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解決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的虛擬化與去中心化、傳播客體的爆炸化與碎片化、傳播方式的即時性和交互性、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提供了新背景,也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充分地認識時代特征的基礎上,認識到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內容。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c)-0211-02
1 新媒體時代及特征
新媒體是以數字、網絡、移動通訊技術為基礎,借由數字設備為終端,通過計算機和無線通訊網絡的途徑進行信息輸送的新興媒體樣態[1]。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在特征上主要表現為數據化、媒介的融合性、具有受眾反饋機制的互動性,以及網絡化[2]?!皶r代”一詞是一個與人緊密相關的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它能影響甚至決定個人對自己、他人,乃至世界的認識和態度。故而,它可被視為是人生產生活所面對的特殊場域。新媒體時代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
首先,傳播主體的虛擬化與去中心化。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匿名表達自身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個人的蹤跡很難被完全記錄。信息傳播的過程沒有一個特定的渠道和節點,每個個體有可能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可能是信息接受的主體。
其次,傳播客體的爆炸化與碎片化。新媒體時代,會產生出大量的信息和數據,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渠道使得個體獲取信息變得更為簡便,在無形之中大大增加了個體獲取自己所需信息的難度,會降低個體的學習和思考能力。
最后,傳播方式的即時性和交互性。在新媒體時代,每個個體皆可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獲取、評論與轉發信息,使得信息的制造和傳播變得更為迅速,但相應地,不良的信息也極易被制造和傳播。
2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2.1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去中心化
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擁有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方式,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無限拉近,大量且多元信息的涌入,受教育者可以獨立地獲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和價值。它使得教育者缺乏足夠的被尊重感,影響了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熱情。高校大學生的個性化趨向越來越明顯,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慢慢遠離了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實質上亦壓制了大學生對自身發展的需求和價值,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很難得到大學生的認同[3]。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樣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如何在眾多且混雜的價值符號中保持中立態度,如何做到不斷吸收積極的信息和價值而不受消極信息和價值的影響,如何使思想政治的受教育者更為有效地接收和吸納所傳遞的思想政治知識,如何保證傳遞的信息在傳遞過程中不失真,如何充分了解新生代大學生的日常的生活、學習的新變化,這些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無序化
由于多元的信息傳播主體、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往往會產生大量的信息數據。例如大學生是微信上的某些文章的主要受眾,這帶來了諸多弊端。首先,類碎片化的信息是在大學生利用零碎的時間接受的,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嚴重干擾了大學生學習的效率。其次,碎片化的文章背后往往暗含著諸多不良的價值符號,加之缺乏監察這類文章的機制,易使大學生盲從于不良的價值導向,客觀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揮。
另外,相較于新媒體具有快速、便捷、變化方式多樣的特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教室等特定的時空,依靠擺事實、講道理的教育方法,通過課堂宣講、個別談心等面對面的方式,對受教育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其提供思想認識、解決問題[4]。而新媒體的介入,弱化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新媒體使得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克服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固定在一定時空內的缺點。第二,新媒體及時交互的特點,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大學生的認知、表達方式,使得固有的思想教育方法難以發揮效用[5]。
3 解決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路徑
3.1 增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質,掌握教育的主動權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須有堅定的政治素養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有十分鮮明地政治特性。教育者要向大學生講解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想理論,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教育者自身一定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理論素養。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理念的創新。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者,要與時俱進,勇于破除已有陳舊的教育觀念,樹立貼合時代發展的教育理念。第一,培養新媒體素養。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善于在分析信息與數據后及時地掌握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以及他們的思想狀況和行為愛好等方面的真實信息,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第二,確立平等地位。在新媒體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更加地趨于建立更為平等的關系。因此,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主動地放低身段,從支配地位逐步過渡到引導地位,更加注重學生的個人的需求,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營造出良好、寬松的學習環境。
3.2 優化思想政治講授內容,保持教學的開放性和動態性
首先,它要求教育者注重優化思想政治講授的內容。教育者的工作就是盡可能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用教育者需要講授的思想政治內容結合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引導他們對相關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
其次,它要求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更加注重和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開放和動態。新興的媒體從時間上和空間上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教育者可以改變傳統單向灌輸的教育過程,采取多種手段塑造情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另外,利用線上的方式,例如針對熱點話題編寫微信公眾號文章,幫助學生更為全面且理性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拉長學生的學習時間。
4 結語
新信息時代給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在教育實踐和理論探討中完善和發展。應當認識到,完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作,它需要國家、社會與學生個人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才能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林英,郭麗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彭蘭.“新媒體”概念界定的三條線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3(3):120-125.
[3] 李芳.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轉換與路徑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4):47-49.
[4] 常素芳.背離到融合: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困境及消解[J].教育探索,2016(5):101-104.
[5] 王虹,劉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6] 陳華巍,王貴新,劉國軍.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3):82-86.
[7] 葛廣昊.基于自媒體高校學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8):47-48.
[8] 任艷妮.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09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