一,這兩件事情加得到一起嗎?從普通人的角度想,出門趕路,快一點當然好,可是倘若早到幾個鐘頭的代價,遠高于省下的那個時間所能掙到的錢,你會無緣無故喜歡全球最高速度嗎?應該無人希望,春節大批民工騎摩托車回家的悲壯畫面,成為未來全球最快高鐵網下普通人交通模式的一個預演吧。
  本文不厭其詳討論高鐵投資的故事,為的是借一個實例來幫助自己和讀者,進一步理解政府主導投資的經濟性質。無論如何,這類投資依據的不是市場的相對價格,不是猜測的未來需求,也不是預期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更為要害的,是這類投資的決策與其最后的結果之間,沒有可靠的責任關聯。劉志軍留下的教訓是,當輿論和公眾可以問責的時候,他本人早就負不了任何責任了。但是,如此機制下做出的投資決定,繼續決定了未來客戶付費的“成本”,也連帶影響未來的價格、需求量、替代消費的選擇空間。
  這就是中國宏觀經濟的部分微觀基礎。至少我們要想一想,這樣形成的“需求”包括投融資和信貸需求,要怎樣“調控”才可能見效呢?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歡迎討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3923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