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社會工作者職業社會認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從職業身份、職業理念、職業效能、職業前景同四個維度來對機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現狀進行研究,分析機構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和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為提高其職業認同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影響因素
2010 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作為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提升為主體人才隊伍,納入國家人才工作大局,并提出到 2020 年社會工作人才達到 300 萬的發展目標。作為新興的職業團體,社會工作職業群體已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社會工作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直接影響到其行業影響力和服務水平。時至今日,社會工作職業的社會認同度仍然較低。因此,探討機構社會工作者職業社會認同問題,是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的共同呼喚。
一、概念界定
(一)機構社會工作者
從現代意義上來說,“社會工作者是指受過社會工作專業的高等教育,在有關部門進行登記,并在社會服務領域從事專業服務的人士?!痹诎l達國家和地區也已經有明確的定義,它是專指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和技能指導下,從事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員。在我國,依據《社會服務機構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社會服務機構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了提供社會服務,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產設立的非營利性法人?!币虼耍鶕陨戏治稣J為,機構社會工作者:是指受雇于社會服務機構,接受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在社會服務領域從事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人士。文章所指的機構社會工作者即為社會服務機構社會工作者。
?。ǘ┞殬I認同
認同一詞原本屬于哲學的研究范疇,而在心理學研究范圍內,最早提出認同一詞的弗洛依德認為,“認同是個人與他人、群體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是個體與一個人有情感聯系的最初表現形式。”后來埃里克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其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對認同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劃分。職業認同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個體對所從事的職業的肯定性評價,它是職業人發展的內在激勵因素。職業認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有學者研究認為,職業認同即:在長期從事某項職業過程中,職業人對職業的認可和肯定,愿意接受職業規范,從業過程中實現了自身價值,并獲得滿足感;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安秋玲認為,“職業認同是指職業認同指個體在知曉職業特性的基礎上,積極并穩定地投入本職工作,獲得工作過程中的積極情感體驗,建立起職業發展要求與自我發展目標的一致性,從而使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成為自我身份定位的重要部分。”
二、社會工作職業社會認同的幾個維度
研究社會工作職業的社會認同,從職業身份認同、職業理念認同、職業效能認同、職業前景認同四個維度進行。
?。ㄒ唬┞殬I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又包括個體身份認同和社會身份認同。個體身份認同是指個體對個人身份的認同或自我描述; 社會身份認同是通過一個社會群體成員獲得的認同或自我描述。即:每個人對自己的身份都有一份依據自己的獨特素質而形成的自我評價,把主觀評價的自己放在群體、社會環境中來尋找自己的位置,這是獲得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作為一個社會人,某個群體中的人,個人認可自己所處的群體,并依據群體成員資格而形成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身份,這是獲得社會身份認同的過程。所以,職業身份認同是社會工作職業獲得認同的基礎。
目前社會工作從業人員職業身份認同總體不高。2004年全國開始了首屆助理社會工作師和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考試,從此,標志著我國社會工作職業體系的初步形成。如果將 1988 年北京大學設立第一個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開端的話,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也不過是短短的三十年。如果把社會工作者進入全國職業資格規劃考試作為開端,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也不過十多年。在此期間,雖然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一直都在穩步而快速地發展,并且關于社會工作發展的環境與政策一直利好不斷,但社會工作中國化的進程則相對緩慢。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度總體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社會對于“社會工作職業”的認知度不高,每年高校報考和就讀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人數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說都極為有限。由于社會上很多用人單位都不了解這一職業,缺乏對社會工作這一職業的崗位的合理設置,同時對社會工作人才又缺乏選拔機制,從而導致其職業身份認同度不高。
(二)職業理念認同
職業理念是指由職業人員形成和共有的觀念和價值體系,是一種職業意識形態。社會工作職業理念不同于個體的價值觀,也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價值觀,是社會工作者經過多年的社會工作職業教育和社會工作實踐積累起來的,在專業或職業范圍內形成的一整套對人、對事和對專業等的總體判斷和核心理念。職業理念的建立與履行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會工作區別于其他職業的一個標志。社會工作的職業理念認同包括了對社會工作的含義、宗旨、使命、職能等的認知和對社會工作的理想、信念、精神、目標、責任、變革與走向等問題的心理趨同。職業理念認同是社會工作職業獲得認同的本質要求。從社會對于社會工作職業職業理念的概念的接受角度來看,社會對于社會工作職業的理念本身是認同的,但從現實角度來看,社會是否能認可和接受一個職業,主要從民眾是否能夠從這些價值理念當中得到一定的實惠。
