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隆林各族自治縣石漠化現狀及治理措施與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隆林各族自治縣地處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的東南邊緣,珠江水系干流紅水河上游的南盤江自西向東環繞縣境,境內有國家重點工程天生橋一、二水電站(水庫)、平班水電站,生態區位和地理位置重要,由于石漠化的影響,群眾生活困難,為了促進石漠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在前人的基礎上簡單分析了隆林各族自治縣石漠化的現狀、問題及治理措施。
關鍵詞:石漠化;現狀;問題;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地表植被遭受破壞,造成土壤侵蝕程度嚴重、基巖大面積棵露、土地退化的表現形式。石漠化是巖溶地區的首要生態問題,嚴重制約著巖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與方法,是遏制土地石漠化,改善生態環境,穩定提高農業生產,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取措。
一、隆林縣的基本情況
1.自然情況。隆林各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的東南邊緣,處在滇、黔、桂三?。▍^)交界地帶,地理位置在東經104·47`13``~105。40`49``,北緯24。22`20``~24。59`56``之間。東與田林縣為鄰,南和西南與西林縣接壤,北和西北以南盤江為界,與貴州省興義市、安龍、冊亨縣隔江相望,全縣土地總面積為5305920畝,其中,土山面積3977119畝,占69.3%,石山區面積為1628801畝,占30.7%,森林覆蓋率為63.31%??h城所在地(新州鎮)離百色市港口(右江)215公里,離自治區首府南寧市486公里。
全縣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邊緣,是個海拔較高,以中山為主,無平原的山區縣,素有山高谷深、“地無三里平”之稱。地勢是南部高于北部,自西向東傾斜。氣候屬低緯度海拔較高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母巖主要有砂頁巖、石灰巖,土壤類型主要有黃紅壤、黃壤、紅壤、石土灰。
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53.44萬畝折合356.27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0.06%,年總侵蝕量達438632噸,受侵蝕最嚴重的是植被稀少的沙梨、平班、者保、天生橋、革步等鄉(鎮),這些地區水土流失有面積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的70%,全縣每年水土流失近200萬立方米。
2.林業資源情況。2017年隆林縣森林資源變更調查統計表明,全縣土地總面積5305920畝,其中:林地面積4036344.6畝,非林地面積1269575.4畝。全縣林地中,集體林地占92.12%,國有林地占7.88%。在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2873279.85畝,灌木林地面積488019.75畝,疏林地面積1711.35畝,未成林地面積340021.95畝,苗圃地34.2畝,無立木林地面積224578.65畝,宜林地108453.75畝,輔助生產林地245.1畝,森林覆蓋率63.31%。在森林面積中,針葉林433762.5畝,闊葉林1869444畝,針闊混交林16638畝,竹林10348.5畝。
3.社會基本情況。全縣耕地面積328517畝。其中,水田91221畝,旱地237296畝,人均耕地0.86畝。2017年糧食年總產量為9467.19萬公斤,人均472斤。
全縣共設有6個鎮10個鄉,179個村(居)民委員會2619個村民小組,2209個自然屯,聚居著苗、壯、漢、彝等五個民族,總人口42萬人(2014年統計),94834戶,少數人口占總人口的80%,其中農業人口35.5173萬人,農村勞動力18.756萬人,約有40%的農村人口居住在的石山地區,人口密度為118人/平方公里。
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53.98億元。財政收入達6.33億元,首次突破6億元大關,同比增長高于全市增幅。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6.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2.6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56億元,比上年新增3.57億元。外貿進出口達3663萬元,完成任務的732.6%,增幅排全市第一,開創隆林對外貿易的嶄新局面。
4.交通、通信情況。全縣境內現有G78高速公路過境,國道(324線)一條,過境長度30公里;省道(國道324線隆林支線332線)一條自東向西橫貫全境,過境長度90公里;縣道(西隆線)一條,總長度60公里;縣管養公路172條,總長度552公里,全縣實現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縣城新州鎮為中心,對外連接南寧市、百色市以及周邊各縣,對內溝通各鄉鎮的交通運輸網絡,縱橫交錯。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通訊設施不斷完善,全縣16個鄉(鎮)、林場的179個行政村村部所在地都安裝了程控電話或無線臺式電話和移動通訊業務,較為便利。
二、隆林縣石漠化現狀分析
1.石漠化現狀。隆林縣石山總面積162.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0.72%,主要分布在南部斗烘坡南北兩側的蛇場、德峨、克長鄉,東部的隆或鄉以及馬鞍山山脈者保鄉的西面和天生橋、丫杈鎮的北面。涉及16個鄉(鎮)61個村21760戶21.3萬人。
