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英語教學高耗低效成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田 春

  摘 要:英語教學的高耗低效是幾十年來存在的事實,改革外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是外語教學研究的一大課題。本文擬就當前英語教學中高耗低效的成因作了初步分析。
  關鍵詞:外語教學 效率 成因分析
  
  英語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英語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客觀原因
  談起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的英語教師都有深切的體會。中國的孩子們常常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直到大學,學習英語的時間近十年,而最終大多數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可能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在中國只能算是foreign language(外語)而不是second language(第二語言)。這是長期以來,一直被我國中、小學教師所忽視的一個問題。在我國,除了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和漢族入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時可以把對方的語言稱作第二語言外,中國人在中國境內學習的其他國家的語言一般情況下都應稱作外語。第二語言習得與外語習得有如下區別:
  首先,在語言環境方面,第二語言與外語有著根本的差別。第二語言學習者一般都有一個比較自然的語言環境。周圍有眾多的該語言的本族語使用者。由于種種原因,他們之間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聯系。同時,由于該語言可能是官方語言的一種(如英語、法語在加拿大,英語在印度等),新聞媒介、官方文件、廣告等等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比較真實和自然的語言環境,而“外語”學習者一般來說則很難有這樣的語言環境。
  其次,從語言輸入來看,第二語言學習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語言環境。再者,第二語言學習者和外語學習者在影響學習過程的情感因素方面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第二語言學習環境中,由于第二語言在本語言社團的特殊地位,學習者往往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動機。如由于英語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是一種影響擇業和晉升的重要因素,學習者的工具性學習動機就很強;再如,在美國和德國,這些國家的語言成為移民和客籍工人減少種族歧視、爭取同等社會待遇和機會的工具,因此他們學習這些語言有著強烈的綜合性動機。所有這些人與中國學生在本國學習外語有根本的差別。這并不是說中國學生缺乏學習外語的動機,但中國學生很少會有對外語學習有更大促進作用的綜合性動機,而且就整體而言,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工具性動機也不十分明確。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外語教學的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情感因素的其他方面而言,如態度、個人性格等,由于語言學習環境的制約,其潛在的對外語學習過程的促進作用也受到極大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語言、外語與母語之間的關系的不同,母語知識對另一種語言知識的習得的影響也不一樣。大家知道,母語交際能力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發生正負遷移現象。在歐美國家,由于學習者所要學習的第二語言一般都是與他們母語有著同源關系的語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語言特征使得他們語言能力的正遷移遠遠超過負遷移。與此根本不同的是,中國學生由于所學外語一般是與母語分屬不同語系,文化傳統、語言特征,包括語音、語法和文字系統迥然相異,他們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過歐美學生。
  (二)低效外語教學的成因分析
  1.對語言和語言學習的規律不重視,在教學法上本末倒置,是外語教學 低效率的原因之一。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語言最廣泛、最高效率的使用途徑是聽和說,會聽 能說是一般人掌握一種語言的主要標志和初級階段,也是一般人向掌握一種語言的高級階段――聽、說、讀、寫都會發展的基礎。有統計資料表明: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語言的聽、說、讀、寫各功能的分配比重為:聽占45%,說占 30%,讀占16% ,寫占9%。因此,客觀要求我們的外語教學首先是要使學生 會聽能說。
  但在外語教學的實踐中,我們還沒有把對學生聽、說的訓練變成教學的中心環節,還沒有把教會學生會聽能說作為外語教學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目標。由于現階段考試設備和技術的限制,我們用來測量教學效果的外語考試還沒 有與客觀要求的語言教學目標較好地統一。通常的外語考試偏重于筆試,聽力 部分的比重在20%以下,甚至有的考試只有筆試而沒有聽力部分,這樣的考試 測量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基本上測量不了學生的聽、說能力,測量的結果與客觀要求的語言學習成效之間存在較大的偏差。在越來越數字化的社會中,考試的分數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很重要的。
  這樣的社會環境,這個偏差的存在,使教師和學生們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不科學的教法和學法,不注意語感的養成,不注意聽、說能力的培養,死記硬背單詞、例句和語法,甚至是有形無聲地死記硬背。 我們不得不注意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在起始年級,外語教學的內容不多且知識不難的情況下,使用死記硬背的教法和學法同樣能在筆試中獲得滿意的分數。 這種教學方法是非常明顯的短期行為,其最大的危害是加大了后續教學的難度。因為,這種記憶沒有在聽 、說訓練下形成語感基礎,這種記憶的知識不能 隨意地被聽、說使用而重新被強化記憶。這種教學方法忽視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只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形象的攝入和輸出。不符合語言學習和心理學的規律,是本末倒置的教學方法。 語言學認為:語言起源于發音,然后才有文字。類比人類學習母語的過程亦是先聽說,后學習讀和寫。
  2.對不同語系間的關系研究不夠,心理上的“母語依戀”,“直譯式" 教學法又不符合認識規律,是造成外語教學低效率的又一原因。在教育界有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名詞――遷移,本文在此對遷移這個概念加以討論。所謂遷移應該是指學生運用學習過的知識點和科學方法表達和描述新 的事物或解決新問題的現象。它不屬于任何一個學科的能力,需要不同學科的共同培養。知識點和知識是每個學科中靜態的概念和概念間的聯系,能力是尋找 聯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新的環境有新的事物和新事物間新的聯系,應該有新的概念與新的事物對應,應該有新的概念間的聯系與新事物間的聯系對應。在進入新的情境或遇到新的問題時,我們要求學生遷移來的不可能是已有的知識 ,而是對新事物的概括能力和對不同事物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語言是為了交流感情和統一行動在有聯系的人之間產生的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具有很強的約定俗成性。在不同的語言之間,除去相互作用產生的極少量被互相稱之為外來詞匯之外,彼此差異巨大,各自獨立形成大量的詞匯和語法體系。根據上面對遷移概念的討論,本文認為在這個方面,母語對外語教學無正遷移可言。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外語教學,肯定受母語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是一種負面作用。下面我們對一個不辯的事實形成的原因進行討論。成人和兒童遷移到一個有明顯地方語言的環境中,兒童學會地方語言的時間比成人學會地方語言的時間短 。
  (1)正確理解“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人類對世界上“事物”的反映,任 何一門成熟的語言都能完整地表達人類已知世界上的“事物”。只是由于地理條件的間隔,各自形成了獨立的“詞、句”與“物、事”間的聯系。
  (2)正確理解“語言的理解”。學生完成了“語言的理解”實質上是要學生建立“詞、句”與“物、事”間的聯系,就是學生在聽或看到一個語句之后,能在大腦中出現對應“事物”的反映;在需要表達自己已知的“事物”時能正確地輸出“詞、句”,這是對語言的運用。外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是希望學生建立母語和外語的聯系。外語和漢語的“詞 、句”不同,但都是對世界上"事物"的反映,這是它們的共同點,這是構建母語與外語之間橋梁的橋墩。
  總而言之,認識到外語教學上高耗低效的客觀現象,是提高外語教學效率的前提,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我們現有的教學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培養人才的需要。
  
  (田春:貴州省務川民族寄宿制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5/view-13740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