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與突破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較為迅猛,規??焖僭鲩L,成為了商業銀行重要的業務板塊和利潤來源,但由于銀行理財一直未與銀行表內業務進行風險隔離,剛性兌付預期強烈,一直被市場所詬病,2018年4月27日,央行等四部委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標志著銀行理財業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何更好的實現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和發展,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銀行理財;轉型;突破
  2019年2月15日銀監會批復了工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備,至此四大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全部獲批籌建,這標志著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開始進入獨立法人運作模式,開始了中國銀行理財的新紀元?;仡欍y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歷程,可以用高歌猛進來形容。2010年我國商業銀行理財規模只有1萬億左右,到2018年底余額突破20萬億,但這種“中國式”理財業務的發展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先天不足,存在一種“掩耳盜鈴”的隱憂。在產業升級、結構轉型已成主旋律,特別是伴隨而來的經濟下行陣痛風險已初露端倪的今天,理財業務結構性失衡、流動性錯配和風險管理缺位等問題愈加突出,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那么理財業務該如何轉型和突破,是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脈絡
  理財業務是在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緩慢、企業直接融資市場欠發達和投資者投資渠道匱乏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進行的一種業務創新,其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4-2010年)是理財業務的初創期。此時理財只是商業銀行業務版塊中一個較小的分支,整體規模較小,對利潤的貢獻度較低。該階段理財業務發展較慢的主要原因是存貸利差受到嚴格管制,商業銀行處于規模制勝時期,只需要做大信貸資產規模就能獲取高額的存貸利差收入,同時理財會對存款構成替代,間接推高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導致商業銀行對理財業務的積極性不高, 到2009年底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剛剛突破1萬億,僅占貸款規模的1.5%。
  第二階段(2010-2013年)是理財業務的蓬勃發展期。這一階段,理財業務規模增長迅猛,余額由1萬億迅速增加至10萬億,年均增速超過了50%。該階段理財業務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是宏觀經濟和商業銀行行為共振的結果。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2009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造成了社會總融資需求的增加,帶動了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大幅增長,2009年當年新增貸款高達9.59萬億,同比增長95.3%,商業銀行規模和盈利能力達到歷史高位。但刺激計劃帶來的負面效應在2010年開始顯現,通脹抬頭、熱錢涌入、資金流向產能過剩和政府融資平臺等低效行業,央行被迫于2010年下半年收縮市場流動性,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轉為“穩健”, M2增速由27.4%降至19.7%;與此同時央行和銀監會也加強了商業銀行存貸規??刂萍百Y本監管,全面推行存貸比月度日均考核,要求商業銀行日均存貸比不得高于75%,同時將商業銀行一級資本率由4%上調至6%,這一系列監管措施導致商業銀行通過表內資產擴張尋求高額利潤模式的終結。
  存貸比、資本和貸款規模的三重約束導致資金供給端出現快速收縮,但投資慣性下的實體經濟資金需求卻仍然旺盛,資金面的供需缺口不斷拉大,在貸款規模驟然剎車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始謀求新的業務模式,拓展盈利空間。于是不受信貸規模限制和資本約束的理財業務成為商業銀行尋求高利潤的突破口,眾多銀行通過理財做大管理資產規模,獲取高額“中間業務”利潤。在這種繞監管、增規模、做利潤的利益導向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模幾年間迅猛增長。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一時期理財業務的繁榮是“由奢入儉難”的商業銀行與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相互共振的結果。
