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職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模式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高職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迅速,這對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教育國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外合作項目在開辦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本文重點分析了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務專業中美合作項目的現狀,針對合作項目中生源、師資、培養目標等問題,提出了優化招生政策、轉專業制度、獎學金制度,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完善課程結構,建設雙語教材,因地制宜培養人才等建議。
關鍵詞:高職;中外合作;國際商務;人才培養
0 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教育國際化的推進,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體現出規模數量化、專業特色化和合作對象多元化等特點。截至2018年,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數量已經占到我國高等教育總量的1.32%,共約50萬學生。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面臨新的發展形勢,不再一味追求規模的擴大,而是注重質量的建設與提升,著力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外合作項目。2016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強調中外合作辦學要提質增效。林金輝(2017)通過政策解讀,提出新時代合作辦學要著力于師資攻堅和機制攻堅,牽住中外合作辦學的“牛鼻子”,建立成功經驗共享機制,推進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服務大局、增強能力。薛二勇(2017)通過分析中外合作政策變遷及政策問題,建議把握發展趨勢,明確中外合作辦學的未來戰略;進行科學布局,引領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方向;調整體制機制,完善中外合作辦學的保障制度。薛衛洋(2016)提出優化辦學層次和專業結構,完善和落實扶持政策,促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的智庫建設。
根據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數據顯示,高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約占40%,主要集中于經濟學類、管理類、計算機類、機械類等,其中數量前五位的專業為會計(79),旅游管理(74),國際商務(62),計算機應用技術(46)和建筑工程技術(37)。國內高職開設國際商務專業合作辦學的學校眾多,本文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務專業中美合作項目辦學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對其開展項目以來遇到的問題做出思考與建議。
1 中外合作辦學現狀
自2017年起,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與美國西雅圖城市大學合作開辦了國際商務3+1項目。學生完成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前三年的學習和美國西雅圖城市大學一年的本科學習后,可以獲得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頒發的國際商務專業文憑,以及美國西雅圖城市大學頒發的通識商務管理學位證書。經過前期籌備,該項目從2017年開始招生,目前擁有2017級一個班,2018級兩個班,共計116名學生。本專業主要培養面向跨境電商及跨境物流行業的跨境電商采購專員、運營專員、報關專員、物流專員、客服專員等主要崗位和跨境電商店鋪運營經理等拓展崗位。
專業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合作項目開設的基礎。本專業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程、中方專業課和美方學分互認專業課,共計145學分。九門美方學分互認的專業課程共36學分,包括財務基礎管理,職業溝通,市場營銷原則,有效組織,批判性思考,倫理與領導力,組織溝通,國際管理學和人力資源戰略管理,學生綜合考評需要取得75分及以上在國內取得的學分才能獲得美國西雅圖城市大學的認可。其中五門課程為中美教師合作授課的課程,美方教師進行為期兩周的集中授課,中方教師負責集中授課前一個月的輔助教學和集中授課期間的助教工作,其余四門課程單獨由獲得美國西雅圖城市大學認證的中方教師進行雙語授課。
2 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2.1 生源質量較差,學生出國意向不明確
由于中外合作辦學高考錄取分數線普遍低于同專業非中外合作辦學錄取分數線,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相對較差,學習積極性低。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都是因為高考分數不高,未達到非中外合作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只能選擇中美合作國際商務專業。而非出于畢業以后出國繼續深造的計劃,因此大多數學生并沒有明確的出國求學打算。部分學生出于經濟原因,選擇參加國內的專升本考試。
除此之外,由于目前高考允許考生選擇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小語種替代英語,但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是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英語語言國家的中外合作課程,因此這部分學生在學習英語和雙語專業課程中面臨巨大的語言障礙。由于中外合作項目代碼的特殊性,這部分同學無法通過學校的轉專業考試調入其他專業進行學習。
2.2 本土雙語師資欠缺,美方師資不穩定
中外合作項目的師資由中方師資和美方院校選派的師資構成。中方優秀的雙語教師一般應具有英語國家留學背景,較強的英文綜合能力,以及行業技能。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務專業中美合作項目的九門學分互認的專業課程由六名國際商務系和一名金融系的專任教師負責,以年輕的海歸教師為主,多缺乏相關行業實戰經驗和雙語教學經驗。美方集中授課的老師由美方項目負責人臨時選派。由于路途遠,集中授課的課時集中,每天授課量大,美方教師來中國授課的積極性低,因此美方在臨時選派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難,這也一定程度導致了美方選派過來進行短期集中授課的并不是美方最優秀的師資,集中授課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而且,美方選派的教師存在臨時性和不穩定性的因素,這也導致了中美教師溝通銜接上的困難,同一課程的授課內容因美方選派教師不同而有所區別。
