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企業社會責任量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當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分類研究上,量化研究比較少,不成體系,研究進展緩慢。本文在一系列假設的基礎上,結合企業財務會計的相關知識,對企業社會責任量化進行研究,提出企業溫度及企業慈善度概念,用以量化衡量企業實際承擔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量化;企業溫度;企業慈善度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公眾越來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在向社會提供產品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生產能耗、有害物質排放、社會沖突、環境和生態影響等企業需承擔的社會責任。理論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從20世紀初便已開始,但主要集中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類研究上,企業社會責任量化研究起步稍晚,且研究成果比較少。本文在一系列假設的基礎上,結合企業財務會計知識,對企業社會責任量化進行研究。
  1 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現狀
  1.1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及其分類
  1924年,美國學者謝爾頓(Oliver Sheldon)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認為企業在生產商品獲取利潤的同時,也要關注所處產業、行業的內外環境中利益相關者的訴求。
  1953年,美國學者霍華德·R.鮑恩(Howard R.Bowen)提出.“企業有義務按照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決定”,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企業的行為要超越企業自身的利益,要符合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社會責任行為既不是法律等強制規范下的必然選擇,也不是對公眾期待的被動反應,而是為滿足社會規范和價值觀要求的主動選擇。
  1960年,戴維斯(Keith Davis)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模糊,認為企業的決策或者行動中至少有一部分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而與人類利益有關,這部分被稱為“企業社會責任”。
  1971年,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發表《工商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同心圓”模型。里圈是有效履行經濟職能的基本責任,中圈是履行經濟職能時對社會價值觀和優先權的變化的積極態度的責任,外圈是新出現的不明確的責任。
  1979年,美國學者卡羅爾(Archie B.Carroll)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要同時承擔經濟、法律、道德以及慈善的責任。經濟責任是指企業能夠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并由此而獲利;法律責任是指企業能夠信守合約,遵守法律;倫理責任超越了法律的要求,指企業行為能夠遵守社會道德規范;慈善的責任是指企業完全出自于自覺自愿,滿足社會對企業的更高的期待。任何一個層面的缺失都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相背離。
  1997年,英國學者約翰·埃爾金頓(John Elkington)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分為經濟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三重底線”的概念。
  2015年,我國學者趙德志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領域應限于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領域,凡是在經濟上、法律上企業沒有選擇的自由而必須承擔的責任,不能稱之為社會責任。
  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理論界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和分類研究是比較多的,但意見并不統一,這也導致明確分類企業社會責任存在困難。本文采用戴維斯、鮑恩及趙德志等人的定義,也即所謂狹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只考慮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的、自愿為承擔該責任而付出成本的責任。
  1.2 企業社會責任量化
  企業社會責任量化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方法也比較少。目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內容分析法、聲譽指數法、公司聲譽評級法、KLD指數法、慈善500目錄統計等。
  2 基本假設
  為簡化企業社會責任量化分析,增強分析的合理性及實際可操作性,本文設定并遵守如下假設。
  2.1 守法的理性經濟人假設
  假設企業是守法的、理性的,并在生產過程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企業為社會提供有形或無形的產品,通過向社會交換產品獲得利潤,再投入到企業再生產過程中,而整個過程中企業都會遵守法律;生產的產品都是質量合格的,不存在造假、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情形;組織生產也都是正常的,生產中獲得的利潤優先滿足再生產的需要。同時,企業是理性的,在追求自身直接經營利益的過程中,能夠在沒有法律、合同契約等強制性約束的條件下,主動、自愿的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2.2 企業社會責任范圍假設
  本文分析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只考慮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的、自愿為承擔該責任而付出成本的責任。
  2.3 會計基本假設
  企業是一個會計主體,在可預見的將來,企業能夠持續經營下去,且在滿足會計分期的基礎上,通過貨幣計量可以對企業進行核算。
  3 企業社會責任量化分析
  貨幣本身的屬性決定其是最好的量化衡量標準、尺度,因此通過貨幣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量化也是最合適的。
  在企業財務數據中,本文選取營業外支出、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利潤作為企業社會責任量化分析的基礎,該部分數據來源比較容易獲取,便于對企業承擔的實際社會責任進行量化度量,其中最主要的是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支出是指除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支出等以外的各項非營業性支出。如罰款支出、捐贈支出,非常損失、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失等。而本文分析的社會責任為只考慮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的、自愿為承擔該責任而付出成本的責任,企業承擔該部分責任對應付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營業外支出中。
  3.1 絕對量化
  根據企業利潤表中營業外支出項,經調整后,將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的、自愿為承擔該責任付出的成本合計為企業在該會計期間內實際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數值。調整方法有正向累加法及反向扣除法。
