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階段,人民群眾已進入新媒體時代,很多先進的技術應用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高校應該充分應用先進技術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诖耍撐年U述了新媒體及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分析了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研究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eople have entered the new media era, and many advanced technolog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new media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ies the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ra.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
  【Keywords】 new media era;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3-0091-02
  1 引言
  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很多新媒體技術和設備應運而生,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網絡電視和數字雜志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信息的傳播方式和速度,這為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因此,高校應該創新并優化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應用新媒體技術和設備創新教育方法。
  2 新媒體及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
  2.1 新媒體的內涵及其特點
  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是應用新媒體技術,如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設備,為人民群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媒體,主要有互聯網媒體、手機新媒體、數字電視新媒體等[1]。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傳播方式具有互動性。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能夠實現雙向互動傳播。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將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等形式進行了有效融合,改善了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限制,且人民群眾能夠在虛擬空間內自由地發表言論和觀點。其次,傳播形式具有多樣性。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相比,新媒體將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進行了有效融合,使得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易于被人民群眾接受。再次,傳播內容具有多樣性。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大家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世界各個國家的網絡信息,這就使得信息覆蓋范圍在不斷擴大,信息傳遞呈現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點。最后,傳播速度具有即時性。與傳統的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速度比較迅速,信息生產、發布、轉載和反饋過程比較便捷。
  2.2 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積淀的,傳統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點和歷史風貌。在創造中華文明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優秀的中華文化,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是由勤勞智慧的炎黃子孫創造、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質和歷史風貌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的總和。
  3 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3.1 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的執行者,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民族的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因此,高校應該注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大學生樹立傳承并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理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做出貢獻。   3.2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接班人,是社會上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人群,高校應該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大學生了解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還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精神追求。除此之外,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將傳統的中華文化等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將其轉化成學生的精神素養和價值觀念。
  3.3 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且價值觀的可塑性比較強。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價值資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導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2]。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積極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并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培養和引導作用,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4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
  4.1 深化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改革
  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中,為了優化大學生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高校應該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高校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專業技術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行融合,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相應的制度,并及時根據教學效果和動態對相關制度進行調整,為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支持;第二,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中華文化教育實施制度,實現現代教育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并落實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除此之外,高校應該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改革發展工作小組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展中心,將傳統文化教育和哲學、社會科學等學科結合起來,全面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
  4.2 提高大學生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優秀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并對優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相關專業技能,還應該具備較高的精神和道德素質。因此,大學生不僅需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應該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高校應該大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將提高認識、增強意識和培養興趣作為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目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除此之外,高校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將課本內容和實踐經驗進行有效結合,確保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貼近實際生活,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優化和創新。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高校應該將專業學科和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聯系,構建完善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根據新時期的發展特點,豐富學習、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式,幫助大學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和弘揚。
  4.3 提高教師的新媒體素養
  教育工作具有系統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其主要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律,應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引導和啟發學生的過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3]。因此,新媒體時代,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的新媒體素質,掌握創新型的教育方式,掌握先進技術,如手機、微博、微信等應用方法,并借助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新型教學模式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增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生動性與感染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這就要求高校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其不僅是傳授知識、積累智慧的過程,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應該積極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承擔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并將專業知識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融合,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燕茹,吳娟.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探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06):49-52.
  【2】齊繼東,左婭菲娜.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缺失與構建[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1):51-54.
  【3】周燕.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路徑探究[J].新聞世界,2017(11):79-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90985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