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國古代日用陶瓷設計的“禮”與“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禮”與”“理”是影響中國古代造物的兩大重要設計思維和理念,但二者在本質上有矛盾存在。通過分析“禮”與“理”設計思維和理念的聯系與區別,可以探析出完美融合“以禮治國”和“以理造物”思維的古代日用陶瓷設計思想。
  關鍵詞:古代;日用陶瓷;禮與理
  中圖分類號:J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9)03-0059-04
  收稿日期:2018-04-15
  基金項目:淮南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2017xj35)
  作者簡介:姜麗(1985-),女,山東濰坊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研究。
  Abstract:“Courtesy”and“Principle”aretwoimportantdesignthoughtsandideasthatinfluenceancientChinesecreation,buttheyarecontradictoryinnature.Byanalyzingtheconnectionanddifferencebetween“Courtesy”and“Principle”,thispaperexplorestheancientdaily-useceramicsdesignthoughtthatperfectlyintegratestheideasof“rulingbycourtesy”and“creatingbyprinciple”.
  Keywords:Ancienttime;Ceramicsfordailyuse;CourtesyandPrinciple
  中國的造物設計歷史悠久,在造物制度、裝飾形式、思想脈絡、發展走向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研究中國的造物設計,如果不從本民族的地域文化與大眾心理構造等方面去研究其造物進程,就很難懂得中國的造物設計所體現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與人文情懷。如“禮”與“理”就是其中影響中國造物的兩大重要的設計思維和理念。所謂“禮”是指中國自先秦以來貴族階級制約平民百姓的禮法和制度,是從社會制度到生活方式方方面面的規定和約束。這些約束勢必影響到器物的規范和設計,不同階級所用的生活物品完全不同。因此,“禮”對器物設計的影響是人為的,帶有階級烙印;而“理”則表現為“材料之理”和“人為之理”。“理”在器物的成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對于陶瓷造物而言就有材料之理、構造之理、配釉之理、燒成之理、構思之理等?!岸Y”與“理”在本質上表現出一定的矛盾性。故,如何讓“禮”與“理”在日用陶瓷器物的設計和制作中相互相成、并行不悖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一、中國古代日用瓷設計觀念的“禮樂”與“理性”
 ?。ㄒ唬岸Y樂”方面
  在中國傳統社會思想中,禮與樂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支配主宰了大眾的大部分物質生活方式,形成了所謂的“禮樂文化”。而造物設計與禮的關系也最為密切,所謂的“藏禮于器”,便是把禮貫穿并融入到了設計當中。古人根據禮樂嚴格規定了器物設計的標準、法則以及形式等,并以此保證產品生產的質量和速度。中國古代把“禮”作為“治人之道”深入到世俗民間,所有的器物都遵循著政治倫理化設計,遵循著專制制度為一切的思想意識形態。中國造物的設計觀在“禮樂之道“的整合下,一切服務于“禮”合于“道”,這一方面雖促進了造物設計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卻又因遵循“禮”的規范,使器物設計受到”禮”的限制,而造成思想上的尊道輕器、因循守成。
  所謂“禮樂”制度,也就是等級、尊卑制度,反映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自上而下的尊卑關系和等級特權。一切視聽言行,一切吉禮、賓禮、嘉禮、軍禮等,從生活方式到政治活動,都要合乎禮樂制度。統治者享受這種特權,并以此維護他們的特權。
  在周代以宗法為禮的制約之下,特別是受到禮教倫理的影響,不管是器物造型還是裝飾紋樣,周代日用陶具的設計都顯示出極強的秩序性和規范性。宋代士大夫致力于振興儒學,他們大興書院,希望通過教育的方式把儒家思想深入到民眾生活之中。如朱熹《訓學齋規》中有“凡百器用,皆當嚴肅整頓有常處”?!胺舶倨饔谩斌w現出器物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同時也反映出宋代民眾生活的有序和節儉,從而形成了宋代普通日用生活瓷器的質樸風格和敦厚實用的美學思想。
