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造假”透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神作”“史詩級巨作”……對于英國廣播公司(BBC)出品的紀錄片,無論是觀眾還是業界,一向都不吝溢美之詞。然而就是這么一個“業界良心”品牌,近日卻陷入了“造假門”,《人類星球》被爆內容造假,除了赤裸裸的情節造假,BBC還多次被爆擺拍丑聞,令無數粉絲即時“幻滅”,良心品牌瞬間“翻車”。
英國多家媒體日前稱,《人類星球》中關于巴布亞新幾內亞科羅威人住在樹屋的情節是假的。該劇集介紹稱,科羅威人為躲避野獸,只能在距離地面35米的樹屋上居住。片中,當地人攀爬高聳樹干的情景,讓很多觀眾深感震撼。然而,有冒險家親臨此地后竟發現,這一切都是BBC工作人員一手打造的。部落成員坦言,他們住在平地上,所謂的樹屋是為了配合拍攝臨時搭建的。當地人還表示,片子播出后,很多游客慕名而來,對他們在樹屋的生活表示擔心。BBC對此回應稱:“我們已經重新看過《人類星球》中對當地人習俗的描寫,發現部落搬到樹屋居住的情節不準確。”
BBC造假風波,讓它在觀眾心中的形象瞬間倒塌。請看網友的評論:
@闊愛滴小逗逗:BBC的紀錄片也造假,醉了。
@雷咘雷:怎么說呢,內容不錯,可它的定位是紀錄片,就是要求客觀真實,造假已經違背最基本的要求了。
@哦一阿姨哦一阿姨:我一直都很相信BBC的權威性……瞬間坍塌。
對于這樣一個爆炸性的焦點新聞,有人戲謔:元芳,你怎么看?筆者以為如果能從高考視角出發對材料進行多維解讀,往往能引發思維風暴,產生思想的火花。
追問一:真實與畫面如何平衡取舍?
震撼而又真實,是一部部自然類紀錄片圈粉的最大理由。在BBC拍攝制作的一連串紀錄片《地球脈動》《藍色星球》《家園》中,史詩般的畫面、精良的制作、壯美的景觀打造了極好口碑,而其制作團隊也成為業界“專業主義”的典范。紀錄片富有教育意義,體現人文關懷,追求社會價值。以嚴肅題材為主的紀錄片一直為主流社會所提倡,仿佛是“娛樂至死”的影視業的一股清流。
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人們愿意觀看不那么“輕松”的紀錄片,除了一些紀錄片畫面優美、制作精良,讓人享受到感官上的愉悅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紀錄片傳播的是“真實”的信息。觀眾不出家門,就能觀賞到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品嘗”世界各地的美食,探索我們這個龐大星球中的未知世界。正是真實的力量,讓紀錄片葆有長久的生命力。
近年,類似《我們誕生在中國》《岡仁波齊》等帶有紀錄性質的電影在國內熱播。人們看到這些電影中富有戲劇色彩的劇情,難免會問“這是不是真的”,而制作方不得不主動或被動地承認劇情經過了藝術加工,甚至是完全虛構的。須厘清的是,這類影視片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不應該將其與紀錄片混為一談。紀錄片創作者更不應該以這類脫離真實卻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偽紀錄片”為標桿。
在這個紀錄片“崛起”,從陽春白雪走向大眾的時代,紀錄片的創作者應當有自己的堅守。無論如何,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也是維系其獨特價值之根本。BBC《人類星球》造假被曝光,也警示中國眾多紀錄片創作團隊,不能忘記真實性的初心。
業內專家表示,紀錄片不能捏造事實,也不應止步于表面真實,紀錄片是主觀生命對客觀世界的觀察與建構?;蛟S,在更高精尖的技術突破來臨前,在人類技術無法抵達所有真實秘境之前,重申紀錄片的拍攝原則至關重要。
在真實的原則與畫面的盡善盡美之間,如何平衡甚至取舍?在“只紀錄、不改變”的底線與環境保護的道德之間,如何才是正確的等級先后?對于觀眾,這兩道選擇性的思考題同樣有效。
追問二:紀實節目緣何成“擺拍綜藝”?
是什么原因,導致一個以客觀真實為底線的影片類型,頻頻出現“造假”“擺拍”?BBC在《記錄自然世界的原則》中曾明確提出:“當野外實景拍攝不實際,或者野外實景拍攝會對拍攝者或自然生命及其后代帶來傷害時,可以使用圈養動物描繪自然界的現象。只需注意不要在影片中宣稱該場景是在野外實際場景拍攝即可?!?
倘若遇到如上情況,可以不必完全忠實于自然。從BBC紀錄片以及各大紀錄片公布的現場花絮來看,在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情況下,要想拍下既符合事實,又具有觀感的影片確實很難。在拍攝《藍色星球2》時,為了拍攝到海豚沖浪的畫面,攝影師右手扛著高速攝像機,左手駕駛噴氣式海撬,身后就是波濤洶涌的狂流,一不小心就會墜入海中。為了保護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安全,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迫使他們有些場景不得不“造假”。除此以外,部分影片還存在主觀因素的影響。也許這種做法確實給紀錄片制造了戲劇張力和沖突,但標榜“紀實”的影片,卻因此成了“擺拍節目”,這樣的效果真是觀眾想要的嗎?
