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創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生產力提高、創新發展和實現就業的重要力量,而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新興力量,更是潛在的創業生力軍。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互聯網創業因其便利性和低成本的特性,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于互聯網創業活動中。為深入了解現階段大學生互聯網創業認知,增強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意識,促進大學生自我就業,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對大學生創業能力認知、創業環境認知和創業教育認知的諸多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通過研究發現當前大學生的創業認知在一定范圍內普遍存在認知偏差,針對大學生互聯網創業認知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互聯網創業 創業認知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與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線上的商務模式與線下融合創新,大眾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首先,大學生作為最先接受新媒體技術概念的對象,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使用最廣泛、最活躍的群體,他們順利成章的選擇互聯網作為創業的新起點。其次,在最近幾年國內各大高校擴大招生,致使高素質人才快速增長,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事關緊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出“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大學生多渠道就業,激勵創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模式。”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力和創業潛力的群體,在轉變就業觀念和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上應該走在社會的最前方。但是,由于傳統的教育缺乏互聯網創業認知教育,政府部門和高校對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條件缺乏認知,很難實施相應的措施去支持大學生互聯網創業。
  從國際發展道路來看,創業可以持續推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促進就業,改革創新,發展生產力。但是我國大學生的創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很多不足,模式單一,形式簡單,成功率低。大學生創業相當于摸著石頭過河,國家不了解學生的需求,學生不了解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對互聯網創業的認知還很模糊,所以提高大學生互聯網創業認知.勢在必行。
  大學生作為新生代,擁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專業技術,熱愛創新,追求理想,實現自身的價值,是國家鼓勵創業的重點扶持對象。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以及各大高校加大對大學生提供各種創業指導的力度,一系列優惠政策相繼出臺。學術界也對這些政策尤為關注,并開始了對大學生創業意向、創業認知以及創業能力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對為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提供了寶貴的意見。綜上所述,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知.有利于指引大學生進行創業,并以創業帶動就業,也是響應國家“雙創”號召的重要舉措。
  二、相關理論與文獻綜述
 ?。ㄒ唬┫嚓P理論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即認知心理學。它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是以心理活動的輸入和輸出作為核心。認知心理學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系,西方傳統哲學的觀念是知識決定人類行為,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知心理學注重研究知識表征、注意、推理、感知、創造力、記憶,及問題的解決,其強調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決定了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識活動。在認知理論中,確定人們所接受到的刺激物意義的這一過程是知覺,其依賴于知識,即來自環境或知覺者本身的信息。定向——抽取特征——與記憶中的知識互相印證等一系列循環的完整認知過程。
 ?。ǘ┪墨I綜述
  創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創業也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禮會穩定的重要問題,國外學者對于大學生互聯網創業認知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相比于我國來說,西方學者對創業認知的研究更早一些。從早期對創業者行為的研究轉而更為關注創業者的認知理性,通過歸納識別創業認知來探討其對創業行為的作用機制,這些學者就形成了創業認知學派。基于已有研究證據,Busenitz和Lau(1996)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創業意阿形成是一系列獨特認知因素組合的結果.他們將這些認知因素如創業的直觀判斷、創業成功的概率感知以及較強的行為控制力等的集合概括為創業認知,并且第一次指出創業認知與以往的組織、管理認知不同。Baron(1998)提出,在心理人格特征方而創業者與非創業者不存在差異,但創業成功者在認知風格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與一般創業者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原因可歸結為創業者所面臨的創業環境,如高度資源約束、高度不確定性、巨大的壓力等。這些環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創業者的認知偏差。Mitchell(200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相對于管理者來說,創業者表現出了更多的直覺型思維,其2002年在構建創業認知研究理論框架時,明確指出創業認知是創業者在創業階段用于做出評價機會、判斷成果和決策的知識體系,目的是回答“情境是怎樣影響創業者的認知、決策進而導致行為結果差異”等更加深層次的問題。大量的研究以創業中的行為結果為對象,致力于識別創業者行為背后的認知和決策成因,有利于我們理性認識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從研究主題上看,國內大多數研究拘泥于創業行為機制以及創業意圖成因。孫衛和趙文紅(2012)以連續創業者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過度自信和控制錯覺等認知會誘發連續的創業行為,而事后明白偏差可能阻礙連續性創業行為。李文博(2013)以大學創業者為對象,運用扎根理淪方法研究發現了影響大學生創業行為的認知機制。除此之外.董正英和李敏(2014))通過實證研究調查發現創業者風險認知影響創業意愿,認為感知風險在認知偏差對創業意愿的影響中起到中介作用,并且也驗證了規則聚焦在認知偏差對感知風險的影響中起到了調節作用。最后,也有少量的研究對創業認知和機會識別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任旭林、王重鳴,2007;唐靖等,2007)。
  通過以上的論述,發現創業認知研究在國外已然成為成為創業研究的一個重要流派,這也引起了我國的一些學者的重視。但在國內,研究學者們大多遵循創業研究過程學派提出的“要素一行為一績效”的基本邏輯,旨在提煉創業過程中的行為機制。相比于創業行為及其過程的研究,創業者認知過程的研究成果數量較少。   總體上看,國內研究成果比國外研究成果相對零散,研究深度也不夠,尤其是前沿的一些研究主題還沒有引起國內學者的足夠重視。在我國開展創業認知方面的研究,有必要系統地梳理和參考來自于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領域的優秀研究成果,研究不同認知思維過程影響創業行為結果的內在機理,有助于以此為出發點的研究設計跟上國際水平,有助于為創業認知研究做出情境化的知識貢獻。
  三、研究設計
 ?。ㄒ唬┭芯繕颖?