  古人云: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在日用陶瓷器物的設計制作中,無不體現出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思想,而各個時期的美學思想的呈現也無不滲透著當時的禮樂制度??鬃拥闹鳌抖Y》、《樂》都與造物裝飾有關,“禮自外作,故文”,禮為文也為飾,飾是禮的一部分;而樂則是廣義的,包含詩歌、音樂、舞蹈、裝飾、繪畫、雕塑等,可見飾與樂是不分的。所謂“立與禮,成于樂”,“博學與文,約之于禮”,說的都是飾是建立在個人道德品格之上的,沒有個人的禮數、規范,也就沒有所謂樂的境界??鬃訉︼椀妮p重繁簡所持的觀點,就是依據于“禮”的弘揚與否,飾是“禮”的裝飾,更是“道”的工具,它們是相互相成,互相影響的。
  除了造型上受到明顯的禮樂影響外,禮樂對器物的裝飾也有深刻的影響。在儒家的色彩理論中,孔子一直強調要從“禮”的準則為出發點,因此,孔子提倡正色,“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睆膶Ψb色彩的品味上可以看出其對顏色的要求,孔子主張服飾不能太過艷俗,應以青色、正色為主。同樣,對于器物的裝飾色彩要求也是如此,特別是在宋代,瓷器的燒制達到高峰,而這一時期的瓷器色彩都是以單色為主,沒有多余的紋樣及裝飾,使得這一時期的瓷器有一種空靈含蓄之美,宋代瓷器的釉色和造型迎合了當時士大夫的審美愛好,打造出了宋代瓷器的獨特美感,宋代瓷器之所以能夠大放異彩,從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孔子美學思想的影響。
  (二)“理性”方面
  1.材料之“理”。與人為的以“禮”造器不同的是,材料之“理”是建立在自然材料的理性基礎上的造物法則,更多的會受到大自然的法度以及當時出現的工藝水平條件的制約。如作為泥性的材料,陶瓷必須依靠適度的水與火的結合才能燒制而成,而且水的比例和火的溫度需要根據材料的特性而定,瓷器燒制的溫度不同,最終成品的效果是不同的。古人會根據多年燒制經驗,根據泥料和火候的不同來制作自己滿意的瓷器。因此,設計觀念必然受到自然之理的約束和控制,但是又不是人為所不能控制的,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可以利用自然,更好的改造自然的。通過多年的摸索,古人會在先前的基礎上進行改善,也正是先人的不斷探索,才有了更為輝煌燦爛的明清陶瓷。   古代的釉料技術發展到唐代已經出現顏色釉,到明清時期已有新彩、粉彩等各種裝飾效果,這些顏色釉的配置嚴格按照配方而來,什么顏色需要什么配方,是有嚴格要求的。人為可以發明、創造新的配方和顏色釉,但要想呈現出什么樣的效果,配方的比例必須嚴格規范,不能隨意改變,一但有變便會影響到最終的發色效果。
  元代的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元代的磁州窯、鈞窯、德化窯、龍泉窯等窯廠,在前代的基礎上,仍然致力于傳統品種的燒制。而且隨著外銷瓷的日益增加,生產規模也相應擴大,這時便出現了很多大型器物,燒造技術也更加成熟。由于制胎原料的進步,加上瓷石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的研制成功,景德鎮窯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不僅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變形,而且也燒制出了頗有氣勢的大型器物。可見,日用瓷器的發展明顯受當時工藝水平高低的影響與限制。
  2.適應之“理”?!斑m應”一詞,含有“適合客觀條件和需要”的意思。地球上的生命體為何會以千奇百怪的姿態出現?如飛鳥的形狀,老虎和斑馬的紋路,北方動物的白色皮毛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將地球上各種姿態的出現闡釋為動物利用各種線索實行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進化的結果,其目的是求得適應。
