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字時代的今天,信息流通傳遞如此方便快捷,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問題仍然頻頻發生,上市公司為何鋌而走險,頻頻做出財務造假的行為?本文以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案例公司,對其財務造假進行了分析,并提出預防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的對策建議,希望能對保護中小股東權益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財務造假;康美醫藥;對策建議
  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于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是國內率先把互聯網布局中醫藥全產業鏈,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臺+大數據+大服務”體系的中醫藥全產業鏈精準服務型“智慧+”大健康產業大型上市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2019年4月30日,康美藥業股票一字跌停,與此同時,康美藥業2015年發行的公司債“15康美債”暴跌20%,原因在于康美藥業同日發布了2018年年度報告,其中包括了一份《前期會計差錯更正公告》,對 2017 年財務報表進行了重述 ,解釋了被廣泛質疑的“存貸雙高”的原因,并親自承認其2017年財務報表中貨幣資金多計299.44億元,存貨少記195.5億元,營收多計89億元,營業成本則多計76.6億元,近300億貨幣資金陡然消失。
  一、財務造假蹤跡何處尋
 ?。ㄒ唬┐尜J雙高。存貸雙高是康美藥業被質疑最多的地方,康美藥業短期借款和貨幣現金的激增幾乎處于同一時間段,在存在巨額負債的同時,又擁有巨額存款,這本就不可思議。而且巨額負債的背后是高額的財務費用,而康美藥業卻不購買理財不做資金管理,利息收入非常低,這不得不讓人懷疑管理者的商業邏輯。
 ?。ǘ召~款和存貨均高于同行業。與此同時,消耗性生物資產在市場價格下降的時候不計提跌價準備;在關聯方資金往來中其他應收款余額中壞賬準備為 0.00 元。
 ?。ㄈ┙洜I現金流量凈額連年來遠低于凈利潤。這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一是企業近年來的實際收入和利潤都是虛高的;二是應收賬款存在壞賬。而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與凈利潤存在虛構的假設相符。
 ?。ㄋ模┐蠊蓶|股票質押比例過高。2018年康美藥業控股股東康美實業解除質押后還有近90%的股權處于質押狀態,對此,康美藥業在財務報表中并未披露。這也從側面表明大股東對公司信心嚴重不足。
  二、揭開財務造假面紗
  康美藥業創始人兼董事長馬興田否認財務造假,表示:“財務差錯和財務造假是兩件事”,距發布《前期會計差錯更正公告》披露299.44億元“錯誤”會計處理過去不足24小時。
 ?。ㄒ唬?99.44億元錯計概率幾乎為0。就上市公司而言,財務人員每個月會收到銀行的對賬單,進行賬賬核對。即使在核對過程中出現差錯,公司的出納、會計師等不可能都沒有發現。同時會計師事務所對2017年年報數據出具了標準意見的審計報告,大概率表明會計師事務所確實從銀行取得了康美貨幣資金為341.52億元的各項證據。因此, 2017年康美藥業的年底賬戶上應確實有341.52億元資金。而康美藥業卻在會計差錯更正否認了,表示2017年底賬上只有42億元貨幣資金,結合康美藥業存貸雙高現象,這299億元的資金則很可能是過橋資金。
 ?。ǘ╆P聯方資金往來壞賬準備為0。前期會計差錯更正中有表示,康美藥業 2018 年 12 月 31 日其他應收款余額中包括公司自查的向關聯方提供資金余額887,904.76 萬元,壞賬準備為 0.00 元。注冊會計師對該事項表示雖然實施了分析、檢查、函證等審計程序,仍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導致無法確定康美藥業在財務報表中對關聯方提供資金發生額及余額的準確性,以及對關聯方資金往來的可回收性做出合理估計。至此299億元資金去向仍不明朗。
 ?。ㄈ┬略龃尕浳从涃~,同時盤點不出來的概率為0。會計差錯更正中將2017年的存貨由157億元更正為352億。前后相差了195億,這筆差異接近90%被計入了庫存商品。在會計期間內,庫存商品的單價并未發生較大變化。2017年更正前的庫存商品價值74.68億元,更正后的數字是252.92億元。252.92億元的庫存商品有74.68億元庫存商品的3倍多,其占地面積也理應成倍增長。而康美藥業在年中和年末組織全面的盤點時,竟絲毫未曾發覺,背后原因耐人尋味。
  康美藥業此次身陷財務造假,并非空穴來風,早在2012年就曾引起全民討論。
  三、謹防上市公司財務造假
  (一)上市公司自身做到實事求是。財務人員在做賬時依據最新企業會計準則,嚴格按照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要求自己,實事求是,不做假賬。管理層應不斷優化公司內部控制環境,分化大股東控制權與執行權,確立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充分發揮其監管職能。
  (二)中介機構應堅守原則不斷提升其業務水平。會計師事務所等是防止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的重要屏障,但不少機構為了眼前的高額利益,在從業過程中違背了謹慎性原則,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視而不見,這一失職現象的后果就是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頻發。對此,中介機構應堅守原則,以良好的業內口碑創造利潤。同時,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應充分適應當前數字信息化發展,利用大數據做好審計服務。
 ?。ㄈ┍O管機構加大對財務造假公司的處罰力度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根本原因還是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行為所發生的成本和承擔的風險與其財務造假創造的利益相比遠遠不足。因此,監管機構必須加大對財務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必要的應視其情節嚴重程度,給予刑事處罰,遏制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
  作者簡介:
  趙遙遙(1995.05-),女,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010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