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透視及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了能夠更好的管理國有資產,所以將國有資產分成了經營性國有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從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角度來看,應做好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保證國有資產能夠得以保值和增值。本文首先對于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同時對于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最后提出了一些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對策。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透視;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0-0281-01
一、管理的必要性
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是指在國有企業當中,不參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資產,這部分資產主要是為企業員工提供生活和福利保障,無法為企業直接創造價值,屬于非盈利性的公益性國有資產,是國家生產領域之外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確保經營型資產得以保值和增值的前提條件。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主要包括社會管理部門、社會公益福利部門以及社會服務部門所占用的資產,具體包括檢察院、派出所、學校、幼兒園、職工食堂以及職工浴池等等。一段時間以來,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都沒有實施規范管理,缺乏明確的管理制度,沒有對其實施考核和監督過程。在產權關系層面,也沒有充分明確投資者、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權責關系,最終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這是對于國家權益的嚴重損害。所以說,對于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進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意識淡薄
一直以來,由于受到計劃經濟時期的影響,使得企業對于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進行保值和增值管理的意識十分淡薄,從而導致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運營效率較低。一方面是因為企業對于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認識和了解,從而導致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出現混亂的情況。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對于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過程中,缺乏明確的責任制度。無論是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調出和調入都缺乏明確的規定,再加上監控方式的缺失,常常導致在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使用過程中不計成本。最終出現了只購置不管理、只管錢不管物的情況出現。由于缺乏相關的管理責任制度以及錢物管理的脫節,最后導致了國有資產流失。
2.資產存量不清
資產存量不清是大部分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一些企業由于沒有明確的資產管理制度或者存在報表不實的情況。很多單位都以各種名目和途徑來購置汽車、電視、攝像機等貴重物品,并以賬外私人占有或不入賬的方式存在。這些情況都是資產存量不清所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
3.占有不合理
因為資產增加過于隨意,導致很多新購買的設備和儀器利用率非常低,大部分都處于閑置狀態中。同時,在對資產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單位之間相互調劑使用的機制,使得閑置資產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外,因為閑置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占據了單位的一部分資金,實際上也為單位增加了經濟負擔,降低了單位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力。
4.缺乏內部的約束措施
一直以來,由于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其內部沒有相應的約束措施,導致一些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一直處于賬外循環的狀況,從而造成了賬實不符的情況,最終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一些行政單位在辦理實體業務的過程中,將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中的房屋和設備轉化為該行政單位下屬的三產單位。也就是說,把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轉化為經營性資產當中,并沒有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來進行財產的轉移。甚至一些單位在轉化的過程中無賬無據無手續,最終使得國有資產形成了流失。一些單位在實體創收的過程中,創收和主辦兩個單位之間的財務管理沒有劃分清楚,這時就會把創收單位成本中的一些項目劃分到國家撥付經費中,例如電話費、差旅費以及設備費用等等。還有一些單位會把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抵押給經營性單位,并把這部分收入受到到單位中,沒有上繳給國家。
三、管理對策研究
1.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行為進行立法
在我國進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應對其中所存有的深層次問題進行解決,在產權交易和資產收益分配等方面要進行立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仍然缺乏對于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立法,大部分工作仍然依靠紅頭文件來執行辦理,使得很多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變為了私人化。所以,應針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行為進行立法,同時主管單位也應制定出相應的管理制度,促進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規范,并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配置過程進行優化。
2.成立縣級管理部門
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屬于國有資產中的主要成分,在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上,要堅持分級管理和統一領導的基本原則,從而實現國有資產的合理配置。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已經設有了省級和市級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當仍然沒有成立縣級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這不利于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開展。所以,應盡快設立縣級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以便于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3.保持適度的資產存量
在相應的條件下,經營性國有資產實際上能夠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形成相互的制約,當企業需要把資產投入到經營領域中時,就必須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采取集中式的管理,并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投入進行重點控制,以確保資產分布的合理性。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存量規模要維持適中,否則會對國有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
4.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首先,要對非經營性資產的特點、規則以及相關要求加深理解和認識,并對其相關的管理制度進行充分的完善。其次,要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和所存在的問題來建立科學合理的責任制度,做到資產管理的常態化。第三,要對具體的管理過程進行持續性的檢查監督,以保證資產能夠得到合理性利用。最后,要針對資產的利用情況設置抽查制度,使得資產的利用和轉化能夠得到健康發展。
四、結語
在我國進行國企改革的過程當中,大部分企業對于經營性資產的管理力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這些企業對非經營性資產的管理力度仍然有待于提高。對于管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制定解決措施,并及時向上級管理部門進行匯報,進而從根本上實現對于非經營性資產的有力監管。
參考文獻:
[1]毛程連,程北南.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向[J].社會科學,2006(5):61-66.
[2]莊序瑩,毛程連.行政部門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理論基礎分析[J].財經論叢,2006(2):48-53.
[3]許志昂,馬路達.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產權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6(11):131-1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54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