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戀愛心理與行為的教育引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職院校應對學生戀愛問題予以高度關注,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本文對高職院校學生戀愛心理與行為進行了闡述,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戀愛特征與主要矛盾沖突,并基于實際提出了高職院校學生戀愛心理與行為的教育引導策略及其注意事項。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戀愛心理;行為;教育引導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高職學生剛剛脫離高考的束縛,具備更多不被教師、家長管制的空間,再加上他們的心理愈加成熟,因而具有戀愛需求是必然的。然而,因高職學生匱乏社會經驗,做事不夠穩重,故在戀愛時可能滋生某些問題與心理障礙,若不將其有效處理,勢必對高職學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高職院校需對學生戀愛心理問題給予高度關注,為高職學生具有正確的戀愛觀加以引導,從而確保高職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與行為。
1高職院校學生戀愛心理與行為
1.1戀愛心理
高職院校戀愛心理,大致包括如下幾類。
放松與補償心理。具有該心理的多為新生,此部分高職學生剛逃離家長、教師的嚴格管制,以往巨大的升學壓力蕩然無存,他們渴望在高職校園中釋放自我且通過戀愛對以往壓抑、沉悶的時光進行補償。這樣的學生對愛戀大多未慎重考慮,這種想法顯然是錯誤的…。
孤獨與寂寞心理。具有該心理的高職學生通常將高職學校比作天堂,但自從邁進校門開始便發現理想和現實極不相符,生活方面難以適應,學習困難讓其表示枯燥無味,具有孤獨與寂寞的心理,從而渴望經由戀愛改善現狀。
虛榮與功利心理。高職學生往往注重自身在異性眼中的形象,試圖經由和異性交際展現自身魅力,從而獲得同學的尊重與認可,因而他們往往會選擇戀愛這一方式滿足虛榮心。并且,部分高職學生將愛情功利化、商品化,試圖通過戀愛獲得社會地位、金錢或者工作機會,具有極強的商業性。
盲目攀比與從眾心理。從眾表示個體將自身觀念、行為改變,從而和群體標準相同的傾向之一,“隨波逐流”便可視為從眾的一大表現,只要同伴談戀愛,則其余人均開始戀愛。
好奇與逆反心理。研究論證,高職階段學生性激素增加、性意識明顯,好奇心重、渴望接觸異性,且性沖動、欲望較強。高職男女生談戀愛是正常心理發展的表現,但部分家長、教師卻采用強制手段抵制學生戀愛,使得學生出現逆反心理。
1.2戀愛行為
高職院校學生的戀愛行為如下。
情感外露,沉迷其中。通常,處在戀愛中的學生會在任意場合公開表達熱情,更甚者具有不當的親昵舉動。
敏感多疑。對方的言行舉止均無法逃離戀人的追蹤,對對方和其他異性的親昵舉止感到憤怒與嫉妒,因而戀愛時雙方時常具有沖突。
隨意選擇,把對方偶像化。高職學生通常不會充分思考對方的才華、德行和外貌,可能因對方的某項優點或與自身具有相似點而把對方美化,從而期望和對方有進一步接觸。
感情不深,責任心匱乏。較多高職學生談戀愛時態度散漫,匱乏嚴謹性與責任感,將其當作一場游戲,更甚者和多個異性同時交往,缺乏專一性與排他性,會促使另一方遭受失戀的傷害。
感情沖動,缺乏自制力。因高職學生性意識有所提升,感情沖動,再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與“可否接受在校生結婚”的宣傳,使得部分高職學生戀愛時不夠理智,性行為發生率較高。
2高職院校學生戀愛特征與矛盾沖突
2.1戀愛特征
2.1.1理想化
“美貌等同于美德”可謂是大部分高職學生戀愛時把對方極度理想化的重要體現,風流倜儻的男生與外貌出眾的女生通常是大部分學生關注的中心與戀愛的根源。但因雙方更進一步的交流,外形吸引力弱化,便會具有因性格不合而分道揚鑣的現象。
2.1.2盲從性
高職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生成的重要時期,校園氛圍較為寬松,學生交際圈也較為松散,和誰交際均通過學生主觀決斷。在此環境中,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僅具有較強的自主性,也易于讓其具有一定的盲從性。某些具備較好獨立性的學生將很好的適應校園生活,但部分學生卻茫然無措,極為依賴他人,希望被他人幫助。內部需求與外部濃厚的戀愛氛圍,讓部分高職學生將戀愛視為交際手段或者目標,更甚者因同伴都在戀愛,因而自己也開始戀愛。
2.1.3無法承受畢業就分手的考驗
特別是部分高職學生為異地戀,在畢業季到來的時候是否可以不顧優越的生活而跟隨戀愛對象前往條件艱苦的區域?可否不顧辛勞的父母而跟隨戀愛對象前往千里之外?可否拋開已有的交際圈重新打拼事業?可見,高職學生的戀愛通常無法承受上述考驗,這正好印證了“畢業季、分手季”的說法。
2.2主要矛盾沖突
2.2.1個體自主性和社會約束性的沖突
