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點 新淮安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鐘 敏
一次淮安之旅,一次第二故鄉之行,使我心潮澎湃,難以忘懷。
相隔四年多,帶著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情結,今年的五月,踏上了蘇北大平原,駛進那寬闊的翔宇大道,來到了淮安。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四年過后的今天,當年非常熟悉、非常親近的淮安,如今卻增添了些許莫名其妙的“生疏感”,其實映入眼簾的是令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古老的淮安,如今變得更加年輕了,生機盎然,又是那么的活力四射,這種活力,是在科學發展中集聚,又在科學發展中綻放的。經過年復一年的奮進,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創建,淮安這座城市已經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的殊榮。擁有文化名城、偉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鄉、生態家園等五張“名片”。一個一個的創建成果,鋪設出一個一個的“臺階”,迎來了這座城市的一步一步地向著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登攀。走在市區的大街上,整潔、有序的風貌,多姿多彩的花草樹木,展現的是城市文明的大提升。此時的我,腦海里浮現出上世紀的1984年,那時我剛從縣里調到市里,由于暫無住處,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的兩頭跑,來回趕路,搭乘兩淮路上公共汽車,路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人在車上是顛顛簸簸,搖搖晃晃,和跳“迪斯科”一樣。那時,年年喊修路,年年不見修,不是計劃未安排,就是資金未落實。想想往日的面貌,看看眼前的新姿,一種好奇心和新鮮感,驅使我用心地、仔細地參觀欣欣向榮的新淮安,于是我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著意探尋淮安城市建設帶來的變遷。一邊走,一邊看,既熟悉,又陌生的兩種感覺交織在我的眼前,那原來熟悉的街道,已經變為拔地而起的陌生建筑。我從中得到了新的感悟:淮安城市的一個“轉身”,彰顯了這座城市品位的一次大的提升。透過淮安城市品位大提升的背后,我終于進而看到了,淮安市是在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三高”并進、“三位一體”中,迎來了城市品位的大提升。
相隔四年多,時間并不算長,可是淮安如此巨大的變化,確實使我驚訝。我由衷地敬佩這片熱土上煥發出來的創新、創業精神。是科學發展觀引領淮安人層出不窮的創新發展的新思路,創出了新業績。例如,盱眙小龍蝦,做出“大文章”,形成產業鏈,使名不見經傳的小龍蝦風靡大江南北,成為一種美味美食,正在走出國門。又如,享譽水上綠洲美稱、荷香四溢的金湖縣,以舉辦荷文化節為契機,全縣上下,唱響綠色,唱響生態,形成實現金湖跨越發展的“大合唱”,這是金湖人民運用科學發展觀,深化了對本地資源、本地特色的再認識。水是金湖的“靈魂”,淮河之水穿城而過,高郵湖、寶應湖、白馬湖三湖環繞,水面和濕地,占全縣總面積的二分之一。寶貴的資源優勢、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金湖的跨越發展,有了一個新的思路,建設水鄉園林金湖縣,成為金湖的一個新的目標。當我再一次走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楚州區,這里正在致力于做好“文楚州”“景楚州”“金楚州”三篇“大文章”。他們按照“整體保護古城,優先改造舊城,加快拓展新城”的總體思路,搞建設,謀發展,用創新的思路,全力沖刺“蘇北十強”,爭創古運河線上的美麗城市。
此次淮安之行,是又一次故地重游。淮安的快速發展變化,使我驚喜,使我的精神為之一振,特別是,淮安的改革創新精神和對科學發展的執著追求尤其使我感動,更使我增添了對第二故鄉的深情熱愛。在淮陰區我還參觀了這里的“東方母愛公園”。這是一座傳承著愛心文化的主題公園,“漂母飯信”的千古佳話,深深打動、感染著每一個慕名前來的當代人。為了把愛心文化傳承、弘揚好,淮陰區委、區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展了“愛心淮陰”建設,把愛心貫穿到一件件為民辦實事中,體現在關心群眾的疾苦上。區委、區政府堅持每年把新增財力的60%以上,用于民生方面,并莊嚴承諾:“淮陰可以有窮人,但絕不允許有得不到黨和政府溫暖的窮人。”透過這鏗鏘有力的話語,關注民生的心聲,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境界,一種大愛。
一次淮安之旅,一次第二故鄉之行,使我心潮澎湃,難以忘懷?;窗驳念I導,淮安的朋友,深情地問我:“你在淮安看到了什么?”我動情地告訴他們:“我看到了一個高起點的新淮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267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