  正向累加法:直接在營業外支出明細賬目中將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的、自愿為承擔該責任而付出的成本累加獲得。如將捐贈支出、職工子弟學校經費和職工學校經費、員工培訓支出、扶貧支出等項累加。   反向扣除法:通過營業外支出總額扣除不符合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的、自愿為承擔該責任而付出的成本后剩余的部分。如剔除罰款支出,非常損失、盤虧損失、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失、債務重組損失等項。
  經上述調整后的企業營業外支出作為企業實際承擔的社會責任量化數值。
  3.2 相對量化
  上述通過絕對量化獲取的企業社會責任數值會因企業規模的大小不同而存在差異,且差異可能會很大,為消除該項差異,可通過折算為相對值進行量化,以便于不同大小規模的企業就實際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比較。
  3.2.1 企業溫度
  企業承擔了社會責任,一般稱該企業是有溫度的企業。如何衡量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如何衡量企業的溫度,是微溫企業,還是暖溫企業,是溫到燙手的企業,還是溫到沸騰的企業呢?本文提出“企業溫度”的概念,用于衡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相對程度。
  企業溫度是經調整后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的、自愿為承擔該責任而付出的營業外支出除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后乘以100所得的數值。公式如下:
  企業溫度=(調整后的營業外支出÷主營業務收入)×100
  企業溫度取值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0。企業溫度等于。時,說明企業沒有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溫度數值越大說明企業溫度越高,是一個更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但也并不是說企業溫度越高越好。如果企業溫度達到100,說明企業處于沸騰狀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全部用于支付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再生產的資金循環將被打破,企業不得不面臨關門歇業的風險。一般而言,沸騰狀態的企業是不存在的,企業要生存必須要保障企業的再生產循環可以繼續下去。如需保障企業再生產的資金循環,該企業的企業溫度應不能超過企業主營產品的利潤率×100的數值。
  另,如出現主營業務收入為零或為負數,該公式不成立。如企業出現此類情況,企業將瀕臨破產,也就沒有量化該企業的企業溫度的必要了。
  企業溫度可以用于企業縱向溫度對比,比較企業自身逐年來實際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情況;也可以用于不用企業間的橫向溫度對比,比較不同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內實際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情況。
  3.2.2 企業慈善度
  從前述分析可見,一個企業的企業溫度受企業主營產品的利潤率的限制,不同行業企業的主營產品利潤率是不同的,有些可能會相差很多,為消除不同行業企業主營產品利潤率高低的影響,便于主營產品利潤率不同的企業就實際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比較,可以將上述公式中的分母替換為主營業務利潤,筆者稱該計算結果為“企業慈善度”,體現一家企業在不影響其再生產循環的基礎上,愿意從主營業務利潤中拿出多少用于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慈善度=(調整后的營業外支出÷主營業務利潤)×100
  企業慈善度數值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0;企業慈善度等于。時,說明企業沒有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慈善度數值越大說明企業慈善度越高,是一個更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但也并不是說企業慈善度越高越好。如果企業慈善度達到100,說明企業將全部的主營業務利潤用于支付承擔的社會責任了,無剩余資金用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企業屬一家純慈善性質的企業。企業慈善度值更能體現一個企業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觀意愿。
  同樣,如出現主營業務利潤為零或為負數,該公式不成立。如企業出現此類情況,企業將出現虧損,再生產循環將無法延續,也就沒有量化該企業的企業慈善度的必要了。
  企業慈善度消除了企業規模、企業主營產品類別、企業主營產品利潤率的影響,可以更好的用于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
  4 局限性
  第一,本文關于企業溫度、企業慈善度的分析是基于前述假設前提下進行的分析,是存在一定的非客觀性的。第二,本文僅僅對企業社會責任中狹義范圍內企業可以自由選擇的、與企業的直接經營利益無關的、自愿為承擔該責任而付出成本的部分進行了量化。由于廣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包含的內容很多,企業溫度、企業慈善度未能對其全部內容進行量化。第三,由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分類至今仍存在困難,因此通過正向累加法或反向扣除法將營業外支出項調整為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量化數值是有難度的。第四,本文提出的企業溫度、企業慈善度無法量化虧損企業(即主營業務收入、主營亞務利潤為零或為負數的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如需量化,只能通過絕對量化的方式進行量化。第五,有些社會責任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如企業在維護國家榮譽上所做的努力,在扶貧工作中提供的扶貧技術支持等。因此,用貨幣來量化企業社會責任也是有局限性的。第六,本文主要是從理論上對企業社會責任量化進行了分析,而沒有開展實證研究。
  5 總結
  企業社會責任量化研究是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不斷優化的過程,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通過數據來源比較容易獲取的營業外支出為切入點,研究企業溫度及企業慈善度,進一步探析企業社會責任量化方式,雖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還是希望能在結合比較成熟的企業會計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為企業社會責任量化研究尋找到新的切入點,能為企業社會責任量化研究貢獻一點力量。
  參考文獻:
  [1]趙德志.論企業社會責任的對象一種基于利益相關者重新分類的解釋[J].當代經濟研究,2015(02):44-49.
  [2]趙德志.論企業社會責任的限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94-98.
  [3]張宏.企業社會責任量化核算內容的中外比較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0):85-87.
  [4]邊衛軍,趙文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與消費者響應的互動機理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7(08):86-91.
  [5]吳玲,陳維政.企業對利益相關者實施分類管理的定量模式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3(06):70-7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505922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