高職學生戀愛概率不斷增加,高職院校與社會從培育人才、規范校風入手,加強對該現象實施針對性教育管理。但某些高職學生無法理解,更甚者具有抵觸心理,此部分學生認為戀愛是個人私事,教師與學校沒有權利干涉。如此就出現了高職院校注重校風的維護與社會規范,對學生戀愛心理與行為加以引導教育,且出臺相應防范對策,但處在叛逆期的高職學生因性意識不斷提升,存在較強的性沖動與欲望,因而不服從院校管理的矛盾沖突。
2.2.2戀愛浪漫與道德適度要求相沖突
高職院校面向學生實施的是高層次職業教育,文化層次的提升讓學生極為注重兩性交際中的精神生活,探尋情感方面的默契,尤其是融入其中的浪漫色彩。但是,高職學生追逐浪漫色彩的戀愛于院校中從隱秘逐步公開,顯然與公共道德、社會輿論相背離,尤其是與校風校紀相對立,而因大多數高職學生于理性上抵制這一現象在校園大肆出現,故而渴求戀愛浪漫色彩的心理和行為需具備適度分寸的道德理念,于學生內心深處劇烈碰撞。
3高職院校學生戀愛心理與行為的教育引導策略 3.1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教師需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與發展予以高度關注,經由組織系列講座與討論活動,為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解決戀愛問題,讓其能以健康、陽光的愛情觀引導自身和異性交流、接觸,讓他們在戀愛中收獲幸福而非傷害,且能夠在學業上相互激勵、攜手共進。
3.2強化戀愛道德教育
高職院校應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知曉戀愛時應遵循相應道德規范,若無高尚的道德將不存在純潔的愛情,需倡導以高尚的情操與健康的心理為基礎進行交際,借助道德約束自身行為。
基于戀愛道德認識,強化學生的責任感教育。因高職學生存在極強的戀愛需求,且戀愛道德認識匱乏,容易沖動,故而教師應強化教育引導,規避性過失情況滋生,對戀愛雙方構成巨大傷害。
對學生自制力與意志力加以培養。因學生道德意志發展缺乏平衡性,解決戀愛問題期間,意志力、自制力好的高職學生更容易認清自身行為,抵制不良事物,可在戀愛遭受挫折時自行調節情緒,反之則難以抵制誘惑,故而教師應對此部分學生加以引導與教育。
由戀愛行為著手,促使學生正常交際。學生戀愛時具有親昵行為實屬正常,然而親昵行為的表現卻存在高雅與粗俗之別。高職院校需對學生高尚情操加以培養,對學生自尊自愛、相互尊重、舉止得體等予以引導,讓高職學生具有符合時代與社會風尚的戀愛道德意識。
3.3確保心理咨詢活動落到實處
高職院校應對學生進行及時且有效的心理輔導,為學生和異性正常接觸、交流加以引導,讓其具有正確的戀愛觀。首先,教師需促使學生更正有關性知識的錯誤認識,抹消和異性交際具有的畏懼心理,通過平常心和適宜的方式與異性交流;其次,教師需為學生提供傾訴的場所與空間,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將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中;最后,對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予以強化,淡化失戀的苦楚,促使學生知曉愛情并非生命的唯一,還有友情、親情等,即便失戀也應理智看待愛情。
3.4構建適宜的校園環境
首先,構建適宜的班級氛圍,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和諧的班級氛圍是對高職院校學生較好心理品質培育的重要條件,他們是否具備正確的戀愛觀主要由校園文化氛圍所決定,因而高職院校需對校園文化建設予以高度關注,促使學生將學業置于首位,并經由晚自習等適當引導,對戀愛中的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其次,構建契合高職學生戀愛心理與行為積極發展的情境,這是解決戀愛心理問題的重要舉措。高職院校應對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予以豐富,對其高尚的情操加以培養,經由多元化且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學生視線,促進其團隊意識得以發展,讓學生之間友好交流。
4策略實施的注意事項
4.1情感教育需適度
若高職院校一味抵制學生戀愛,便會使學生具有逆反與好奇心理,但聽之任之又會不利學生發展。故而,在進行情感教育時需適度,對各階段學生的教育需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4.2以教育引導為中心
高職院校教師不應對戀愛中的學生過度指責、干預,需由關心、鼓勵層面入手,自發進行教育與引導,讓學生端正態度,合理解決戀愛問題,讓其知曉戀愛時的責任與義務,并合理處理戀愛關系。
4.3注重女生教育
因封建理念的毒害,女生戀愛時多為被動方,一旦感情發生問題,女方遭受的打擊通常是巨大的,故而需對學生實施倫理道德、愛情權力等教育,促使女生自尊自愛,讓其合理解決情感問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70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