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防范會計造假的對策與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會計造假的防范對策研究一直沒有停滯過。按照政務公開的要求,財政部共計發布了37期檢查公告,將每年檢查處理結果進行公開曝光,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對會計造假行為起到了有效的警示和威懾作用。會計造假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原始憑證造假,會計賬簿造假、會計核算造假、會計報表造假等四種類型。會計造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會計造假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防范與打擊會計造假必須從會計工作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上狠下功夫。
  關鍵詞:會計造假 原因 危害 對策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9)02(b)-185-02
  會計造假古今中外有,以后還會有。只要有利益誘惑,有人就敢鋌而走險。同時,人們對會計造假的防范對策研究也一直沒有停滯過。筆者以自己學習、研究與探索的思路參與探討之。
  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本質要求,也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根本保證。然而,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還仍然存在著會計信息質量低下諸多問題。2017年12月26日,財政部發布的第38號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表明,“部分國有企業重業績考核、輕財務管理,部分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增長迅速、風險管理亟待加強,部分上市公司為了融資違規調節利潤,部分外資、民營企業偷逃稅款等問題,少數會計師事務所存在審計程序執行不到位、質量控制亟待加強等問題。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財政部及各地專員辦、地方財政部門依法下達了處理處罰決定,責令被檢查單位認真糾正整改,對有關單位和責任人予以行政處罰。對存在審計責任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依法予以警告、暫停執業、吊銷證書等行政處罰。按照政務公開的要求,財政部共計發布了37期檢查公告,將每年檢查處理結果進行公開曝光,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對會計造假行為起到了有效的警示和威懾作用。”
  1 會計造假表現形式與類型
  會計造假,是指會計活動中當事人故意以欺詐、舞弊等手段,偽造、變造虛假會計信息,歪曲反映經濟活動和會計事項,以達到特定利益的集團或個人的違法行為。會計造假是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突出表現。會計信息的產生要經過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輸出三個基本環節,會計造假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會計確認缺少或編造事實依據;二是會計計算、記錄歪曲經濟活動和業務事項;三是會計報告發布不完整,或出具虛假報告。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原始憑證造假、會計賬簿造假、會計核算造假、會計報表造假等四種類型。
  1.1 會計原始憑證造假
  原始憑證是會計信息的基礎,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其真實性在于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如有會計造假,先從原始憑證人手,當事人以白條入賬或偽造發票、憑證,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1.2 會計賬簿造假
  會計賬簿的信息來自記賬憑證,如果憑證造假,會計賬簿也就失真。還有的亂設會計科目,財務管理混亂,或者做假賬,隱瞞活動真相。還有的采取抽單不入賬的手法,私設“小金庫”,或建立“賬外賬”,備以應付不同的需要。也有的會計核算缺乏系統性,隨意采用會計技術、方法,使會計信息失實。
  1.3 會計核算作假
  有會計人員不區分成本核算對象,亂計成本,使各成本核算對象歸集的成本不實;有的沒有劃清本期與非本期成本之間的界限,使本期成本不實;有的成本信息失真,甚至重復計提稅金、費用,相關原始憑證丟失等。
  1.4 會計報告(報表)造假
  會計報表是用來綜合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報告性文件,但是,有單位的會計報表造假,難能提供完整、規范、真實和有價值的會計信息。有虧損企業故意虛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有效益好的企業則出于不同目的,或隱瞞收入、或少繳稅費、或截留利潤。
  2 會計造假的原因
  會計造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有政府部門官員授意造假
  有的地方政府官員為保官位,為自己提升,造假政績,下達不切實際的地方社會經濟增長指標;有的領導干部暗示或指使下屬單位和企業為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任務而弄虛作假。
  2.2 當事會計人員屈從權勢,被動造假
  現行的經濟體制中,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是從屬關系,單位負責人為謀利向下屬施壓,讓會計人員弄虛作假。當前經濟活動中的會計造假,多數不是會計人員主觀故意的,是由握權的負責人指使所造成的。
  2.3 涉案會計人員法制觀念與職業道德素質低