(三)職業效能認同
職業效能認同是認同主體對某一職業的社會意義、綜合功能等社會有效性的認知和心理趨同。
首先,政府對社會工作職業效能的認同度不高。這主要反映出社會工作發展的地域局限性。社會工作的發展現在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城市,在北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相對緩慢。同時社會工作機構的工作管理建制尚不完善,政府對社會工作職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多集中于頂層設計,明確而具體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使得相關的政策與制度得不到應有的落實。服務機構中管理者并不是社工專業出身,對于從業人員的工作理解和支持不夠。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的統計,全國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人員有30 余萬,其中三分之一學歷在大專以下。而且缺乏對社會工作職業理念的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對社會工作職業工作效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得到的薪酬與繁重的工作量并不成正比,從而也降低了民眾對于社會工作職業效能的認同度。 (四)職業前景認同
職業前景認同是認同主體對某一職業發展的動力、路徑和動態趨勢及與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契合度的認知和心理趨同。職業前景反映了一個職業的生命力,職業前景認同是社會工作職業獲得認同的動力源泉。
目前,我國社會工作職業的崗位設置嚴重不足、崗位職責不明確,考核和晉升制度不科學、不完善。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技能、能力素養的提升,更嚴重堵塞了他們的職業發展通道,降低了他們的從業意愿和組織承諾水平。造成人們對社會工作職業發展前景認同度還很低。
三、提高機構社會工作者職業社會認同的策略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影響機構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其職業認同對于提升其專業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ㄒ唬┱c社會層面
通過網絡、報紙等各種媒體資源,加強對社會工作的宣傳和政策扶持力度,使社會工作者的法律地位得到提升,同時,提高社會工作的知曉度,促進社會民眾對社會工作的認識。提高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化和規范化水平,打造社會工作的職業形象,使社會工作成為一種人人向往的工作。鑒于目前社會工作者的工資待遇比較低,政府可制定和發布行業工資指導價,保障社會工作者利益。有利于提升機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滿意度和職業認同度。
?。ǘ┥绻C構層面
社工機構作為社工的管理機構,能為社工提供就業機會,提供服務。因此,機構除了要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以外,還需要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提高服務管理水平。機構所聘請的管理人員既要懂得管理學知識,又要對專業的知識有所了解,而且專注于機構專業發展的愿景。完善機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激勵晉升制度。獎勵晉升機制越完善,機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自豪感越高,行為傾向越穩定。通過這樣的激勵機制能夠使社會工作者提高工作積極性,不斷努力,認真工作,促進職業認同。
(三)學校層面
高等院校要在理論研究、課程設置、實訓操作、職業規劃等環節加強職業價值理念的培育與內化,培育好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價值理念素養。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展現社工是一個羨慕的行業,鼓勵學生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強化學生的專業認同。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工作機構共同發力,借助各個媒體、自媒體平臺加大對公眾的解釋力度,消除對社會工作職業的曲解,理解并認可社會工作職業價值理念。此外,需要加強社會工作實務教學。社工專業的實務過程是專業的靈魂所在。隨著社工實踐的擴展,高??烧惺找恍┘扔袑W術水平又有實務經驗的教師,并適當增加社工實務課程的比例。理論與實務教學結合,可以讓學生與業界互動溝通,以此提升社工專業的吸引力,有效推進社會工作的開展。
?。ㄋ模﹤€人層面
就機構社會工作者而言,自身要努力宣揚社工理念,提高公眾對社工的知曉度和專業的核心競爭力,以贏取更高的社會地位、更高的經濟報酬。同時,對自身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通過結合自己本身的能力、特點、興趣、愛好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提高職業認同。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的職業,其本質是道德實踐?;谏鐣ぷ鞯淖谥迹鼞撌且粋€充滿愛與奉獻的職業,作為專門的助人的職業,它應該有其專業的助人方式方法。機構社會工作者在專業成長中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來助人助己,善于在工作中嘗試運用社工的專業方法和技巧來解決自身工作問題外,充分利用朋輩資源,加強與同事的溝通和分享,在分享中緩解自身工作壓力、促進自身實務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惠卿.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的結構與測量[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2] 張麗芬.社會工作職業的社會認同度:測量指標及其政策意義[J].山東社會科學,2018(07).
[3] 楊發祥.葉淑靜.結構性約束與主體性建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J].江海學刊,2016(06).
[4] 黎燕麗.社工職業認同度與社工專業能力發展探究[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05).
[5] 張麗芬.非正式制度對社會工作職業社會認同度的影響研究[J].學海,2018(05).
基金項目:文章為廣西科技大學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校科社174512。
作者簡介:李珍妮,碩士,廣西科技大學主要從事高校的學生思想管理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