  第三階段(2013-)是理財業務的規范發展期。這一階段監管部門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引導商業銀行理財回歸本源,一方面限制理財非標占比,禁止理財資金池運行模式,讓理財與表內業務分離,獨立運作;另一方面通過債權直接融資工具和銀行資產管理計劃試點,引導理財業務 “去通道、去杠桿、透明化、規范化、直融化”。
  以資管計劃和債權直接融資工具為主要內容的新理財發展模式,實質是將商業銀行由間接融資中介轉變為直接融資服務商,在承擔資產管理顧問服務功能的同時,實現資產風險和收益在金融市場的優化配置。資產管理計劃具有風險顯性化、信息透明化的特征,有助于系統風險的識別和把控;也有助于借助市場力量倒逼商業銀行提高資產配置和投資管理能力。債權直接融資工具有助于解決非標資產的標準化、陽光化問題,減少通道環節,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因此,總體來看,銀行資管計劃和債權融資工具將使商業銀行理財真正向直接融資回歸,同時也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推向一個新的時代。
  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2010年以后銀行理財非理性繁榮的驅動力量來源于銀行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主動響應,但這種發軔于市場的金融創新,給銀行業留下了“難以承受之重”,內部結構性失衡和風險管理缺位問題日益凸顯。
  理財業務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為資產運用和資金來源的雙重失衡。資產運用的失衡問題主要體現為類信貸資產占比過高,商業銀行主動管理資產的能力不強。從Wind統計數據來看,商業銀行理財資產端70%以上是類信貸資產,雖然這一統計數據相對于監管8號文之前有所下降,但大量非標資產通過私募債等方式包裝成標準產品,或者通過信托、基金資管代銷的方式在所謂的“表表外”進行出賬,實際存量并未減少。不僅如此,即使在標準化理財資產中占比較高的信用債,也是商業銀行通過將企業貸款轉化為中票或短融、再與理財資金對接,進而轉化得到的。通過這種債券理財互換模式,商業銀行雖然獲取了高額的債券承銷費,但企業的信用風險卻通過理財重新轉回商業銀行,金融風險仍集中于商業銀行而未向社會分散,與理財業務的本質相背離。
  理財資金來源的失衡主要體現在發行方式和期限錯配上。目前理財產品普遍以預期收益率方式發行,產品只有在到期時點風險和收益才匹配,而在產品持有期內市場風險和利率風險不能通過價格傳遞給投資者,同時在剛性兌付的硬約束下,預期收益率發行方式導致商業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受托法律關系演變為一種 “借貸”關系。   期限錯配是理財流動性風險的癥結所在。目前商業銀行理財普遍采取“資金池”錯配發行模式,通過短期理財產品,滾動融入短期、成本低廉的資金,同時將募集的資金投資于期限較長、收益更高的資產,通過期限利差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據wind統計,2013年85%理財產品發行期限在半年以內,這種借短搏長的盈利模式導致了理財業務流動性風險的持續累積, 也是導致2013年6月份和12月份兩次“錢荒”的重要誘因之一。
  理財業務風險管理的缺位主要表現在風險管控流程機制缺失上。首先,難以監控資金用途。商業銀行表內授信一般要嚴格遵守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規定,資金以受托支付的方式付給企業的交易對手,融資和貿易背景真實性比較容易掌控。但在理財資金池運作模式下,理財資金通常是以委托貸款方式投向非標資產,資金方、項目方和委托行往往分散在多家商業銀行,資金流向難以統一監控,而且資金流、物流和商流均不在發行銀行監控范圍內。其次,難以進行有效的投后管理。理財業務交易結構一般較為復雜,涉及多個交易主體,投后管理責任主體往往難以確定。例如,在項目提供行和委貸行非同一主體情況下,委貸行因不承擔信用風險,沒有進行投后監控的動力,而項目提供行與客戶無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對融資方進行投后監控又缺乏法律依據,導致理財資金投后管理形成真空。第三,缺乏風險計提機制。由于將理財業務定義為中間業務,缺乏公允的風險計提標準,導致理財業務出現風險時,商業銀行不能及時動用表內風險備付金進行風險化解,而被迫采用備用授信的方式,重新發放一筆貸款來替換理財,被動將表外信用風險轉回表內處置。而且由于缺乏風險撥備制度,理財產品難以真實反映風險調整后的收益,容易造成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逆向選擇。
  三、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導向