石山面積中,屬石漠化的土地(即巖石裸露地)面積達31.3萬畝,(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2.5萬畝,中度石漠化面積15.3萬畝,強度石漠化面積10.6萬畝,極強度石漠化面積2.9萬畝)占石山總面積的19.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9%。潛在石漠化面積76.5萬畝,占石山總面積的46.9%,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4.4%。非石漠化面積55.1萬畝,占石山總面積的33.8%,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0.4%。屬石漠化面積中可實施封山育林面積45萬畝。
2.石漠化治理工作開展情況。我縣從1999年起就石漠化治理的方法與技術措施進行探索和研究,選擇任豆樹、香椿、酸棗、竹子、金銀花、花椒等樹種在石山地區,在生態環境惡劣的西隆公路沿線、丫杈忠義村等開展石漠化治理推廣試驗與示范。在尚未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以前,我們就在丫杈鎮忠義村的部分石山地區實施了2000畝的金銀花種植并獲得成功,目前已進入盛產期,每畝的收入可在2000元左右。幾年來,我縣加大了生態環境建設與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以封為主,封造結合,退耕還林,建沼氣池節能等綜合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到目前為止,全縣已實施非林業用地石山封山育林面積8萬畝,人工植樹造林10.6萬畝。2002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后,我們把石山區的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結合退耕還林在石山種植香椿、酸棗、金銀花、花椒等8.6萬畝,現這些地區已郁閉成林,同時,在石山區建設沼氣池3200座,以減少對薪炭林的采伐。 三、隆林縣石漠化治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宣傳力度不夠,群眾意識不強,參與性不足,積極性不高。
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加之石漠化治理工程時間長,見效慢,群眾積極性普遍不高。
2.治理中有些方法不當。在治理石漠化過程中一些不當的政府行為也引起關注。一些地方不能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特色去治理,而是將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資金拿來搞坡改梯,把石頭翻個個,這種做法花錢多,見效并不明顯。再次就是一些地方沒有按照實地適樹原則,照辦平果縣模式,大面積種植任豆樹,導致成活率差,年年造林不見林。
3.資金短缺,小范圍治理,效益不顯著。石漠化治理工程量大,投資高,由于我縣是一個邊遠貧困山區縣,縣財政收不抵支,財政投入林業生產建設資金非常有限,而國家的補助資金很少甚至沒有,因而不能大規模的治理,只能小范圍治理,效益不顯著。
4.石山封山育林投資少,管理比較粗放。
由于投資少,難于投資工程建設質量,特別封山育林補助更少,群眾只顧眼前利益,不配合林業部門開展封山育林工作,而封山育林面積分布廣,難于聘請足夠的專職護林員進行管理,不能有較全面制止群眾放牧,取柴燒火的行為。
四、 石漠化治理的防治措施
石漠化綜合防治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和科學發展觀,以科技為先導,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以試點促全面推進的發展思路。
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是西部開發的重中之重。防止石漠化加劇是隆林縣石山地區生態扶貧,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石漠化治理實際上就是要將石山綠起來。怎樣才能將其綠起來?封山與造林為唯一手段。由于石山巖溶區特殊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決定了在石漠化治理上應以封山為主,造林為輔,封、造、管相結合。以下是筆者在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后粗略的提出的幾點石漠化防治措施及對策。
1.加強領導,實行目標責任制。各級黨委、政府及林業部門要把實施石漠化工程建設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切實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規劃任務的實施。同時要制定相關政策,加大輿論宣傳工作,以確保項目的實施,并達到預期的目的。
2.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資金足額到位。對石山地區進行石漠化治理,實現生態重建,必須有資金作保證。而石灰巖溶地區基本上都是貧困地區,依靠自身的財力無法對石漠化進行有效的治理,必須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在爭取國家和各級政府支持的同時,應積極爭取周邊省區和其它富裕地區的對口扶持,同時也應積極爭取有識之士的資助或捐獻。此外,石山區人民更應自覺參與到石漠化治理的工作中,義務投工投勞,共同把石漠化治理工作做好,通過對石漠化的綜合治理,實現石山巖溶地區的生態重建。
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本項目資金足額到位是本項目實施的關鍵。項目資金足額到位,包括國家投資撥款到位,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群眾投工投勞到位。項目資金到位后,項目實施單位要建立系統的管理制度,特別是財會管理制度,切實做到專款專帳,??顚S谩?