適當的擺拍以求還原場景或是保證安全可以理解,但博人眼球的“造假”倘若不加以制止,觀眾未來很有可能對紀錄片持不信任的態度。當記錄真實的人開始說謊,他們所呈現的“鏡頭事實”,我們還能相信、還敢相信嗎?
追問三:自律與監管豈能形同虛設?
制度的完善是永無止境的。對世界上所有媒體的管理來說,制度的與時俱進至關重要?!捌放啤眱炘礁卸虏涣寺┒?,即便是像BBC這樣的老牌西方媒體,如果不能不斷地完善其監管制度,也照樣出問題。BBC造假丑聞再一次證明,只有加強對采編人員的嚴格約束和管理,才有可能打造出可靠的公信力,而媒體公信力的打造,要靠媒體從業人員高度自覺的職業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媒體人員的素質決定著媒體的成敗,他們的道德水平也決定了一家媒體能走多遠。職業道德淪喪,失去了這些基本的條件,媒體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追求真實VS追求好看——從BBC造假說開去
日前,BBC親口承認了其2011年出品的紀錄片《人類星球》存在“不準確的敘述”,在紀錄片拍攝中,的確存在一大片模糊地帶,創作者與觀眾對此有不同認識。
《人類星球》陷入“造假”風波,網友們紛紛表示“難過得哭出聲”“仿佛心中的圣殿倒塌”。這種難過,一方面是不忍心看到豆瓣評分高達9.8的作品存在如此瑕疵,另一方面,是不愿相信BBC出品的紀錄片竟也會“造假”。 正是因為BBC的紀錄片鏡頭壯美、制作精良,常給觀眾帶來震撼,其創作團隊名聲大振,出現“造假”后,才引起了如此大的反響。這客觀上說明,紀錄片的拍攝存在“不準確的敘述”,在業內很可能是一種行業慣例,為了給觀眾呈現出更好的畫面、更強烈的情節沖突,紀錄片從業者利用專業優勢,建立了一道信息屏障——讓觀眾相信他們的眼睛,而非探究真相。
“造假”與否,關鍵在于觀眾評判。如果觀眾意識到一些特殊鏡頭根本無法通過實拍呈現,而紀錄片也通過相關字幕進行了“現場還原”提示的話,就不屬于造假,而屬于創作者與觀眾達成共識。如BBC出品的《行星地球2》中有一段群蛇追逐圍攻一只小鬣蜥的場景,被英國電影學院推薦為2016年“觀眾必須觀看的一個瞬間”,這種利用多機位拍攝與剪輯技巧制作的畫面,是為了幫助觀眾了解捕獵的精彩瞬間,不應對此過于較真。
這次《人類星球》引起軒然大波的主要原因,是第4集講述科羅威人的叢林生活,稱其“是世界上唯一居住在樹屋中的部落”;當地人卻對另外一部紀錄片的主持人說,樹屋“不是我們的家”,是被“委托拍攝的”,主持人也稱:“(樹屋)不是他們生活的地方,這完全是欺騙?!?
“欺騙”,對BBC《人類星球》來說是嚴厲指控。假設過去科羅威人真的在樹屋上居住過,《人類星球》現在是否可以通過搭場景、請演員、造情節的方式進行拍攝?BBC的失誤之處,就在于沒有確明地指出畫面是在描述過去,一切的元素,都指向當下的現在進行時,給觀眾造成了錯誤認識:迄今為止,科羅威人仍住在樹屋上。
因此,問題的癥結一目了然?!度祟愋乔颉废萑搿霸旒佟憋L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給觀眾提示,給了觀眾實拍的印象,但實際上是擺拍的,甚至隱瞞了拍攝過程中科羅威人在樹屋上的不適感。
通過這起風波,可以討論一下有關紀錄片的老問題:紀錄片究竟應追求真實還是好看?就紀錄片這種體裁來看,真實性顯然是其價值核心,但紀錄片的性質也決定了,在其創作過程中難免要融入一些藝術手段。即便一部紀錄片百分之百地實拍,導演也一樣可以通過鏡頭、剪輯、配樂等技術手段,呈現一個有情節的故事。
多數情況下,真實事件往往冗長而乏味,觀眾不會盯著一個攝像機監控畫面,一動不動地看幾個小時。但這也不意味著,觀眾喜歡故事,紀錄片創作者就可以為所欲為地虛構、造假,把假的包裝成真的欺騙觀眾。
紀錄片創作的首要態度是誠實,誠實決定了創作者的格局。在守衛誠實的基礎上,紀錄片創作者可以適當進行技術上的創新與創造,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觀眾的知情權要得到尊重。
最大程度保留紀錄對象的真實性,當為紀錄片創作的根本原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1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