  最早的理財業務監管要求可以追溯到2005年銀監會出臺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從理財業務定義、流程、風險、監督和法律責任等多個方面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進行了規范,并將銀行理財業務定性為一種為客戶提供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和專業化產品的活動的中間業務。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偏離了監管初衷,演變成為一種類信貸業務,因此,銀監會2013年之后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理財的監管措施,從監管8號文到理財監管指導意見,均要求銀行理財與存貸款業務分離,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和單獨管理,逐步擺脫類信貸模式和剛性兌付,回歸中間業務本源。
  在限制理財類信貸模式發展的同時,銀監會也通過試點資產管理計劃和債權直接融資工具,逐步引導商業銀行向專業化的資產管理轉型。在資金投向上,通過限額管理,引導商業銀行理財降低非標資產投資,提高債券、權益類等標準資產的占比;在資金運作上,通過債權直接融資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擺脫“資金池”,走向透明化,擺脫“剛性兌付”,走向“類公募”化,使商業銀行理財成為連接融資方和投資方的橋梁。因此,我們可以判斷:未來理財業務監管路線,應該是從理財業務與自營業務分離開始,逐步過渡到獨立版塊運營,最終以專業化資產管理的模式持牌運作。
  四、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突破的政策建議
  在經濟增速下降、新增信貸需求減弱、監管趨嚴、資產規模有限的約束條件下,商業銀行理財比拼的將不再是規模,而是獲取風險與收益匹配更佳的優質資產能力以及產品的銷售能力,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資管化將是大勢所趨。因此,商業銀行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加快現有理財業務運行模式、資產選擇策略、產品選擇策略、風險管理策略和團隊建設的調整步伐,形成體系化的競爭優勢,持之以恒、篳路藍縷,為新形勢下的理財業務大發展謀篇布局。
  首先,全面提高資產管理能力。理財業務實質是代客資產管理,能否獲取風險與收益匹配的優質基礎資產,是影響理財業務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加強理財資產端優質項目的選擇和管理能力,將理財資金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等主要趨勢結合,與節能環保、醫療健康、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結合,與能產生穩定現金流,具備公開市場轉賣的優質流動性資產結合,全面提高理財產品的品質,增強理財業務競爭力;同時不斷擴大優質資產配置領域,提高境外資產配置占比,并加大股票、債權、大宗商品、衍生品、私募股權等標準資產的配置,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形成價格競爭優勢。
  其次,加快理財產品銷售渠道建設。提高理財業務的資金募集能力,核心在于細分客戶,實現產品營銷的精準化,搭建開放平臺,實現產品銷售的批量化。因此,商業銀行首先應充分利用手機銀行、網絡金融等新型銷售渠道,打造社會化、開放式銷售平臺,全面擴展理財資金來源;在此基礎上,加強客戶需求細分管理,按照風險偏好、收益要求構建科學的定價策略,為客戶打造定制化的理財產品,提高理財產品的差異化競爭能力。
  第三,強化全面風險管理能力。首先,強化理財業務資金流動的相關信息梳理,加強與商業銀行自營業務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廣度,協調好表內外資產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其次,建立理財業務的風險撥備制度,使理財業務能夠清晰反映其風險實質,同時也為理財業務風險處置提供緩釋通道。操作策略上可依據不同理財產品的期限,融資主體的資信狀況及其在本行貸款風險分類的情況、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風險防范措施,以及監管部門的規定等情況,確定差異化的撥備計提標準,按照時點余額的一定比例計提減值準備。
  第四,加快培養高素質理財業務專業團隊。理財業務是一項專業性強、復雜度高的業務,理財能力的構建,形成專業化的資產管理能力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這絕非一蹴而就,但舍此別無途。因此,商業銀行必須高度重視理財業務資產管理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吸納、培訓、培養等方式,加快打造一支與其業務發展規模相匹配的投資研究、研發設計、投資交易、風險管理專業化團隊。
  作者簡介:
  李  威(1977.1-)男,漢,湖北黃岡,博士,現就職于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方向:金融投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4132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