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山坳上的大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 翼

  國內飽受爭議的《黃金甲》,在海外市場卻很受追捧,被美國《時代周刊》列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功夫+古裝”的路線,已經成為中國電影業海外發展的唯一模式。但是,隨著創新力的萎縮,2006年一系列大片“倒掉”,國內市場作為大片旱澇保收自留地的根基已經動搖。
  從12月14日開始,老謀子《滿城盡帶黃金甲》(以下簡稱為《黃金甲》)的上映,又一次將對中國大片的討伐推向了風口浪尖。
  在電影營銷上,中國大片一方面試圖與國際慣例接軌,另一方面又顯示出過于重視宣傳而忽視產品的弊病?!队⑿邸放臄z期間封殺所有報道,首映典禮放在人民大會堂:《十面埋伏》如法炮制,就連國產文藝大片《天下無賊》也設計了別具特色的發行儀式:包下專列命名為“無賊號”,邀請一干記者從北京奔赴香港,《無極》僅在戛納電影節就投入100多萬美元,以極其奢侈的排場映射著中國電影超英趕美的狂飆突進,而《黃金甲》投入3.6億人民幣,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史無前例。
  電影海報、廣告隨處可見,導演、演員到處秀場,各大國際電影節登臺亮相,已是中國大片司空見慣的景象。與之對應的是國產大片在觀眾中如潮的惡評,如果說國產大片現在還可以用票房收入向投資方交差的話,隨著這種惡評的持續,票房的慘淡遲早會來。
  
  口碑票房難兩全
  
  如火如荼的中國大片接連打破票房記錄的同時,卻遭遇空前的口碑危機。票房口碑難兩全成了中國大片無法遮掩的死穴,《英雄》毀譽參半,《十面埋伏》招來一片罵聲,《無極》不僅是口水如潮,也讓胡戈惡搞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風靡全國?!饵S金甲》還沒有上映就出現了眾多版本的網絡惡搞。百姓的口誅筆伐一直沒有停止過,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值得業界進行反思。
  在中國大片過多注重電影營銷手段而忽視對電影內容的打磨之時,到底還有多少觀眾對中國大片有信心?當大片拍攝成本動輒過億而跳不出崇尚奢華的窠臼之時,還會有多少觀眾愿意付昂貴的票價觀看一場空洞的視覺盛宴?當大片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過多地迎合西方市場,一哄而上并沒有什么中國味的武俠類型片時,中國電影的原創力和品牌價值又將何在?“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和百姓鑒賞辨別能力的提高,中國大片只賺不賠的趨勢也早晚會被打破。或許,大片大賠之時應當是中國大片成熟之日?!庇嘘P人士預言到。
  華星傳媒、美視互動CEO張小爭呼吁:“電影營銷雖然是一種潮流,但給中國大片帶來種種弊端的過度商業化應該停止了,營救中國電影任重而道遠?!?
  那究竟應該怎么營救大片呢?
  
  漠視人文主義的電影產品
  
  電影產業作為快速消費品,具有產品的一般特征。做出好品質的產品是營救中國大片的首要任務。好萊塢的大片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與大片本身的質量不無關系,而中國的大片不但不能好好挖掘中國五千年的自身文化,反而以眼花繚亂的武打、美侖美奐的畫面、華麗堂皇的服飾等視聽奇觀等形式的東西來吸引眼球,在內容上皆是“穿著古裝”講述刺秦盛唐,以武俠功夫、視聽奇觀吸引觀眾,離現實越來越遙遠,對人文主義越來越漠視。
  許多導演對宏大壯麗場面的營造超過對影片故事本身的經營。就連陳凱歌這樣有人文主義關懷的導演都走火入魔,根據自己的意愿拍原創武俠魔幻大片,將敘事不足的命門暴露?!肮适碌哪w淺已成中國大片發展的瓶頸?!睆埿幹赋?。
  前段時間,自然火起來的中型商業片《瘋狂的石頭》就給貴族化的中國導演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憑借著抓住了老百姓生活的脈搏,有著中國式冷幽默、故事性極強的敘事技巧,《瘋狂的石頭》贏得了如潮好評和700%的投資回報率,“在題材方面,國內大片也有很多空白地帶需要去開拓,科幻片、恐怖片、喜劇片、災難片等都是亟待填補的類型,一味迎合西方投資需要拍武俠片只能視野越來越小?!敝袊鴤髅酱髮W影視藝術學院博士劉彬彬補充道。
  