  在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社會不良風氣侵蝕著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操守。涉案會計人員罔顧法律法規與職業道德,受私欲的驅動,主觀故意造假,利用職務之便和管理漏洞監守自盜,貪污、挪用公款,違法犯罪。
  3 會計造假的危害
  會計造假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認清這些危害性將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具體的危害性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3.1 傳遞錯誤信息,誤導經營行為
  企業的經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以各方面的數據為基礎。企業的各類財務指標包括收入、成本費用、資金周轉、盈利能力等都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指標,如果這些信息造假失真,企業的經營管理就動搖了基礎,導致經營管理混亂和決策上失誤。
  3.2 導致國家稅收和國有資產的非法流失
  會計造假,企業的申報不實,隱瞞當期銷售收入,達到推遲或少繳稅款。有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過程中,經營者通過不實估價,壓低國有資產價值,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3.3 導致國家或地方財政收支預算的編制出現偏差
  國家和地方財政收支預算都是在上年財政收支情況的基礎上,結合下一年預計的新增收支內容而確定的。會計做假使國家預算部門不能掌握完整、準確、真實的會計信息,編制下年預算的基礎就不正確,易發生較大的偏差。   3.4 踐踏國家財經法規的權威性
  會計惡意做假是在執行國家財經法規上打折扣,是對國家財經法規權威性的踐踏,實質上也是對國家尊嚴的損害,是經濟活動與會計業務中的違法犯罪行為。
  3.5 增加影響社會不穩定因素
  由于會計做假,不能正確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盈利水平,不利于企業自我評價和決策,有可能造成企業停工停產、裁員下崗、破產,職工維權上訪,發生群體事件,造成社會不穩。
  4 防范會計造假的對策與建議
  4.1 重視會計職業道德和素質培養,從思想源頭保證不造假
  加強會計誠信教育。老生常談,常談常新。要采用多種喜聞樂見的、有效的宣傳學習教育形式,深入人心地進行會計誠信教育,將會計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學習作為會計人員一生的重要必修內容。督導會計人員堅持客觀公正、誠實守信、廉潔自律、不做假賬,立足本職,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用忠誠與擔當捍衛會計的職業尊嚴[1]。
  4.2 嚴格審核原始憑證,從流程源頭防范造假
  取得和制作原始憑證要依據《會計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要及時送交會計部門;會計部門、會計人員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對原始憑證進行嚴格審核,對于不真實、不合法、不規范的原始憑證,會計部門、會計人員拒絕接收,并報告單位負責人查處。
  4.3 建立國家財務會計核算(官)網,在流程中間環節防范造假
  建議在各地財政統一會計核算的試點基礎上,政府建設統一財務會計核算網,把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國有控(參)股企業等財務會計核算單位逐步納入到統一財務會計核算網進行記賬憑證制作、記賬、核算、結賬、報表、報稅、分析報告。整個核算流程由互聯網和物聯網絡系統智能完成,從核算與報告流程中杜絕人為造假的漏洞[2]。
  4.4 建立與完善會計核算中心,優化會計環境防范造假
  建議由各地財政部門牽頭設立會計核算中心,會計服務與監督管理一體化,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會計人員的編制、組織、人事、工資關系和社會保障全部轉入核算中心統一管理,使會計業務的決策者與執行者相分離、財務審批與會計監督相分離、財務報告的存放與報告單位相分離,保證會計業務處理過程公開透明,讓會計人員處于企業經濟利益、組織人事管轄之外,不受企業所左右,不為利益所驅動,勇于對會計資料的合法性、真實性、完整性進行審核監督,會計人員依法獨立履行職責;由于會計集中核算后,會計資料的匯集、整理、入賬、核算、生成報表,提取會計信息,都由會計核算中心制作,封堵了造假環節,保證了會計信息質量。
  4.5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人才公司,在人才體制上預防造假
  會計人才公司是政府與行政事業單位、企業之間的社會中介機構,是特定意義的企業法人。由公開招聘的會計人才組成,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風險自擔、依法納稅。會計人才公司的職責是規范培訓和管理會計人才,服務社會需求。會計人才公司與需求單位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雙向自愿委托的法律關系,不是隸屬關系。國家以法律形式明確各單位、各部門需要會計人才只能由會計人才公司推薦提供。并且賦予用人單位向會計人才公司選擇用人的權利,允許用人單位根據行業特點和會計核算特點從會計人才公司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會計人才,用合同形式確定會計人才公司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權利、責任與義務。建設新型的會計人才職業化管理體制,引入有序的、優勝劣汰的會計人才市場競爭機制,從會計選人、用人制度上杜絕會計造假[3]。
  參考文獻
  [1]邢德新.試論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J].商業經濟,2015(12).
  [2]萬紅美.防范會計造假可采取的會計監管措施[J].科技資訊,2010(23).
  [3]賀智博.淺談如何防范會計造假[J].財政金融,201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50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