  本文選取長三角地區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在校和畢業5年內的創業者,學歷包括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采集數據。通過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實際回收數據242份,回收有效問卷223份。樣本特征為:在總體有效樣本中,男生110人(49.33%),女生113人(50.67%).文史類86人(38.57%),理工科類124人(55.61%),藝術類13人(5.83%);??粕?0人(13.45%),本科生147人(65.92%).碩士生46人(20.63%);農村生源103人(46.19%)城鎮生源120人(53.81%)。問卷派發情況如下表1、圖1所示。
  (二)大學生對互聯網創業基本認知情況
  1.對于“您是否創業過或者您身邊的朋友有過互聯網創業經歷?”的提問,大學生的回答比率從高到低分別是:“有,但是不多”的占69.96%,“有,而且很多”的占17.94%,“沒有”的占12.11%,因此可以看出,當今大學生對于創業的選擇是很謹慎的,但是創業的因素已經在大學生的心中扎根,逐漸形成一股新潮,大學生更希望可以創業,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
  2.在“互聯網創業的優勢有哪些”的回答中,網絡創業具有多元化、網絡經濟的興起、創業門檻低三個選項依次占比66.37%、65.02%、55.16%,而“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選項就相對較少,只有29.15%的同學認可創業可以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3.當問大學生“如果您進行互聯網創業,您會選擇哪一種形式?”的時候,34.08%的人支持經營網店,28.25%的人選擇成立互聯網公司,22.87%的人選擇建設網站,只有14.8%的人選擇開發程序,人數占比的優勢也可以看出當前互聯網發展的趨勢,軟件開發已經沒有之前的火熱,經營網店一直是炙手可熱,不需要太多的技術,但是以營銷為主,平臺為輔,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的切人面更加靈活簡單。
  4.調查大學生對于互聯網創業風險的認知情況,60.54%的大學生認為創業有風險,且有80%的失敗可能行,33.18%的人認為創業風險在60%-80%的失敗率,6.28%的人認為不到60%的失敗率,從這道題中可以得到大學生普遍認為創業的風險非常高,很容易創業失敗。
  從以上幾個問題可以看出,現在的大學生對于互聯網創業有一定的認知程度,創業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名詞,而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活動。大學生也偏向互聯網創業,網絡經濟的興起,網絡的多元化,門檻低、收益大,也是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創業形式。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ㄒ唬┭芯拷Y論
  盡管大學生對互聯網創業相當感興趣,但大部分人對互聯網創業存在不完善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其光鮮的表面,對互聯網貿易了解甚少。因此,互聯網創業環境中所包含的社會氛圍、政策支持、家庭環境、校園的激勵等都會促進創業認知的形成。現階段互聯網創業的技術能力和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多數互聯網創業大學生缺少網絡技術知識,多數以網店為主要創業形式,雷同的營銷策略,依靠中介機構幫助提供建站、推廣、技術問題等一站式幫扶,創業模式老舊,沒有核心競爭力,因此互聯網創業成功率偏低。
 ?。ǘ┙ㄗh
  本研究對提高大學生創業認知以創業帶動就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針對大學生當前的創業認知現狀,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從高校方面出發。高校應重點對大學生進行互聯網創業教育與培訓,注重創業課程、創業活動的優化配置,創造良好的創業氛圍。針對大學生創業的需求,提高大學生對互聯網創業的認知,對有意向進行互聯網創業的學生進行相關專業知識的系統培訓。搭建平臺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從實踐中得真知,把理論變為自己的知識,并靈活運用理論去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問題。引進企業家導師,指導學生創業,設立創業基金,促進創業的初步啟動。開展創業講座,加強風險意識,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解讀當前社會經濟形勢,分析主流發展方向,提出良好的創業建議。
  2.從政府方面出發。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創業指導活動,并廣邀創業前輩進行創業解答、指導等,用實際行動響應國家的“雙創”政策,真正把創業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放在首位;設立創業政策咨詢小組,專人專項,解答創業者對創業政策的疑惑,給予最大的幫助。學習美國硅谷經驗,引進科技型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提供創業孵化基地,給予技術支持,便于創業融資,形成完善的創業扶持體系。既能解決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又能幫助解決大學生創業的場地問題和技術匱乏的現狀。
  3.從社會方面出發。促進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就要營造良好的社會創業氛圍,提高創業者社會地位,激發大學生創業的激情,寬容對待創業失敗的創業者。鼓勵大企業起帶頭作用,一幫一扶,促進大學生與企業間的交流與學習,借鑒管理經驗,提供實踐指導,解決創業困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的各項能力,如與無錫市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合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信息交流等孵化服務。
  五、研究貢獻與局限性
  本文對在校大學的互聯網創業認知進行了統計分析和差異對比,但是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在樣本選擇方面,不僅樣本數量比較少,而且其分布也不太均勻,大多分布我國東部沿海的高校學生。另外,在研究內容方面,本文僅探討了在校大學生對網絡創業的認知,但是對于互聯網創業的認知偏差、認知情景等并未提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4592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