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怎么了(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吳 佳
2010年以來,中國股市的表現確實讓人費解。作為率先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主要國家,中國經濟的表現讓人稱贊,但股市卻一直萎靡,在2010年全球股市的表現排行榜上,居倒數第三的位置(依上證綜指計)。或許有人會說,深圳市場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深綜指、中小板指數等都還值得稱道。事情也是這樣,但這兩個市場發展的如此不平衡,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不可以簡單的歸因。
這個問題也纏繞了筆者很久。是資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度追捧?是對擴大內需的極大預期?是對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的擔心?是對房地產調控的預先反應?……是不是這些因素的困擾,才使得資金去追逐極為有限的幾個行業,而忽視了其他被認為低估值的行業?才導致了2010年股票市場的冷熱不均?表面上看,這種解釋也說得通,但不是很有說服力。畢竟,長期被冷落的銀行業,在2010年的利潤是創了歷史最好水平,資金對這一行業的過度冷淡照此解釋總有些勉強。其他一些被冷落的行業也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
本周二(1月18日),深滬市場5只上市的新股一起跌破發行價,似乎預示了些什么,也在一定程度上點醒了筆者:新股的持續高價發行與全流通的格局,打破了市場原有的平衡;中國股市的轉型正在進行,對部分股票的追逐是市場新格局下新行為的嘗試。
回想起來,有兩件事注定要改寫中國股票市場的歷史:一個是全流通,一個是大擴容。
當年,市場談全流通而色變,究其原因,是考慮到流通市值陡增之后市場的承受力。這個擔心是實實在在的,并沒有夸大。但為什么其后鮮有被再度提及?這不能不佩服證監會的高招,將一直被視為洪水猛獸的全流通一一化解:一是新老劃斷。該日期之后的股票是全流通,投資者必須認賬,該日期之前的要全流通則需支付對價,以換取普通投資者的認可;二是分步流通。普通投資者開始看到的都是餡餅:送股、注入資產、承諾業績,至于流通后的壓力,也只是分期分批進行,同時在難得一見的牛市之下,上市流通還成為做高股價的契機。甜蜜來得明明白白,壓力來得若隱若現。光是考慮到新老劃斷前上市的公司股份的全流通,大家就可以看到市場的擴容倍數。
股市大擴容是中國股市的一個必然選擇。一方面是因為之前股市的結構單一,太注重成熟型企業,存在多層次化的必要;另一方面,由于其他交易所已不復存在,目前兩個交易所容納的公司量即為全國上市公司數量,由此考察會發現,上市公司數目仍然太少。筆者看到一個2008年2月的數據,稱當時國內有1581個上市公司(不含三板市場),日本有東證/大證/名證/札證/福證/JASDAQ等市場,合計約4000個(包含ETF、REIT等投資信托產品的話是4029個)(三板市場除外)??梢?,為不同的企業設置不同的門檻,容納更多的初創時期的企業很有必要,同時,也有必要讓更多的企業上市。
這兩件大事都指向一個方向:即中國股市的正?;!罢;比齻€字背后的含義是:像其他市場那樣掛牌與交易。在此之前,我們的中國特色的市場是:一些股票的市場價值得不到認同,股票上市得等待額度,大小企業按一個篩子篩選,上市公司是一種殊榮、以致得到地方政府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市場的親切關懷,再丑的公司都可以賣個好價錢,退市風險幾乎為零,更沒見過破產的了。
股改之后,部分股票不能流通的問題解決了,但股票不是普遍投資品、而是身價矜貴的商品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解決后面這個問題的程序是:股市大擴容+市場化發行。大擴容是迅猛增加股票數量,市場化發行是讓市場來定價。初始,我們看不到質的變化,但量的變化是非常明顯:股票數量增加迅速,新上市的公司讓人眼花繚亂,老投資者也開始記不住新上市的公司了。漸漸的,一些平常的公司會淡出投資者的視野,特別突出的企業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便是市場選擇的開始。順著這個趨勢下去,我們會看到股票的發行市盈率也會開始出現比較大的分化,市場的選擇會進一步展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24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