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上的琴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姚小紅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老人,還有那傍晚回蕩在震后廢墟上激越而悠遠的琴聲!
任何一個敬畏生命的人,不會忘記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中國的汶川大地震1 5月12日我在重災區,親歷了這場災難的暴虐。強震過后,災區的天空始終陰霾密布,城內寬闊大道兩邊的綠蔭地,一夜之間被各種各樣的防震蓬和無家可歸的人群擠滿。一個個狹小的防震蓬空間彌漫的不僅僅是汗臭和黏糊的空氣,還有令人惶惶然的小道信息。余震、堰塞湖、疫情……5?12的災難攜襄著血腥恐怖把每個人的心鼓囊得好象要爆炸開來。已經八天了,劫后余生的人們被災難折磨得神情恍惚,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疲倦和悲傷。生活在和平安寧環境的人們,這幾天是飽嘗了餓是一種什么樣的滋味,苦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痛是一種什么樣的掙扎!都說苦難也是一筆財富,這是財富嗎?我很疑惑。
5月21日,又一個無眠之夜開始了,無奈無助的避災人群散落在山坡上,到處亂石零立,昨夜的一場大雨讓地面濕漉漉的,隨處都是泥濘。大家就在泥濘中鋪上塑料薄膜,勉強支撐起帳篷。孩子蜷縮在任何一個可以依偎的懷抱,老人在夜風中裹緊了衣衫,傷員的呻吟不時傳來,血腥的氣息讓人不寒而粟,夜色中漂浮著焦慮和驚恐,所有的人都在渴望黑夜快點離去,黎明快點到來!突然,一陣悠揚的琴聲傳來,不知道是從哪條迂回的泉水流淌出來的,纏綿柔和,暗香浮動。久違了,多么動人的曲子啊,就這么從容明艷地在廢墟上開放了,似乎驅散了陰云,我的心仿佛照進了陽光。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我走出了帳篷,眼前的一幕讓我的眼睛不再干涸。幾處水洼,零星的亂石,一棵梧桐樹下,一個花甲老人,鬢發斑白,面帶倦容,但神情安詳,舉止從容。他身體微傾,面前支著一個譜架,輕盈柔和、灑脫自如的旋律就是從他肩上的小提琴潺潺流出的,并迅速感染了周邊的人。人們暫時丟開了困倦,集聚到了老人身邊。老人在廢墟上用樂觀豁達的心態解讀著災難和抗爭,向人們傳遞著面對災難的不屈精神!躁動的人們安靜下來,聆聽著這天籟之音,慌亂的心似乎得到了撫慰。有一些不知名的東西在融化,人們的眼睛在濕潤,僵硬的心開始柔軟,灰色的天空有了光亮,四周不再是一片嘈雜,一種生機隨著琴聲在夜幕中悠揚的流淌著……
在感動中我仔細打量著老人,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啊,帶著一幅眼鏡,身體略顯孱弱,他的孱弱使人聯想到他所經歷過的歲月。我驚異于當生命邂逅死亡時他的平靜,也許老人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災難,面對如此大的災難他才會如此從容淡定。也許他的痛經過生命過濾后,人生的傷痛已經積淀成了一片大海,平靜的大海,能容納人生一切的大歡大喜、大悲大慟。我不知道老人在這場災難中有怎樣的經歷,他的財產遭受了什么樣的損失,他的親人是否都安好!我只知道,在避災的場所,他用琴聲詮釋著這場災難,詮釋著他的心態,給人們帶來安慰和鎮靜。
老人演奏的是一首柔美的小提琴曲,琴聲流淌出了一片銀白色的月光,微瀾的江水上散碎著點滴星光……廢墟上的琴聲直抵我的內心,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音波,是一種陽光殷的滲透。琴聲引發我用另外的目光來看待此情此景,我們無權決定災難是否該來,但是我們可以決定對待災難的和行為態度,我們可以抗爭,可以讓頑強的意志長成枝繁葉茂的青松,可以把災難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當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死亡的恐懼結伴而行的時候,我們真的不能只一味哀嘆,屈從死亡的淫威!此時,內心的恐懼、焦躁、無奈似乎都化作輕煙在夜幕中消散了,只有月光在天地間流瀉,如詩如夢……
夜暮四合,夜晚開始變得寂靜。此時,老人透過琴聲傳達的面對災難自強不息的精神早已植入了我內心深處。我想,以后的歲月里,無論我面對什么樣困難,這廢墟上的琴聲永遠都會在我心里回響,這難忘的旋律會激勵我不屈不撓、笑對人生……
責任編輯:蒲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330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