  在研究古代日用瓷器設計的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器皿制作和社會、農業、宗教的種種聯系。器物制作的適應性正是這種社會聯系的精髓所在。從泥土的選擇、礦石的提煉到釉料的配置,都在“適應”中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用瓷器的加工成型方法,從最原始的手工捏塑到后來的陶輪成型,從先秦前的低矮彩陶到秦漢、唐宋瓷器的向高型發展,我們可以看出,瓷器造型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適應過程。較為古老之時人們基本都是席地而坐,因此,這時期的彩陶不僅形體矮小,裝飾紋樣也大多采用下部裝飾的構圖;到了唐宋,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日用器皿不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梢?,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適應”也呈現一個變化的過程。
  因此,“適應”的概念不僅符合生物學形式,而且也適合造物藝術學的應用。日用瓷器作為人類的重要發明,標志著人類文化的重大質變,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早期人類對所處的周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細微情感。
  二、中國古代日用瓷設計行為中的“禮制”與“理智”
  中國古代造物設計所體現的“禮”與“理”還表現于器物制作過程中技巧與“人為之理”的融合,也就是“物”的規范與“道”的規范。“物”的規范是技術的規范,技術規范活動是受“禮“的影響而循環發展的,一方面它促使技術成熟并催生出新技術新工藝;另一方面又對原有規范與模式進行修訂、補充,以適應新技術,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
 ?。ㄒ唬岸Y制”方面
  古代日用陶瓷正是在“禮”的規范下,不斷提高技術,以符合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的審美趣味和愛好。但在禮的要求下,瓷器設計的大小、形制會出現造型浮夸但不實用的器皿,因此設計者意識到器物的設計之本,不是光有技術就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這就要求設計者在設計、構思方面推陳出新。
  《禮記》作為先秦至秦漢時期的重要禮學匯編,主要以弘揚儒家道德思想和禮儀規范、體現傳統禮制文化為核心?!抖Y記》記述了中國古代各種各樣的禮儀制度和禮儀規范,不同的場合、時節、人群、事件等都會有不同的禮儀規定與要求。
  1.形式法則的禮制規范。日用瓷器的造型、工藝,不僅要符合審美的形式要求,同時還要考慮到結構功能的實用性,而這一切又都要合乎道的范疇與規范。古代瓷器造型在求得合用的基礎上也要符合禮制,戴震在《考工記圖》中說:“考工諸篇,高庳廣狹有度”,度,既是一般尺度,又為適度,也與和諧、禮樂有關,是設計、制作、考核器物的標準。
  規范化是日用瓷器設計的一個重要法則。通過一系列規范和標準進行器物設計,以確保其產品生產的速度、質量和實效。從文獻記載以及考古出土的實物可以看出,中國瓷器規范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陶器制作,這些在民間工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的比較合理的科學規范和標準也成為行業內部廣為接受并遵守的準則。
  尺度關系在《禮記》中即為“度程”關系,“度,謂制大小也。程,謂器所容也”,《禮記.王制》中有“器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車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亂正色,不粥于市”,因此,古代日用瓷的造型中無不受到“禮制”的影響。如,傳統社會餐飲禮儀認為下級給上級敬酒必須用雙手捧碗,因此碗的造型必須符合人的手部尺寸以便于雙手捧送,而手的尺寸又決定了碗的高度不得高于口的寬度,這充分體現了古代碗的造型設計必須符合人的生活方式和禮的規范,
  經歷戰國“禮崩樂壞”的社會狀態之后,由于受到禮的限制降低,西漢時期的日用瓷器在造型上有了明顯的變化,形成了“美食不如美器”的造形觀,更多地突出了器物的實用功能。這個時期的陶瓷造型主要以弧線為主,造型豐滿圓潤,質樸凝重。受《淮南子》元氣自然美學觀以及《論衡》中論神的美學思想的影響,此歷史階段的日用器皿更多的重視其顯示出的“氣”,更多通過形式的塑造來表現其器物的精神內涵。
  2.裝飾的禮制制約。受孔子“明道”造物思想的影響,商周以來的自然觀和德治傳統進入春秋時代,被儒家賦予了新的內容,逐漸轉化為“人文”的個體自覺要求,形成了高度重視禮樂的理性”社會之道”,而這一思想明顯的影響了古代日用瓷器的裝飾。
  其次,孔子的造物觀可從“大器晚成”談起,大器晚成并不是特指器物太大難以鑄造,而是指真正好的器物不需要過多裝飾,是孔子從生活經驗的積累中得出的與墨家相似的非飾反飾思想??鬃诱J為一種不裝飾的裝飾才是大器所具有的莊重崇高的品質,超越了紋飾的單純而達到了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
 ?。ǘ袄碇恰狈矫?
