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民國政要王伯群的鄉梓情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生于貴州,終于貴州。王伯群對自己的家鄉懷有濃濃的鄉梓之情。他精心創辦于上海的大夏大學在抗戰時期為獲得永續發展內遷至貴州,這一舉動極大地促進了貴州高等教育的發展,對貴州的小學和初等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加速了貴州現代化進程。他懷著對家鄉人的熱愛,勸誡并督促故鄉人移風易俗樹立新風尚,減輕了家鄉人的負擔。
  關鍵詞:王伯群;貴州;大夏大學;鄉梓情懷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115-02
  我們懷念并追思王伯群,探尋王伯群在黔的生活和工作足跡,感知王伯群的鄉梓情懷,期盼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之一的鄉梓情懷能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中,滋潤我們每個人的精神家園。貴州、日本、廣東、上海、貴州,從王伯群的生活和工作的地點軌跡看,他始于貴州,終于貴州。思及鄉里,服務桑梓,對于貴州,王伯群有一種高度的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這種濃濃的鄉梓情懷極大地推動了貴州的發展。
  一、大夏內遷,促黔發展
  王伯群身為貴州人,常思及家鄉的發展,其服務地方、服務家鄉的觀念頗深。他創辦大夏大學,對大夏大學投入如此大的熱情,當然有對故鄉人熱愛之緣由。1924年夏,在廈門大學讀書的興義人何應炳找到王伯群,講起廈門大學因為學潮事件教授辭職、學生失學一事。王伯群本身就熱心教育,再加上來訪者何應炳是他的同鄉,同為貴州興義人,再有何應炳是何應欽的弟弟,而王伯群的妹妹王文湘又是何應欽的妻子,這種姻親關系,使得王伯群對失學者頗為同情,對學生失學一事特別關注,并表示愿意親自解決這一問題。滿懷家國情懷的王伯群沖破重重困難,創辦起了大夏大學。愛國之情,愛鄉之切,全付諸行動。
  七七事變前,中國高校的布局很不合理,容易遭到敵人攻擊。國民黨統治區域內的國立、私立及外國教會辦的各種高等學校共有108所,大多分布在東部沿海、沿江地區,尤其集中在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等大都市。貴州高等教育還沒有多少起色,小學和初等教育也較全國滯后很多。在七七事變以前有識之士就已預料,戰火必將迅速向中國腹地蔓延。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8月31日下令沿海各高校內遷,規定:平、津、滬、京等地的一些重要高校遷往西南、西北地區。在敵機狂轟濫炸、國土日益淪喪的危機下,沿海、沿江各戰區的高校陸續內遷。
  王伯群積極響應國家“戰時教育需作平時看”的教育政策,決定把自己一手創辦并發展起來的大夏大學遷到自己的家鄉貴州。在自己比較熟悉的圈子里辦學,容易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再者,他還考慮到貴州交通比較閉塞,地方深入內地,不易受敵機威脅,學生可以安心讀書。貴州文化教育事業比較落后,之前沒有一所完整的大學,所以這個地方迫切需要一所像樣的大學來帶動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可喜的是,大夏大學內遷,許多著名的教授愿意隨校歷盡艱辛輾轉奔波來到貴州,如政治學教授諶志遠、經濟學教授趙蘭坪、社會學教授吳澤霖等三十多人。這么多知名教授隨校內遷,和王伯群禮賢下士、平易近人有關。王伯群曾是國民政府高級官員,但他對老師很敬重。這些學者由于受到尊重、信任、禮遇,盡管薪金不多,但熱情很高。教授們隨校內遷,給貴州帶來了很大的生機和活力。大夏大學在貴州貴陽的八年,發展極為困難。之前大夏大學在上海時,自己有很多校產,學校收入不敷開支時,可用它向銀行抵押借款。遷入貴陽之后,失去了這些有利條件,校舍都是政府撥借的,不能用它向銀行抵押,而每學期學費收入,最多只能維持一個學期的前三個月,后三個月就要“斷炊”。當時很多西南地區貧困山區的青年報考大夏大學,但他們很多交不起學費或只能交極少數額的學費,而王伯群出于對家鄉的熱愛和對鄉里人的眷顧之情,不舍得讓家鄉的熱血青年因為學費問題而失學,故對品學兼優但經濟困難的學子免收學費或減收學費。更多的新生是從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流亡而來貴陽的,即使免收學費,他們的生活也很困難。學生窮得如此,學費收入自然減少。這樣,導致學校經費嚴重不足,經濟上的困難與日俱增。盡管他多方籌措,甚至多次動用私款,但仍杯水車薪,他深感經費支絀。為了激勵大夏師生在非常時期繼續維持并發展下去,他提出了“三苦精神”,即老師苦教、學生苦學、職工苦干,在當時更具有現實意義,并發揮了積極作用。這樣,他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克服困難,群策群力,大夏師生在“師生合作”“自強不息”的口號下,度過了八年的艱苦歲月。黔地文史專家表示:大夏大學在黔八年,成為抗戰時期最先入黔、駐黔最久、與本土聯系最密的西遷高校,對貴州文化發展尤其是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部開發靠科教。王伯群別出心裁地將貧瘠、閉塞的貴州貴陽作為私立大夏大學內遷校址,以播撒科學文化的種子,使大學的內遷與西部經濟開發相結合,使落后地區社會得到發展。特別是內遷的大夏大學師生在教學之余,根據當地的特點尋找課題,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因地制宜開展了一些科研活動。大夏大學結合自身文化優勢,成立社會研究部,組織“西南邊區考察團”,啟動了對少數民族的調查研究。他們開展了大量田野調查,孜孜以求,邃密鉆研,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出版了《貴州苗夷歌謠》《爐山黑苗的生活》《貴州苗夷影薈》等著作。