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教育培養目的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育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對于培養“人”的理念和措施存在著千差萬別,但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時期社會需求而進行的。所以針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對于今天我們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可以為當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代;教育目的;借鑒
  
  在當今教育競爭越演越烈的時代,教育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叭恕笔墙逃齼热葜械暮诵牟糠?,這就要求我們應該:不僅把“人”當作教育的對象,而且把“人”當作教育的核心,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為了“人”的發展。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對于培養“人”的理念和措施存在著千差萬別,但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時期社會需求而進行的。所以針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對于今天我們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可以為當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追溯到原始社會即教育的萌芽時期,雖然沒有形成專門的教育組織,但是原始社會的人類已經開始通過語言的交流和行動的模仿對下一代進行教育。這時的教育多和生產勞動相聯系,通過口耳相傳和親身示范,達到傳播勞動技能的目的。所以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社會中,主要還是以培養勞動者為主要目的的,同時也為了維持氏族及自身的生存而服務。
  隨著物質資料的日益豐富以及剩余勞動力的產生,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目的也在悄然發生著種種變化。教育已經不再單單為了培養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者,而是進一步演變為以培養階級統治者為主要目的。隨后,教育的機構也應運而生。奴隸社會一共分為夏商周三個朝代,據記載,在我國的夏朝時期已經產生了正式的學校,關于夏朝學校的傳說一共有三種,分別是庠,序和校,庠是從虞舜時代繼承下來的,他主要是一種養老機構,序和校是夏新增加的。在夏朝,統治者為了對外征討和對內鎮壓特別注重習射以培養武士那么習射的話,就必須要習禮,所以要求射者與觀者要遵守長又先后的次序,所以就叫序。那序他原來也是學習射箭打靶的一個場地,他顯然是從事軍事訓練的需要而產生的,那校呢,他原來是養馬的地方,后來演變成為操演的場所,這同樣也是為了軍事訓練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從這些機構的設置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們并不能完全說是真正傳授文化知識的機構,他應該說是一種進行道德倫理教育和軍事訓練的場所,所以夏朝教育目的應該就是要培養具有道德倫理的軍事人才。到了商,學校一共有四種,分別是庠,序,校和瞽宗。那時候國家大事有兩種分別是,祀和戎,也就是說在于祭祀祖先和軍事征伐。那么從事軍事教育的主要是庠和序。那么從事禮樂教育的呢,主要是學和瞽宗,所以說,那時候商代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培養能夠明確君臣上下長幼規矩并懂得一定的軍事技能的人才。西周時期的教育,從內容上來說,主要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六藝教育,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從學制上來說,一共分為小學和大學。他們的入學年齡是不一樣的,并且這兩個教育階段的教育目的也是不一樣的,在小學,是以道德來教育貴族子弟,主要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在大學呢,主要是以禮樂和射御為主。因為要把貴族子弟培養成為統治者和管理者。所以大學和小學的教育目的是不一樣的??傮w來說,夏商周時期的教育是為貴族所壟斷的,體現了學在官府,官師合一的特點,從教育目的上來說,這個時期培養的主要就是禮樂人才,軍事人才。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戰火不斷,社會處于劇烈的變革之中。官學衰敗,私學興盛,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這個時期不同流派的教育家主要倡導自己提出的政治學說,為各國君主培養可以為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而效力的知識分子。
  秦漢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封建國家,同時這個時代也成為了封建教育制度化的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在教育文化領域里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秦二世的昏庸無能,導致了秦朝的急速滅亡。此后漢初統治者吸取前代的教訓,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在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這一時期學校教育繼續發展,教育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系統化,出現了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主要任務的“太學”。太學的教學內容是儒家經典,所以也促成了經學繁盛的局面。
  魏晉南北朝是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時期,此時的教育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局面。這時期豪族不但在經濟上占有大量的土地,而且在政治上也處于統治的地位。他們為了保證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特權,“嚴士庶之別”。這種制度是根據門第來選拔為官,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此時的教育已經成為了門閥士族維持自己地位和權利的附庸品。
  隋唐是我國封建教育繁盛的時期。在唐代,經過開國后一百多年的經營發展,官學制度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中央有六學一館,地方有府學、州學和縣學。此外還有大量的私學和書院。另外科舉制度也更加完善起來,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為朝廷選拔各類人才,使得寒門庶族也進入了統治階層,有了參與國家管理的機會,這對于推動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宋元時期是中國封建教育持續發展的并有所改革的時期。宋統治者鑒于唐末、五代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稱雄的危害,實行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極力推行尊孔崇儒的政策,提高儒學地位。到了元代,統治者為了穩固對異族的統治,同時也為了推崇理學,要求蒙古國子學生也要學習程朱理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另外,元朝還建立起了從中央到地方一套完備的官學體系,設立相應的學校培養儒學人才。元代統治者采取的這些措施維護了本族的統治,在客觀上也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政治權利高度集中,所以在教育領域也顯現出了文化專制的特點。明清統治者大都推崇程朱理學,加強思想監控,在清代甚至還出現了大規模的文字獄,并且科舉制度在此時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采取八股取士的方式,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創造力,不利于實用主義人才的培養,越來越成為了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們看到,各個歷史時期,培養符合歷史需求的人才是教育的主題,所以教育的改革應該應時代的需求而進行,客觀地分析當今的發展趨勢和歷史任務,辨明社會發展的方向。反思我國歷史教育傳統的利弊,吸取精華,摒棄糟粕對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質和適應能力,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使人實現全面的發展,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71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