3.大力宣傳,提高全民對石漠化治理的認識。石漠化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生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廣大人民的自覺參與和多部門的密切配合。由于封山是石漠化治理必須采取的手段,而長期以來石山區人民的燃料來源主要來自石山,一旦實行封山,則完全不能在石山區內打柴,因此,要解決好封山與群眾生活燃料來源的矛盾,這就要求當地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要擔當起重任,首先要加大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力度,號召石山區人民自覺改變以柴為燃料的傳統,鼓勵以沼氣、電、煤氣等作為生活燃料;其次,協調好供電、農村能源辦等部門,積極配合石漠化治理工作,想方設法為群眾解決用電、籌建沼氣池等一系列問題,為實現封山創造條件。
4.因地制宜搞好多種經營和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石漠化治理必須堅持開發與治理相結合,只開發不治理,勢必導致環境的更大破壞,從而阻礙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樣,只治理不開發,人民生活水平無法提高,也難保治理成果。要根據不同石山區的自然特點,充分挖掘其內在優勢,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宜蔗則蔗,并發展石山區特有藥材;因此,應鼓勵石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地發展多種經濟, 合理利用現有的耕地資源,積極開展多種經營,通過多種經營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實現石山區人民的脫貧致富,并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5.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是治理石漠化的唯一手段,而石漠化治理與常規造林、封山比,具有特殊性和艱巨性,必須組織由植物、生態、農業、林業等專家共同組成的專家組進行聯合攻關,通過對石山區進行綜合考察,提出治理的長期規劃和綜合治理方案,制定治理的具體措施,為石山區造林和封山育林作好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
森林植被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 而封山育林是恢復和建設植被最省錢、省工的辦法。封山育林,以封禁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規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業用地自然成林。加快巖溶地區林地、草地、濕地建設是促進區域內森林植被覆蓋面積的擴大,改善降水入滲條件和表層巖溶帶的水資源調蓄功能的有效途徑。如果巖溶地區植被發育良好,除植被根系層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外,地衣、藻類等吸附植被也會加強巖石表層生物的光合作用,改善巖石的持水性,減少水土流失。封山育林可選用喜鈣、耐干旱貧瘠的植物,如吊絲竹、花椒、金銀花等。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恢復植被,保持水土,嚴禁在陡坡地耕種,嚴禁砍伐天然林,適度放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6.堅持實地適樹原則。石漠化治理過程中造林苗木設計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對栽植的各樹種、各品種苗木都要提出具體的技術要求標準。全部選用良種壯苗,通過林業植保檢疫部門對苗木病蟲害的安全檢疫才能使用。嚴禁從疫區調入苗木。未經本地區中間試驗鑒定的新樹種、新品種苗木不能在工程中推廣使用。
全部苗木都要以合同形式提前預訂好,在造林前備齊。苗木以就近預定為主,以遠距離預定為輔。在符合質量要求的情況下,優先使用本區、本鎮自產的苗木。苗圃在起苗前需澆好送嫁水。
7.建立健全的監督、保護和管理機構。由于石漠化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必須建立健全的監督、保護和管理機構才能保證治理工作不反彈和避免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發生,才能不斷鞏固治理成果,從而實現石山巖溶地區青山常綠和可持續經營的奮斗目標。
8.依法治林, 加強森林“三防”工作。森林"三防"工作即防止亂砍濫伐、防火、防病蟲害。為確保石漠化工程的建設,在嚴格執行《森林法》、《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法規、法令,堅持依法治林的同時,吸取過去林業建設中出現邊治理邊破壞的教訓,努力加強森林資源管理, 保護好現有資源,堅決制止亂砍濫伐,亂墾濫牧和毀林開荒等破壞森林植物的行為。森林保護工作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森林防火要做到“預防為主,積極消滅”。森林病蟲害防治要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搞好預測預報,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監測和管理,整頓林政管理秩序,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使森林保護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五、 結語
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石漠化防治仍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要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全民重視,技術措施科學,方法到位,協調好石漠化地區的人地關系,以保證當地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
參考文獻:
[1]蔡道雄,盧立華,淺談石漠化治理的對策及造林技術措施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實驗中心, 廣西憑祥).
[2]王永安. 封山育林的生態經濟作用. 世界林業研究, 2000, 13 (3) : 19~ 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4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