2.3 培養目標不清晰
第一,中外合作辦學要面對的是中方與美方院校培養目標上的差異。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培養的是具有實操技能的高素質創新創業型和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因此專業核心課程多為實操實務類課程。而美方大學培養的是具有批判性思考和管理思維的通識人才,因此核心課程多為理論和管理類課程。中外高校在學生培養理念上的差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培養目標的不清晰。
第二,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開設國際商務中美合作專業主要是為了滿足新時代經濟背景下杭州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巨大需求,培養服務跨境電商行業所需的人才。而同時又要幫助有3+1需求的學生達到西雅圖城市大學繼續深造的要求。這就要求學校在兩年半的課程設計中,既要讓學生掌握符合本地人才需求的跨境電商實操技能課程,又要掌握美方要求的管理通識類課程。 3 新時代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的建議
3.1 優化招生政策,轉專業制度和獎學金制度
針對中外合作辦學生源質量差的情況:一是完善招生政策,增加項目宣傳力度,擴大信息透明度,提高招生門檻,增加英語語言能力要求,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招生面試的方式招考,以篩選出英語基礎達到要求的學生;二是優化校內轉專業政策,吸引校內其他專業優秀人才加入本專業,允許不愿意留在本專業學習的學生轉入其他專業。由于中外合作項目的特殊性,目前學生想換校內其他專業,唯一的方法就是退學重新參加高考,但是大多數國內學生即使聽不懂也不會選擇退學,目前項目僅有一名學生因為語言障礙提出休學。不靈活的轉專業制度極其不利于英語基礎特別差的學生的發展;三是健全獎學金制度也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吸引優質的生源,尤其是優秀的貧困生源。加大對優秀學生的獎學金支持力度,可以激勵學生努力完成學業并取得優異的成績。加大對出國深造學生的獎學金支持力度,可以鼓勵學生出國取得更高學歷,獲得更高的學術成就。
3.2 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
一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一支以優秀中方專任教師為主,外方教師為輔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是保障中外合作項目課程質量的關鍵。挑選一支具有國際化視視野、跨文化教育意識、雙語教學技能和行業專業技能的年齡結構合理的中方專任師資隊伍。大力開展國際化師資培訓,增加專任教師出國培訓訪學機會,搭建中外教師團隊的在線溝通橋梁,促進同一門課程中外方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保障中外雙方課程內容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促進兩國教學方法上的溝通學習;二是搭建行業合作的平臺,引進行業專家授課講座或派專任教師行業掛職鍛煉,使中方專任教師具備行業經驗,增加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實用性;三是加強雙語教師的考核和激勵制度。一方面,通過同課程組教師和督導聽課加強對教師雙語授課能力與課程質量的考核,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加大對雙語課程和師資培訓的資金投入,增加雙語教師在工作量、工資待遇及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鼓鼓勵政策,激發雙語教師對課程的探索熱情,為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3.3 完善課程結構,建設雙語教材,因地制宜培養人才
在課程建設上,有機融合國外通才教育與國內高職院校專才教育的教學理念,針對當地經濟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完善課程結構和內容設置,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其次,教材在課程中有著重要地位,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碰到的疑難會試圖從教材中尋求答案。因此,加大對雙語教材建設的投入力度,打造適合中國學生閱讀的雙語教材,依托中方專任教師和外方派遣教師共同打造在線課程資源庫,有利于豐富學生課堂和課后的專業學習。
4 結束語
綜上,隨著高職中外合作辦學的不斷深入,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迫在眉睫。若要實現有質量地可持續發展,必須立足生源、師資、課程建設等問題,不斷實踐創新改革,提升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廖菁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治理水平提升的路徑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7(12):38-43.
[2] 林金輝.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的新特點、新問題、新趨勢[J].中國高教研究,2017(12):35-37+55.
[3] 薛二勇.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和發展的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7(2):24-28.
[4] 薛衛洋.質量建設進程中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一一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6(2):12-19.
[5] 陳朝萌.高職中外合作教育項目人才培養模式實踐一一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西雅圖城市大學合作的物流管理項目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20):21-24.
[6] 張勁博,邵丹璐.高職院校中外合作雙語教學師資困境與突破——基于跨文化教育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7(11):11-15.
[7] 王炫盛,黃龍騰,但唐仁,吳險峰,鄭洪英.深圳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探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8(10);27-31.
[8] 張莉,張勁柏.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0):53-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05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