這些著作的出版,傳播了科學文化知識,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獲得了外界對貴州的重新認識,增強了西南各少數民族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些調查研究的成果,對當地經濟和文化資源的開發是卓有成效的,為西部開發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大夏大學在貴州八年,共培養畢業生1 576人。王伯群對畢業學生的就業問題抱有積極負責的態度。所謂舊社會就業難,難的是沒有人事關系。每屆學生畢業前,學校就根據他們所學專業,向需人單位咨詢、聯系、推薦。憑著王伯群的個人關系和校董、教授們及歷屆畢業校友們的共同努力,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基本能夠得到解決。這一千多名學生畢業后應聘到貴州的各行各業,擔任重要職務。這加快了貴州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培養了大批西部開發所需的人才。如教育方面,當時貴州教育行業人員奇缺,特別是中小學老師,而大夏大學教育學院一向較著名,教育學院的畢業生畢業后有的擔任省教育廳職員、各縣教育科科長、各級中小學教員等等,為貴州的教育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再如學建筑、土木系的畢業生,走向社會后,在貴州的路橋建筑等大量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再如,抗戰時期,銀行、稅務、財政、官商企業都需要理財人員,會計就成為熱門專業。大夏商學院畢業的銀行會計系學生,供不應求。這些畢業生分到滇黔兩省的鹽務局等部門工作,有的被私人所開設的公司等出高薪聘請。王伯群將抗戰內遷的壞事變成有利于西部開發的好事,從而拉開了特殊時期進行西部開發的帷幕。   王伯群不辭辛苦,堅持辦學,把大夏大學內遷貴陽,既保護了大夏大學,同時也把江南最先進的文化帶到了自己的家鄉貴州,推動了貴州高教事業的發展,加速了貴州的現代化進程。大夏大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協助政府以開發西南之資源”“促進西南之文化”的作用。
  二、移風易俗,樹新風尚
  王伯群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對家鄉的關心更是從未中斷。他對改變家鄉的不良風俗也做出了應有的努力。他的出生地貴州興義,雖然偏僻貧瘠,但對喪事卻主張“講排場”“講氣派”。有些民眾不顧經濟實際,甚至不惜借錢操辦,大張旗鼓地辦理,認為這才是對過世人的尊重。王伯群認為這是鋪張浪費,也是民生之所憂,必須改變,要“治奢”,由奢返儉,一律新辦簡辦。1940年,他的堂兄弟王伯雅(名文淵)在老家興義過世,王伯雅的兒子王成功、王成志、王成斌三人回到興義準備大辦一場,不料剛到家就收到伯父王伯群的信件。王伯群在信中主要表達了家鄉辦喪事應節儉的觀點,主張以節儉為榮,以浪費為恥。在信中他曉之以理,指出葬禮舉辦的目的是為了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理應辦得簡樸、莊嚴、肅穆。他希望他的侄兒們能夠帶頭移風易俗,樹立文明、節儉的喪葬新風尚。因為王伯群在家鄉的影響力很大,所以家鄉人對他的建議也是欣然接受,治喪逐步由奢返儉,不再像先前那樣鋪張浪費了。
  作為一位民國時期的高級官員,王伯群能夠做到反對鋪張、心系民眾實為難得。在律己的同時,嚴訓自家子弟,提倡節儉,用新觀念教化親人。寧愿冒破壞家鄉風俗的風險,制止家人的鋪張想法,主張節儉、反對浪費,使家鄉人的鋪張浪費現象在其人及家人的影響下有所收斂。從這些小事中,很能看出,王伯群無論走到了哪里,心里都在惦念家鄉。他想為家鄉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出力。見多識廣的王伯群,用自身的微薄之力悄悄地改變著家鄉人的精神面貌,樹立新風尚,使興義地區成為滇黔桂三省人文風尚較好之地。
  三、結語
  縱觀王伯群奮斗求索的一生,靜觀其輝煌的業績,不難發現他既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同時在經濟方面也多有建樹。特別是王伯群的后半生,面對國家危難,勇于擔當,果斷地把大夏大學西遷貴陽,選擇回到家鄉傾心辦學,對促進家鄉教育、培養地方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他對家鄉的一些不良風俗盡其所能進行改良,用行動詮釋了他濃郁的鄉梓情懷。
  參考文獻:
  [1]貴州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興義劉、王、何三大家族[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2]貴州省黔西南文史資料委員會.盤江歷史風云人物[M].貴陽:政協貴州黔西南州文史委員會編印,2002.
  [3]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
  [4]《貴州通史》編委會.貴州通史:第4卷[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
  [5]周春元.貴州近代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6]沈德海.貴州革命史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7]謝本書,溫賢美.抗戰時期的西南大后方[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8]熊明安.中國近現代教學改革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9]孔令中.貴州教育史[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
  [10]李國鈞,王炳照.中國教育制度通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8473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