  好萊塢式的電影營銷
  
  比競爭對手更有效地滿足消費者的要求,是市場競爭的基本法則。通用電氣公司的座右銘“只有您滿意,我們才滿意”,英國航空公司的“飛行就是服務”都很生動地闡釋了營銷的觀念,電影的整合營銷“以消費者為中心”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即“觀眾要看什么,看誰演,就拍什么,請誰演”,歸根結底由觀眾決定。
  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之所以成為僅次于航空、汽車和計算機的第四大產業,一個重要原因是具有先進的營銷理念,通過提高顧客滿意度做大了市場。為了了解觀眾的喜好,好萊塢各大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很重視市場調查,他們的市場調查包括三方面一是調查觀眾喜歡看什么類型的影片,在不同時期推出不同類型的影片,二是調查一定時期的大眾社會思潮是什么,從而確立影片拍攝的主題。例如“9?11”事件發生后,美國民眾陷入恐慌,好萊塢便“及時”推出一些能讓大家暫時忘卻現實煩惱的魔幻片,像“哈利?波特”、“指環王”等系列;三是調查觀眾品位,通過調查發現影片的四大賣座元素好故事、好演員、好場面和好音樂。因此,在不斷的社會調查和電影制作方向的調整下,好萊塢的電影也越來越受到整個國家和全球的歡迎。在2001年,美國整個電影工業的年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一躍挺身第四產業。
  那么對于大片制作方和投資方來說,不妨圍繞觀眾滿意度建立一個創作參考機制,而不是簡單根據導演的個人判斷和投資者的喜好。
  
  改變中國大片的盈利機制
  
  從2001年~2006年整個中國電影工業體系來看,中國大片成為極個別“高手”間的巔峰對決擂臺戲: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成了為數不多的“參賽選手”;華誼、新畫面幾個民營資本和中影集團在玩轉著電影產業。而處于低成本電影的運作基本能夠維持自給自足的循環運轉,但一年到頭進不了影院排不上檔期,具備市場效應的中等規模影片的集體缺失,中國大片的運作模式更像是一座根基不穩的空中樓閣。就連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董事長王中軍也戲說:“馮小剛感冒了,華誼兄弟也會打噴嚏?!?
  香港導演吳思遠猛烈地批評了這種現象:“中國電影現在出現了一種很危險的信號,那就是只有大腕云集的影片才算是大片,有一兩個明星就不算大片,一旦觀眾養成這種習慣,對中國電影是相當不利的,這樣的話那些少數幾個演員可以吊起來,漫天要價!”
  反觀韓國電影在新世紀的迅速掘起,留下許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經驗。韓國大片不存在“資源壟斷”和“品牌效應”,而是大膽啟用新人放手制作大片,給韓國商業電影帶來極大的活力。韓國大片絕對不是康佑碩、姜帝圭幾個大導的專權,《歡迎來到東慕村》是導演樸光鉉的第二部作品,便登上韓國電影年度最賣座電影的寶座,執導《無影劍》的金榮俊、執導《王的男人》的李俊益都是鮮有所聞的導演。而韓國啟用新人的做法也為培養優秀強大的演員陣容準備了條件。中國電影人需要借鑒韓國同行的這份勇氣和魄力,也需要規避大腕制作燒錢大片的局面。
  中國電影如果真正想開創大片時代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臺灣導演焦雄屏曾經說過:“中國電影形成良好的產業鏈條,不應該只用金字塔的塔尖來帶動整個電影的發展,而忽視了金字塔的基礎?!边@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我們的軟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614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