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大夫》與遺忘癥(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昂秋青
懸念片《愛德華大夫》講述的是發生在一群心理醫生中的神秘謀殺案,破案線索是通過釋夢取得的。
青年醫生約翰(格里高列.派克飾)童年時代因頑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受到嚴重精神創傷而產生強烈內疚和罪惡感。這種罪惡感被壓抑在潛意識中,成為他成年后精神錯亂的根源。他潛意識中仍自認為殺害過弟弟,因而對殺人行為敏感、痛恨,無法忍受。后來他遇到心理醫生愛德華。愛德華發現約翰精神異常,準備給他做心理治療。
愛德華大夫正準備接任精神病院院長一職,而現任院長默奇森對此心懷不滿,伺愛德華與約翰滑雪時,開冷槍打死了愛德華。約翰目睹愛德華身亡,又一次受到精神刺激。雖然他對愛德華死因有所察覺,但潛意識中弒弟的罪惡感引發了自我懲罰欲望,于是他把殺害愛德華的罪名拉到自己身上,以求贖罪,同時,在約翰身上又出現了繼發于遺忘的另一種特殊的精神障礙――雙重人格,這是妄想性身份識別障礙之一種,他自認為是愛德華,而把原來的自我遺忘了。
約翰自稱愛德華前往就任院長,女醫生康斯坦絲(英格麗.褒曼飾)與他一見鐘情。不久,康斯坦絲發現約翰一系列異常表現,她用叉子在桌布上劃了一些線條,竟使約翰大為生氣;約翰看到康斯坦絲睡衣上的線條,又產生了異樣的痛苦表情;約翰在處理一個病人自殺的手術臺前突然暈倒。這個病人在自殺前一直認為是自己殺害了父親,罪惡感深重,不能自拔??邓固菇z認為該病人的自我意識對潛意識中的戀母弒父情結有所察覺,因而產生內疚感,代表良心和道德準則、行使監督和稽查職能的超我對代表本能欲望沖動、以唯樂原則行事的本我進行嚴厲的譴責,兩者發生激烈的沖突,而調節與平衡這些矛盾的自我此時已無能為力,病人被迫承認弒父以求得良心寬恕與滿足??邓固菇z勸導病人說:“你沒有殺你父親,這是你心理上的一種錯覺?!笨墒?,約翰在手術臺前卻失去常態地說:“是他殺的!他說的,父親是他殺的?!边@使康斯坦絲非常驚訝。她禁不住問他:“你是誰?”約翰回答:“我殺了愛德華,頂替了他,我是誰,我也不知道?!泵慨斂匆娚磉叡4娴囊恢豢逃凶帜窲. B. 的煙盒,約翰就感到十分痛苦,經過康斯坦絲的追問,他隱約回憶起愛德華被害和自己的身份,但很模糊,他把 J. B. 解釋為約翰?布朗,一個過于常見的名字。這種回憶需要深入分析才有價值,但約翰不愿連累康斯坦絲,他留下一封信后悄然出走了。
康斯坦絲感到,在約翰的潛意識中一定隱藏著一個可怕的秘密。她發現,線條、白顏色、火車軌道之類的東西都會引起約翰的激動、緊張和恐怖,她認為這些東西與他潛意識中那個可怕的秘密有關。如果不幫他揭示出這個秘密,把它重新帶回到意識中并給予心理治療,那么他的病態就不能根治,他的真正自我便不能恢復,最終無法避免由于愛德華被害一案所帶來的災難。
從反復發生的“觸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到反應性的意識障礙,從心因性遺忘到妄想性的身份識別障礙,約翰的癥狀已大體符合延遲性應激障礙的特征。這是心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一種,其誘因是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打擊。精神障礙延遲出現或長期持續,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創傷性體驗的反復重現、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和持續的回避。
不過,影片本身將約翰的精神異常解釋為癔癥,確切地說是癔癥的分離癥狀。分離癥狀表現為對過去經歷與當前環境和自我身份的認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癔癥多有心理社會因素作為誘因,可有分離性遺忘癥、分離性漫游癥、分離性身份障礙、癔癥性精神病等情況。
癔癥性遺忘也是以階段性或事件性遺忘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所遺忘的那一段時間或事件對病人是創傷性的和使病人痛苦的,具有部分性和選擇性,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勞加以解釋。遺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然而總有一個固定的核心內容在覺醒狀態下始終不能憶及。
癔癥性漫游具有癔癥性遺忘的所有特征,同時還有從住所和常去的地方離開出走,不辭而別,表面上看似乎是有目的的;發生在白天覺醒時,膚淺的短暫接觸看不出明顯的精神異常;有身份識別障礙,一般只持續幾天。有些病例持續更長時間,且新的身份達到令人驚異的程度;雖然對神游期存在遺忘,但在不知情的旁觀者看來,病人在這段時間里的行為可顯得完全正常。(下期待續)
?。ㄗ髡呙恐茉谏虾J徐o安梅奧心理門診和中美和睦家醫院有專家門診,預約電話:021-510958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143320.htm