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為什么是高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曹遠征

  
  盡管經濟尚未根本好轉,國家債務風險的顯現,已迫使政府不得不立即整肅市場
  
  4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向紐約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控告美國最大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在合成債權抵押債券(Synthetic CDO)交易中,涉嫌欺詐,致使投資者損失10億美元以上。
  
  此案一出,市場擔心次貸傷疤再次揭開,嚴重損害剛剛修復的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當日,用于衡量市場信心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急升15.5%。全球股市應聲下跌,黃金及大宗商品市場大幅下挫。動蕩氣氛彌漫于全球金融市場。
  
  于是疑問油然而生――為什么是高盛?為什么是這時?它意味著什么?
  
  區別于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一般不從事資產負債業務,而是通過提供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產品,在資本市場上不斷進行風險對沖,從而將風險分散于市場參與者之中。其首要原則就是向市場參與者充分解釋和披露風險。
  
  高盛公司已有100多年從事該業務的經歷,是投資銀行的翹楚。按理說,深諳此道。然而,早在2008年初,市場就傳出消息,高盛公司在不斷向客戶推銷CDO的同時,自己又在賣出CDO,其行為令人生疑。
  
  更為重要的是,在隨后的金融危機中,高盛公司又因為“大而不倒”,首先獲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務救助,市場地位反而得到強化。
  
  人們擔心,這種“大而不倒”不僅使其過去的錯誤得不到清算,而且“道德風險”會更肆無忌憚。以此推論,金融危機的系統性風險會再次降臨,甚至周而復始。于是,整肅市場便成為不得已之舉。謎底在于昭示市場,“大不能不受懲罰,資本市場是有原則的”。
  
  但是,“大而不倒”并非問題的實質,更深刻的問題在于投資銀行業務的定位和監管原則。
  
  作為投資銀行,其傳統業務是通過提供包括產品設計在內的顧問服務收取費用,即“收費業務”。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銀行不滿足于“收費業務”的微薄收入,而青睞于資產負債業務的豐厚利潤。利用杠桿融資,建立其自身的自營業務,開始對沖基金化。此次高盛就提出,自己也有損失。
  
  高盛希望以此來證明自己并未欺詐。但問題不在于它是否損失,而在于投資銀行是否應該擁有對沖基金的自營業務。
  
  當投資銀行擁有對沖基金的自營業務,其顧問與自營之間的“防火墻”就會淡化,“道德風險”由此滋生。更嚴重的是,一旦投資銀行內部“防火墻”失效,而外部又沒有適當的監督機制和措施,風險便會跨業務、跨部門傳遞,投資銀行內部的“道德風險”就會變成外部市場的實際風險,引發系統性危機。
  
  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人們一直在反思現行金融體系的弊端,而其改善的方向是:強化外部監管,最簡便有效的就是分業經營。
  
  目前,美國國會正在激辯金融監管改革,混業還是分業是辯論的焦點之一。這是本次訴訟的背景,而對高盛的訴訟也為辯論增添了“砝碼”,其中折射出美國兩黨政治的較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即使高盛有點冤枉,但是情勢所迫,不得不為。
  
  混業還是分業是金融界長期爭議的問題。早在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前,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是一體的。后來,大危機促使美國采用了分業體制,而歐洲依然維持混業經營。
  
  到了90年代,美國也認為這種分業體制過分僵化,不僅阻礙了交叉銷售,限制了規模效益,也損害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于是,美國政府于1999年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改革了分業的限制。
  
  由此可見,分業還是混業僅僅是表面,實質是風險能否得到有效控制。金融危機表明,現行的投資銀行業務架構并不能控制風險,危機前的問題又有故態復萌的跡象;而政府的救助行為只是用國家債務的擴大來取代私人債務危機。
  
  而希臘債務危機則告誡人們,此舉風險巨大――政府的開支無度或可導致國家破產。目前,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居高不下,負債總額接近GDP的90%。盡管經濟尚未根本好轉,國家債務風險的顯現,已迫使政府不得不立即整肅市場。
  
  作者為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128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