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做萬能鑒定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趙暢
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近日稱,“在我們過目的60萬件藏品中,贗品的數量竟達58萬件”。目前,我國文物鑒定部門大多“只對內不對外”,不承擔社會文物鑒定工作。因此,私人收藏者只能求助于社會各類文物鑒定機構。“我們下去‘尋寶’,有些‘三流仿品’,普通人看都知道是假的,竟然也有證書。有的藏家光證書就能拿出1000多張,但他的東西全是假的?!?
藏品中贗品之多,其中固然是“一些自發形成的民營鑒定機構,往往出于利益驅使,做出不負責任的‘鑒定一’”之故,也與一些所謂的專家自我膨脹,欲做“萬能鑒定家”有關。
在眾多專家中,真正能跨界越行搞鑒定的高手或許有,但絕對只是少數。法國年鑒學派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說過”所謂專業化,從某種意義來說,是一種垂直狀態的知識,也就是劃定有限的范圍來證明其合理性,也只有在有限的范圍內,才能證明專業化是合理的,并以此來彌補我們思維的局限和短暫生命所帶來的缺失?!备汨b定也屬專業化工作,為從個人固有的局限中突圍出來,把鑒定研究領域圈得愈來愈窄,把鑒定學科分得愈來愈細,這是必然的選擇取向。
即便是同一專業,也有學不完的知識,何況你要跨界鑒定。有人雖然讀了許多跨界之書,但充其量是個“兩腳書柜”。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淳說,前些年遼西曾經出土了一種介于鳥類與爬行類之間已經滅絕的物種,這個物種本來沒有尾巴,但是由于化石出土的時候整體不太美觀,化石販子便在該物種化石的后部加上了一條尾巴,沒想到此舉竟然蒙過了國內某著名博物館的位資深科學家,該科學家便以此化石為標本,在權威雜志上發表了頗為轟動的論文,聲稱找到了從爬行類到鳥類進化更為充足的依據。其實,不必說這位著名博物館的資深專家有被騙的時候,在鑒定界,不也照樣有個別著名鑒定家因跨界鑒定而上當的故事嗎?
把專業分細,擇其一而學之,或許是做鑒定工作最為明智的選擇。畢竟,鑒定涉及的知識面實在是太廣了,即便是很小很細的一個方面,也會涉及到那個特定時代、特殊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更何況除了學習積累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外,我們還得花大量時間去接觸實物。比如收藏古瓷器,收藏界有句名言,日:“讀書十遍不如見真器一次”。想要認識瓷器,就得從傷殘瓷器開始,因為古瓷器的殘片和殘瓷就是學習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標本。事實上,只有從傷殘瓷器開始,多看、多摸、多與人交流,并由觀傷殘瓷器而識收藏家的完整瓷器,再到各地博物館賞精美的瓷器藏品,這般煉就的眼力,該是火眼金睛。記起中國著名書畫鑒賞家楊仁愷先生生前來過浙江上虞,當有人想拿來瓷器讓他鑒定時,他趕緊搖頭擺手:“書畫鑒定還行,瓷器什么的就不是我的專業特長了,請見諒!”
欣聞去年遼寧一位花81萬元購買7幅“名畫贗品”的企業主終審獲全額退款,從而顛覆了古玩界交易“不保真、不打假”的行規。據報道,“7幅畫中有6幅均有我國字畫鑒定方面的權威專家的鑒定題記,足以證明字畫是真品”,而“經河南省司法廳頒發司法鑒定許可證的河南珍寶藝術文物書畫司法鑒定所的鑒定,結論是所鑒定作品均為偽品”。沈陽中院于去年7月初作出了“被告返還原告購畫款81萬元,原告將所購7幄畫返還給被告的判決?!鳖嵏残幸?,其意義還在于:不管是出于個人利益累求抑或由于個人能力水平的制約,做“萬能鑒定家”的空司已經越來越小,因為到頭來你必將與有些人一起“埋單”。
(責編:劉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269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