  “理“主要表現在以清晰理智的思維設計器物,以滿足統治階級的需求。理智思維的影響使工匠們產生了更多的藝術設計創意,如在瓷器的造型、功能和色彩上的不斷創新,如為追求君子如玉的高貴品質構思了以玉比德的青瓷系列。例如宋代的五大名窯一半以上都是以冰清玉潔的青白釉為主,無不是工匠們的邏輯構思和設計創意創新的體現?!抖Y記》中有“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币馑际菍δ切┲谱饕抑?、奇裝異服、奇特器物和以詭異技術禍亂民心的,一律殺掉。這就使工匠們不得不在巧思妙想方面下功夫,只能”以器載道“”藏禮于器”。   日用瓷的造型也深受“理“的影響。日用瓷器更注重瓷器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因此在造型上如何更好的“以人為本”、更好的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成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如執壺壺身的壺把與壺身的距離和角度,壺嘴、壺把和壺蓋的比例關系,必須嚴格按照理性的制約,否則被認為是無用的。
  1.“理”限制了陶瓷器皿樣式的有限度設計。中國陶瓷器皿的造型樣式與其裝飾相比,總體來說變化較小。從古到今,瓷器裝飾紋樣都帶有極其明顯的時代性,隨著不同時代的審美愛好呈現出不同的裝飾特色。而陶瓷造型的設計則相對變化較小,古代的瓷器在造型上無非是在口沿外翻、直口、內斂,器物腹部的曲直、大小、凹凸等方面來回變化,其基本的造型變化很明顯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以內,而這個范圍的控制就是由實用功能所決定的,受到生活之“理”的限制和要求。
  理性的制約不僅體現在實用功能還體現在形式審美方面,日用瓷要有較高的什么性就必須要按照形式美的法則來設計,造型方面的比例關系,體量關系等都是影響日用瓷審美的因素,但是形式是建立在功能之上的,這就要求工匠在制瓷過程中有較高的理智的約束,如宋代斗茶的茶具設計,為了滿足斗茶這以行為,茶碗的設計口沿相對較大,就是為了便于刷子的快速攪拌,而茶碗的底部設計較小,則是為了泡沫的持續性,在器物的色彩上也很講究,茶碗以深色為主,這樣能更好的凸顯茶湯的色澤,茶碗的造型上大下小,形成了大與小的鮮明對比,達到了形式與功能的和諧統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到明清時期流行泡茶,因此也就有了相應的茶壺的造型設計,因此瓷器造型的設計過程中無不凝聚著工匠的巧思妙想和智慧。
  2.“理”推動陶瓷器皿造型樣式的不斷完善。中國古代日用瓷器種類多,形式多樣。一種陶瓷器皿的造型從產生到變化,無不受到實用功能和生活方式的制約。功能問題可以理解為人對器物造型的適應性,隨著人對自然駕馭能力的提高,日用瓷器的造型也更趨于完善。
  以原始陶器的發展為例。陶器剛開始出現時,造型極為簡單,主要是對大自然中具體形象的模仿,如陶罐、陶盆等,幾乎沒有什么附加的裝飾。在剩余產品出現以后,只能滿足最基本的儲藏功能;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們審美認識的提高,器皿單一的造型樣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與人們的審美需要,更多能滿足多種生活功能需求的造型應運而生。如小嘴尖底瓶,小嘴不僅避免了長途輸運時水的溢出,加熱后還起到保溫的作用;而尖底的設計則滿足了陶瓶打好水后快速上升的需求??梢姶藭r明顯出現了適應為美的設計思想。
  3.“理”是陶瓷器皿造型的最終樣式依據。在實用功能推動日用瓷器的造型不斷完善之時,隨著社會思潮以及當時美學的影響,器物本身會更多的被賦予一些精神及文化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一種日用器皿的造型走向下坡的時候,其附含的精神和文化內涵也逐漸消退,其實用功能反而成為日用瓷器造型最終存在的條件和依據。
  成熟的工藝、統治階級的愛好是古代日用器皿盛行的先決條件。古代日用器物的最終形式不僅是統治階級審美愛好的反映,同時受到當時社會條件和工藝技術等的直接影響。如果沒有元代景德鎮瓷石和高嶺土的發現以及大量應用,就不會出現元代日用瓷器所展現的博大、厚重,正是因為高嶺土的耐高溫和不易變形性,支撐了器物造型由宋代的小巧雅致向元代的博大渾厚方向發展。
  三、結語
  日用陶瓷設計的發展受多方面影響,不僅受制于“禮”更要靠“理”的參與,它們同時制約著日用陶瓷的設計行為和程序,失去任何一方都會影響日用瓷器整體的形態和發展,這也是中國的古代日用瓷之所以區別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程金城.中國陶瓷美學[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周波.中國美學思想闡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3]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張強.古代日用瓷器研究[M].哈爾濱: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5]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唐宋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吳曉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082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